◎韩 强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融媒体中心,山西 阳泉 045200)
众所周知,对于翻译工作来说,翻译的标准是翻译活动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准绳。同样,对于播音员、主持人、配音员等从事声音艺术的工作者而言,有声语言表达的原则,是有声语言表达需要遵循的准则。“信”“达”“雅”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它在翻译界诸多的标准当中的影响力是最为广泛的,也是最为深远的。如果把它作为有声语言表达的目标,那么,就可以从翻译理论及其规律当中获得许多有意义的借鉴,这对有声语言表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信”“达”“雅”早在三国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就已经有所体现,但作为一项翻译标准则是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先生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中这样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的是意义不悖原文,也就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其意思;“达”指的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译文要做到通顺明白;“雅”则指的是在翻译文章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要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做到简明优雅。
通俗而言,译文要符合汉语言的特点,注重一句话的完整性,亦即内容、结构、文采,也就是要求做到内容的准确性、语法结构的顺畅和语言载体的文采文学性。
这些是从翻译的角度来解读“信”“达”“雅”。那么,如果从有声语言表达的角度,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呢?
首先,信,在这里借用的是其“诚实、可靠,不欺骗”的内涵。延伸到它作为有声语言表达的层面,指的就是“不悖原意”。也就是说我们在有声语言表达的过程当中一定不能违背文字创作者所创作的文字作品的本意,在对其进行有声语言表达的二度创作中,必须要对文字作品进行准确地传达,不能信马由缰、随心所欲。
其次,达,在这里借用的是其“到和全面”的内涵。延伸到它作为有声语言表达要求的层面指的是“全面传达”和“传达到”。也就是播音员、主持人或者配音员在将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并把它最大限度地及于受众,不能有遗漏,这里面既有文字本身所传递的思想,也有文字外的思想和情绪,不能就事论事、见字发声。
最后,雅,在这里用的是其“正规、标准、美好且不粗俗”的内涵。延伸到语言表达层面就是要讲求有声语言表达的艺术美,注重有声语言的“声、腔、韵”,把有声语言的美生动地表现出来,把文本的内涵以更为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达到感动人、感染人的传递目标。
“信”“达”“雅”三者之中,“信”是基础和根本,“达”“雅”是补充和深化。在有声语言的创作中,只有在坚持“信”的基础上,追求“达”和“雅”才有意义,反之,单纯地追求“达”和“雅”无异于张口千言,离题万里;而单纯地以“信”为表达标准,则会使得有声语言的表达缺乏二度创作和文字的传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只有将三者统筹兼顾、有机融合,才是有声语言创作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字到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而有声语言表达则是从文字(或者思维)到有声语言的转换。从传情达意的角度来理解,二者的要求是一致的。而这也正是站在有声语言的角度研究“信”“达”“雅”的意义所在。
一个文字作品或者一种思想观念,把它变成为有声语言的目的在于传递给受众,并影响到受众。如果播音员、主持人或者诵读者在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的过程当中,能够做到在不违背作者本意的情况之下,对文字进行生动形象、画面感丰富、情绪饱满的传达,并以其独具魅力的表达影响到了受众,才能说是最终达到了作者写文章的本意,也只有如此,有声语言工作者的声音创作才显得有意义。因此,追求准确、生动、形象、感人的有声语言传播效果应该是每一位从事有声语言表达的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在创作的时候,做到“信”“达”“雅”就成为必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信”“达”“雅”也应该是有声语言创作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当然在进入信息时代后,也有这样的一些思想存在,这种观念认为有声语言的表达应该从“忠于原作者”向“对听者负责”转变。“信”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挑战,而且新的社会背景所产生的一些新的要求也使“信”面临挑战,比如,一个有声作品为了追求收听率,就会不由自主地去迎合听众的需求,就难免会以片面追求点击量和轰动效应为目标进行创作。在这种状况之下就更需要有声语言工作者在二度创作中要有坚守,这也是声音艺术工作者追求“信”的意义所在。如果在创作中,仅仅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或者听众需求,就跟着所谓的“流行”学港台腔、加性感味、进行所谓爆款的一惊一乍的吸睛表达,就会让文字本身要传播的内容、思想和情绪在有声传达这一环出现偏差,这其实也就从源头上失去了文字真正的传播价值,同时也非常容易在传播导向上形成较大的偏差。这是当下追求诚信的舆论氛围所应该摒弃的,也是最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一种表达方式。无论从哪个角度考量,“信”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它永远应该是指导有声语言创作的重要原则。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做到“达”,就能使得传播不会失之偏颇,做到“雅”就能充分展示有声语言相对于文字语言的所带给人的不同魅力,很多时候语言能到的地方,不一定文字能到,而这些地方正是有声语言工作者施展才华的地方!
