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瑾
(中国民航报社,北京 100122)
数据新闻简单定义就是指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分析、过滤与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新闻报道。它是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大数据在新闻界渗透下出现的产物。在2009年,数据新闻首先在一些国外媒体出现,比如,英国卫报、英国广播公司、纽约时报等。①而后渐渐传入中国,在2012年,国内网络媒体——网易率先开设了数据新闻栏目“数读”,这是国内媒体最早开辟的“数据新闻”专栏。②与此同时,报刊等传统媒体也纷纷开始了数据新闻的相关实践。③发展至今,国内很多媒体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数据新闻栏目。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财新网“数字说”、新华网“数据新闻”等,它们所制作的数据新闻大致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娱乐、公共卫生等各个方面,通过形象的效果图,为读者呈现了数千则数据新闻。
总之,大数据在新闻传媒领域的渗透,使得数据新闻这种新型报道方式得以产生。在媒介发展背景的推动和国家“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的支持下,以及学界给予业界在理论和人才上的帮助,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逐渐向成熟阶段发展。
因此,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国内数据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变化,深入探讨其发展情况与变化的背后因素,并研究我国数据新闻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媒体数据新闻的日常生产流程以直线生产为主,大多遵循确定选题——搜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文字、设计制图的生产流程。长期的生产形成了固定的生产流程,每条新闻的制作都要经历选题、筛选数据并形成新闻文本、制图、审核修改这几个步骤。④
生产周期上,媒体日常的常规型报道不超过三天,生产节奏较快。对于一些专题型报道,筹备时间会比较长,也会成立专门的项目组来进行产品的生产。比如,财新面对一些大型报道会专门成立项目组,确定好人员,在生产之前会召开多次讨论会确定作品报道角度,可视化呈现,构图设计等多方面问题。⑤
所以我国在数据新闻的日常生产上以直线生产为主,而且生产节奏较快。在一些重大的选题上,各家媒体都会投入较大精力进行筹备,以制作出精美的作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力。
目前国内媒体数据新闻编辑团队以小型为主,人数最多不超过10个人,一般在2—3人之间,编辑和制图人员是主力,如果涉及到交互也会加入技术人员。
在生产团队的结构上,有文献曾将其分为“独立式”,“跨越式”。其中“独立式”是指生产团队是一个独立的实体部门,“跨越式”是指团队成员分布在不同部门,基于项目需要构成虚拟团队,此外,成员还负责所属部门的其他工作。在我国,由于部门设置、人员储备等现实因素的限制,国内媒体的数据新闻团队结构大多属于跨越式与独立式之间。采取这种团队结构主要是根据选题情况来定,对于日常的报道有专门的团队负责,这种情况属于“独立式”。如果面对大型选题或者是专题性选题,会从其他部门调人来进行协助。比如,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在制作大型的专题性数据新闻作品时,会与专门的技术团队合作。例如,在作品《追随春天的脚步——春天到你那里了吗》中,采用了大量的航拍技术来拍摄中国各地春天的美景,并有专门的无人机技术团队拍摄,所以在每个地区展示景色视频的尾部都标注上“新华网新闻无人机队某某地区中机摄”。
另外,在一些大型专题报道上,不仅会跨部门合作还会存在跨机构合作的情况。比如,跨界合作的作品《周琦NBA之路》是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与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完成。跨界合作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不同行业的合作当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随着技术不断将各个行业融合,不同性质的机构之间加强合作进行生产渐渐成为发展趋势。
因此,目前国内的数据新闻生产团队还是相对比较灵活的,会根据选题大小,相应成立制作团队。
在议题的选择上,不同性质的媒体会有不同的侧重。前搜狐美编张静波曾说:“做新闻就是这样,眼球经济,我们考核指标就是流量,有用户去点说明你的工作是被肯定的,如果做的东西再好但没有用户去点,我们下次也不会再碰这个话题了。”
而传统媒体在议题的选择上更加注重社会意义。除了会追随新闻热点,还会注重选题的社会意义,制作一些文化类选题或者是服务性较强的选题。比如,针对人们上班的交通情况,新京报推出《上班要花52.9分钟,北京的上班族全国最惨》,根据滴滴出行发布的最新报告,分析全国城市的交通运行状况,得出北京上班通勤情况最艰难。比如,正值2018年3月公务员考试期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批,为了给广大将要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提供备考资料,新华网在推出《想考公务员?拿下这几道题先!》,方便考生了解改革关键点。
综合性媒体在选题的确定会更多地侧重新闻热点。另外,为了追求栏目整体的客观性,综合性媒体还会注重报道题材的平衡问题,不会因为某种选题阅读量高就更多地报道此类选题。
此外,一些专业性的传统媒体在注重选题社会意义的同时,还会关注自身的定位。财新在2012年10月创立“数字说”栏目,成为国内首家制作财经数据新闻的网站专栏。⑥所以财新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媒体,在进行选题的选择上更关注自身的定位,会以房地产、股市、经济、银行、富豪、IT 等为主要新闻话题。虽然也会报道一些受众关注的新闻热点,但不会一味地迎合受众。对一些热点事件,更多地是基于自身定位从财经或金融的角度进行报道。比如,在2017年11月特朗普首度访华,财新“数字说”推出《特朗普结束访华之旅 中美千亿大单都下在了哪?》介绍中美在能源、制造业、食品、航空、汽车等领域的商业合同和双向投资协议的签署项目。在雄安新区确立时,财新“数字说”推出《雄安新区三县经济哪家强》,从经济发展角度来介绍雄安新区。
数据的来源上,呈现多元化特点。包括政府机构、研究报告、第三方机构、其他媒体等多种渠道。而在渠道的选择上,权威性是媒体搜集数据要考虑的第一要素。比如,新华网等媒体都将政府以及相关政府机构公开的数据作为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考虑到数据获取的时间成本和便捷程度,通过网络搜索平台获取数据也是媒体日常数据新闻生产的主要手段。
另外,为了保证内容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媒体通常在末尾标明数据来源。为做到客观平衡,媒体也会利用多个渠道的数据进行相互印证。
