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要点

2022-02-17 22:05王小婷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5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奏受众

◎王小婷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贵州 贵阳 550003)

电视新闻是构建社会舆论的重要内容,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背景下,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电视新闻工作者应提高对创新工作的关注与重视。目前,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的传播手段让人们的新闻获取更加便捷,这自然对电视新闻的受众造成了分流,电视新闻的受众大幅度减少。对此,电视媒体在创新与转型过程中,应紧紧跟随媒体融合的趋势,利用新媒体手段推动新闻传播,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一、新闻创新研究的聚焦点

新闻业历史上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创新”——“采访”的发明,“便士报”的兴起,借邮路铺设报纸发行网络,采纳电报、摄影和激光照排等新技术,开拓新的新闻市场,创造新的新闻类型等等。可以说,我们今天对“新闻”的理解,正是由历史上一次次新闻创新实践建构塑造而成的。16世纪,欧洲开始出现每周印刷的新闻产品,这些现代报纸的雏形上出现的各地消息,往往只是辗转翻译而来的语焉不详的一两句话;而如今我们所说的新闻,不仅有极为广泛的议题、异常丰富的形式,还被以各种方式组合起来的多元行动者在高度融合杂糅的媒介系统即时传播着。新闻创新推动了400年来“新闻”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史也是一部新闻创新史。但新闻创新研究与长时段记录新闻业变化的新闻史最大的不同是,新闻创新研究关注的乃是当下,是复杂交织、高度不确定且尚未经受历史检验的,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件。2000年以来,新闻理论和实务研究大多以“数字”“网络”这些新的新闻传播社会条件为背景。因此,关注变化是数字时代新闻学研究的公约数,不同研究路径则应该在这个普遍背景下发挥自己独特的理论棱镜价值。如舒德森(Schudson)就认为,不同理论视角都可能在某些关于新闻的问题上比其他视角要更有见地。反过来讲,就是一个理论视角要能关注到其他视角下不容易被关注的对象,能发现在其他理论视角下易被忽视的问题,这样的研究视角才是不可或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创新研究不应该包罗万象、跑马圈地,那样会磨损这一理论视角的独特和锋锐;相反,它需要进一步聚焦,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为原有理论没有或难以解释的现象提供阐释,为整个新闻学研究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本文认为,新闻创新研究应聚焦的是新闻领域正在发生的、可能对新闻业未来有影响或有助益的“新行动”。不妨将新闻创新研究看作新闻学研究谱系中的一支尖兵,它立足于激荡而不确定的当下,直接面对着新闻业的未来。

二、顺应融媒体传播发展趋势,转变新闻传播思路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相对封闭的内容制作、单向传播模式等已经难以满足受众对新闻的多元化需要,因此,电视台应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加速媒体融合发展。例如,电视新闻可以创办自己的新闻网站,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原创新闻,把握新闻热点,并从新闻的纵深层面进行挖掘,呈现新闻的深度、广度;同时利用电视新闻采集的资源优势,加强新闻采编,凸显电视媒体自身的影响力,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此外,电视新闻媒体也可以打造移动客户端,将其作为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传播信息的重要阵地。在电视新闻客户端,平台可以最大程度地聚合新闻资源,推动不同媒体深度融合,打造立体化的传播矩阵,实现多平台的互动,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提升新闻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增强电视新闻在受众心中的公信力。例如,客户端可以整合资源制作系列重大主题采访报道、大型社会活动新闻报道等,利用融媒体环境推动立体化传播,从而扩大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三、节奏张弛,叙事全面有重点

节奏在视听作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整个视听作品,是获得观众关注、吸引和新鲜度的关键。节奏可以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在节奏是事件或人物本身的节奏,而外在节奏则是在早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中产生的节奏。节奏取决于能否熟练地推动作品的进展,能否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好作品的节奏普遍放松,不仅能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也能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一般来说,内在节奏是外在节奏变化的根源。因此,传记的视听新闻作品应该关注作品的内在节奏,以便更好地表达主题,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作品的性格和精神。听力可以通过突出重点、设置张力和使用空白镜头来控制作品的内部节奏。对于人物的刻画,传记视听新闻作品一般是通过讲述人物的事件和行为来表达的,但由于作品的时间和艺术方面的限制,作品无法充分展现人物所经历的全部细节。法国解说员巴尔特根据其不同的地位和写作方式将事件分为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为了正确地放松工作的整体节奏,叙述应该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高士其的骨架,一方面是《高士其》人生重要转折点的核心事件:“求学中感染脑炎”“科学小品的写作转型”“战火中奔赴延安”“战后坚持科普写作”。这些事件在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支撑着整个工作,促进了工作的叙述性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卫星事件,如“毕业后游离十多个国家”“战争中被保姆反锁屋中”等,是高士其的核心事件,提高了整个作品的活力和兴趣。

四、坚持“内容为王”,为受众提供优质新闻内容

在融媒体时代,海量的传播内容、迅捷的传播速度让“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些新闻媒体为争取流量、博得关注,片面强调新闻更新的速度,忽视了新闻内容的质量,导致舆论场中虚假新闻、垃圾新闻层出不穷。在这一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媒体人必须进行深入思考。对电视新闻媒体来说,“内容为王”应该成为新闻制作与传播的金科玉律,媒体人应该保持基本的原则和底线,在复杂的媒体环境中为受众提供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内容。时代的风云变幻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新闻素材,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利用媒体融合的手段,广泛获取新闻并进行整合、处理,根据“内容为王”的要求,讲好时代的故事。例如,央视推出的央视频,以“三星堆”考古挖掘成果为主题推出了系列创意节目,据统计,节目相关视频播放量超4 000万次,在全网抢占20多个热搜位,为受众提供了优质的文化盛宴,加深了受众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五、通过细致的观察、良好的沟通,更充分地了解人物的内心