第一,字音要准确。要准确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好我们的发声器官,要准确而清晰地读出文字的声母、韵母、声调,与此同时要注意语流音变。比如,“白杨”,是中重格式,第一个音节不要到35,34足够;第二个字音节再到35。这也就告诉我们,在语流中,调值是随语势而变化的,千万不要死守固定调值,否则人们听起来会显得机械生硬,这也是播音员、主持人创作和人工智能语音创作的根本区别。
第二,字意要准确。文字不光有字音,每个文字还都有着对应的字意。比如,“白云”这两个字,代表的不光是bái yún的读音,还包括了蓝天上飘荡的白云的意义。读的时候,就要把这种白云颜色的“白”和白云在天空中飘动的形象要读出来, 整个声音的状态是清亮的、轻盈的、上扬的;而同样是“云”字,如果和“乌”字组合成“乌云”,那么在处理的时候就不能再处理得轻盈、灵动,而是把其颜色的灰暗、给人心理上的压抑等感觉读出来,整个声音的状态是低沉的凝重的,只有这样才算是读准了字意。
第三,文字形象要准确。有很多文字,除去其字音、字意之外,还有其独特的形象。比如,我们在表达风和雨的时候,要感觉到风和雨的区别。表达风的时候,其方位感是左右方向的,表达雨的时候,其方位感是上下方向的(雨字的调值不要发死),这样,风和雨就会交错组合,构成立体的画面,文字的形象感也就跃然纸上了。
播音员、主持人、配音员等有声语言的工作者,在对文字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文字作品,做全面的剖析,一定要弄懂弄通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的动机、作者当时的处境及其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等等。只有全部弄明白,才能做到完整而全面地传情达意。这其中,包括作品中涉及到的文化典故、风俗习惯等等。尤其是在古诗词中,还会涉及到作品所采用的意象等,其中都会暗藏着作者的情思,那么,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有声语言工作者在进行有声语言创作时就一定要高度注意,才能防止挂一漏万的现象出现。
例如,杜甫创作的《蜀相》一诗,其首联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其中,“丞相”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敬称,这一点是人们共有的传统认知。据此来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杜甫对丞相诸葛亮是满怀尊仰之情的。明白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这种敬仰之情,那么,在读到“丞相”这个词的时候,就要满含尊敬之情;对于“森森”一词,人们的传统认知是“高耸、茂盛繁密、威严可畏、寒凉”的样貌,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出诸葛亮的伟大人格,与此同时从对“寒凉”的认知中,又能感受到祠堂的环境的冷清。为了做到“达”,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有声语言工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在将文字形之于声的过程中,就一定要把文字当中所蕴含着的这种作者杜甫对丞相诸葛亮的敬仰、祠堂里树木的高高耸立的样子和祠堂的寒凉环境都全部表现出来才能说是对作者所写的文字全面而完整的表达。反之,就不能称其在有声语言创作中做到了“达”。
播音员、主持人、配音员等有声语言工作者,在对文字进行二度创作过程中,还有一个追求目标,那就是要做到“雅”。那么,怎么才能做到“雅”呢?这就要求创作者在二度创作时,一定要注重运用表达技巧对作品进行准确而生动的阐释。这里面特别要注意到语言表达内部技巧(情景再现、对象感、内在语)和外部技巧(停连、重音、节奏)的准确运用。
例句:“1931年,他入党了。1932年他被捕了。”,在这句话中,“入党”和“被捕”都是“去声+上声”的调值结构,但两句情绪不一样,表现方法就不一样。