但是目前国内媒体对于社交网络数据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在 UGC(用户生产)盛行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数据资源丰富,国内媒体对这一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在数据的挖掘与处理上,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但根据报道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会有一些固定的思路,比如,时间维度、地理维度是比较常用的维度。主要是还是看处理角度对于事件本身的意义。
本文根据媒体数据新闻生产中的数据处理情况将数据新闻分为“数值型”,“非数值型”和“混合型”。其中“数值型”是指以数据分析与处理为基础而形成的报道,“非数值型”是指未经过数据处理只是以“图解”的形式进行报道。“混合型”是指以上两种情况的混合。
在数据新闻的实际操作中,记者主要通过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或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新闻线索,或是抓取大量数据拓展既有新闻主题的广度和深度,最后依靠可视化技术将经过过滤后的数据进行融合,以形象化、艺术化的方式加以呈现。在此过程中,对数据的重视和围绕数据所做的采集、分析和呈现工作构成了数据新闻的主要操作模式。所以在数据新闻业务中,数据驱动在数据新闻生产中要起了关键作用。我国媒体在进行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中注意了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虽然也存在一些未经过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报道,这可能和选题的特性有关,也和公开数据不全以及数据更新不及时有关。
在报道选题这一影响因素上,“非数据型”的报道题材多是一些时政新闻。比如,政府召开的会议,国家领导人的访问等,像报道《七地省级领导人事变动 如何布局?》,《习近平到新华社调研 做了啥?说了啥?》;另一类是一些节日祝福或节气常识性知识的科普,比如,《二十四节气之美:立冬》等。
在公开数据不全和数据更新不及时这一影响因素上,前搜狐美编张静波曾提到有的时候因为某一选题数据量不够不得不以一种漫画的形式出现。
基于以上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我国媒体制作的数据新闻存在重话题策划、可视化呈现形式静态较多以及内容展现上对于数据的依赖程度较低的情况,这与我国媒体的直线型生产流程,短平快的生产节奏,团队成员的技术水平相对欠缺以及数据来源以二手数据为主等生产特点有关。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数据获取受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经过发展,上述问题已经有所好转。近些年来,我国媒体的数据新闻生产不断成熟,技术在数据新闻的生产中作用不断突出,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技术在不断地运用到生产当中。生产团队上,技术人员的地位不断提升,媒体不断地将自身的在传统新闻报道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与强大的技术生产优势结合,生产出更系统、交互体验更好的作品。作品上越来越向融媒体报道转型,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加入到作品当中,全方位地满足用户的阅读需要。同时,数据处理在数据新闻的生产中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而且随着媒体业务的不断娴熟,数据的挖掘也会越来越灵活。
我国媒体数据新闻发展路径不断成熟,并且结合我国整个大媒介发展背景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存在以下经验可以保持:
首先,我国媒体应该保持数据新闻生产跨界合作的优良传统。比如,众多研究中曾谈到的成功的跨界合作的案例:央视与百度、谷歌合作的“据说春运”。跨界合作有力地实现了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将资源实现了利用的最大化。同时在媒介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不同组织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所以在此的推动下,数据新闻的跨界合作生产应不断加强。此外,一些拥有数据优势的互联网公司应该主动开放数据,为媒体提供数据资源。
其次,我国媒体应继续保持顺应技术发展潮流的主动性,不断将新技术融入到数据新闻的生产中。因为数据新闻是以技术为依托,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信息的呈现,只有不断地更新生产技术,才能将数据新闻的内容呈现得更加多元化,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近年来,我国媒体生产出很多优秀的数据新闻案例,都很好地体现了技术在其中驱动作用。所以我国媒体要及时更新生产技术,顺应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为数据新闻生产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三,我国媒体数据新闻业务要继续加强向融媒体报道转型的步伐,为数据新闻开辟更开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更多的方式和多媒体手段进行信息呈现,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事实。
数据新闻自2012年在我国兴起并不断发展至今,在国内政治、文化、技术和新闻业实践规律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国内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图景。总而言之,无论是数据新闻的生产团队构成、数据处理深度、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映,还是可视化交互程度都在不断地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我国媒体的数据新闻业务也越来越成熟。相信乘着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媒体融合和转型的便车,我国数据新闻会迎来崭新的未来。
注释:
①王向军.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传播力研究,2017,1(11):46.
②贺泽兰.融媒体语境下数据新闻报道的服务功能探析——以《财新网·数字说》“2016年终策划”报道为例[J].今传媒,2017,25(11):29-30.
③王亚平.大数据背景下的网易《数读》栏目数据新闻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7.
④傅梦媛.《新京报》新媒体平台的数据新闻生产探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⑤韩巍.数据新闻与可视化报道——以财新传媒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4(4):12-15.
⑥覃爱媚.国内数据新闻可视化实践和发展趋势——以财新网“数字说”为例[J].青年记者,2014(3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