在情感引导过程中,记者应始终坚持细致观察和良好沟通,通过言行影响采访者,促进新闻采访和报道的顺利进行。因此,记者必须事先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探讨他们的内心想法,根据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表情和动作的变化调整采访节奏和话语。记者必须通过良好的沟通让受访者感受到他们的诚意,然后引发受访者最真实的反应。比如,在第9届新闻奖上,一个关于劳动市场上齐大杰的故事引起了很多网民的关注。记者齐秀宇在采访报道中指示要通过良好的沟通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样人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期待,即“从社会单位下岗的劳动者得到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多的政府政策的支持”。这些简单自然的话可以更直观地反映人物的内心思想,报道的新闻内容可以感染观众,从而引起更多的关注。报道过程中,记者对采访者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的正确指导下,采访者讲述了能够有效提高采访质量,真正反映新闻采访报告社会意义的内在期望和需要。

六、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优化新闻传播模式

当前,网络媒体的传播效率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拼的。在融媒体环境下,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从网络媒体上一些热点新闻发酵的过程来看,受众的参与是不可忽视的。一则新闻被报道后,受众一方面通过在线浏览、评论、转发增加新闻热度,另一方面通过跨平台的讨论及二次创作丰富新闻内容,提高了新闻传播效果。基于此,电视新闻在创新发展中应重视受众的参与,为受众搭建畅通交流的平台,并利用跨平台交流,打造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格局。例如,央视新闻利用媒体融合的技术手段,推出了央视频,在国庆期间,央视频推出了168小时“美丽的国美丽的家——央视频主持人带你看神州”国庆直播专辑,不断流的慢直播,端内外累计观看量突破1 292万次,相关话题浏览量超过6.5亿次。为了满足受众的参与需求,平台依托央视的大屏转播资源,提供了超流畅、超高清、高互动的线上观看体验,同时搭建了与受众的互动平台,让受众随时能够分享自己的观看体验,并实现多维度互动,促进了新闻的高效传播。

七、材料丰富,展示人物立体形象

把人物放在不同的场景中展示他们的社会和家庭角色,将有助于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人物。虽然传记视听新闻作品中使用的大部分材料都集中在人物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贡献上,但作品往往需要一些人物的家庭纽带材料作为补充,才能使人物更全面、更真实。这些材料不仅包括人物本人的口头陈述和对相关人员的采访,还包括历史收藏品等。《缅怀季羡林》利用各种材料来展现人物。在讲述季羡林回国的故事时,季老首先自言自语地说“母老家贫子幼,回来了就走不了了”,然后引用了《季羡林自传》“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要承担起来”的相关信息来解释人物。同时,这项工作通过采访角色的亲属,产生了“直接接近叙述对象而不受中介阻碍的感觉,使得叙述变得无形,从而产生了一个来源的真相”。这些材料在作品中的广泛运用使人物行为更容易理解,呈现出三维人物形象。此外,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在表达人物时往往使用正面材料,但正确使用负面材料的人物也能使人物更加真实生动。《高士其》运用许多材料,表现出高士其面对疾病的积极斗争和幽默乐观精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面对不幸,高士其不能完全乐观。因此,作品的开头和结尾巧妙地引用了高士其描写自己痛苦的诗:“脑病的恶魔,将我封锁在这小小的房间里,森严的墙壁包围着我,我被夹在天花板与地板之间了”。让观众看到一个更真实的高士其,他的角色是立体且饱满的,这可能引起观众的情绪共鸣。

八、根据被采访对象的身份确定采访现场的气氛

记者需要充分考虑被采访者身份对现场气氛的影响,结合被采访者的文化程度、人格修养、职业认同等特点,提前考虑采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情绪引导计划,避免出现受访者情绪失控、冲突等情况。比如,记者在采访政府官员和相关领导时,需要注意不要拖拖拉拉,用简洁的语言和中肯的话语进行采访,避免浪费受访者的时间或其他不必要的影响。同时,记者可以营造严肃但不紧张的氛围,让受访者更快配合完成采访。有些受访者很冷静,不爱说话。为了避免尴尬的气氛,记者需要避免沉默,通过言语和行动营造平等轻松的氛围,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帮助受访者克服顾虑,提高采访效率。比如,记者在采访农民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平等的态度,以免过高引起农民的反感,影响采访工作。比如,在《鲁豫有约》的采访过程中,主持人始终保持着足够的耐心,认真做好了倾听者的角色,为受访者表达自己的想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节目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又如,黄霁洁在采访被化学武器伤害的杨淑茂时,杨淑茂的话语只是干巴巴的“很痛苦,很难受”,而黄霁洁则通过观察杨淑茂妻子的话语、家庭环境特点等来把握杨淑茂的心理状态,从而辅助情感引导工作并获取更多的新闻内容。

九、结语

概括地说,音像新闻作品传记作者的创作过程应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说明主题;通过突出重点事件、设置张力和空白镜头来把握作品的叙事节奏;丰富的材料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描绘人物,突出人物的精神核心,提高作品的文化审美价值。但《2020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视听网络用户达到9.01亿人,其中87.0%是8.18亿用户的短片。短视频时代已经来临,音像新闻传记也面临受众减少的困境,迫切需要适应新媒体。在此背景下,人们的视听新闻作品应该创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为观众提供新的视听体验。一方面,作品能够借助VR、AR等新媒体技术真正恢复历史场景,让人物与观众交谈,增强观众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另一方面,作品应充分考虑当前观众的接受习惯,调整作品的持续时间和节奏,第二次编辑精彩片段,通过短视频平台播放。同时也要坚持传记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要点。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节奏受众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YOUNG·节奏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