一定要注意,需要技巧,要“有感而发,有动于衷。”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创作的《春望》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中“在”是仄声字,“深”是平声字。结合此联意思,仄声字“在”的强猛、急促、斩截的语气,是为了凸显出作者杜甫因为“国破”而感到的深深的悲哀之情。再看下一句“深”字,这是一个平声,读起来声音可以稍稍拉长。同仄声字相比,此处的节奏稍微会有一些变化,于是在一联结束的地方自然会是情思隽永,让人随着作者的情思而动,这样,受众对长安城“破败荒芜、了无人气”的感受,也就会随着主持人拉长的“深”字的读音,开始在心间绵延、回荡,令人久久不能释怀。主持人在有声语言创作的过程当中,只有注意到了这些并把它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才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让听众十分强烈地感受到有声语言艺术的声音之美!
又如,唐代诗人李贺所创作的《雁门太守行》一诗当中有这样的句子,“黑云压城城欲摧”,读到这里我们一定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联想我们日常生活中乌云密布山雨欲来的场景,然后通过联想感受,我们在诵读这一句的时候,就会发现“压”字似乎有千钧之力。那么,我们在将其形之于有声语言进行传达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个字音做加重和延长处理,这样才能让人们从听觉中感受到那种压抑和力量;我们继续往下看,会发现“欲”字表明的是城将摧而未摧。我们知道人们总会对即将到来的未知的灾难产生恐惧,恐惧的原因就是它的未知的危害性,那么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就要通过我们的诵读把这样的一种情境通过声音的处理,描摹出来,所以这个字音的处理,就会呈现这样的一种状态,那就是,要把这个字音处理得短促并且在处理中稍作停顿,让人们从心理上感受到那一刻时间似乎中断、凝固的那种感觉;让受众通过有声语言工作者的声音而产生压抑、紧张、恐怖的场景感受。而在之后的“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当中,同样要结合上下文感受当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和这样场景出现给人的感觉,明白作者希望借此表达出守城将士的冲天豪气和威武气概,同时显露作者内心对胜利的一种充满希望的信念。基于这样全面的分析和考量之后,播音员、主持人在处理接下来一句的时候,“向日、开”三个字的声音就要逐步上扬,“开”字更是要处理得有力,这样就可以显示出甲光刺破黑云的力度、速度;并由此让人想到城内守军士气高昂,面对敌军迅速反应的威武神勇!
总之,播音员、主持人或者配音员等有声语言工作者要想把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受众通过听你创作的有声作品在瞬间从文字穿越到作品当中,看到文字内的场景、听到文字内的声音、闻到文字里的味道、感受到文字里的情感……享受主持人用声音打造的艺术盛宴!
综上所述,“雅”可以说是有声语言创作的一个极致,有声语言工作者一定要通过有声创作,给声音以灵魂,让文字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甚至一点不经意的俏皮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才算是做到了“雅”。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也是所有的有声语言工作者永远追求的一个目标,它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和配音员等有声语言工作者在有声语言创作中真听真看真感受,将其形之于声,方能无限地靠近。
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承载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智慧与文化,其独特的声韵更是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间!只要主持人以“信”“达”“雅”为准则,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和创作,就能充分地展现出我们中国语言深沉的内蕴和持久的美丽!并在业内形成引领,从而提高人们运用有声语言的整体水平!让人们从语言中,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增强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