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璇
(长江日报社,湖北 武汉 430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融媒体在信息传播有着明显的特点,着重体现出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多样性优势。一方面,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对文字记者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文字记者也会越来越多地面临来自同行和自媒体的竞争挑战。在此背景下,必须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不断提高自身采写能力,让自己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取得优势。
报纸时代,几家媒体采访同一件事情,第二天发稿。文字记者有一白天的时间选取报道角度、补充采访内容、精心打磨稿件。而在融媒体时代,这边集中采访还没结束,身边的同行就抢先发了稿件,这是每位文字记者最不愿面对的场景。行业内有句老话叫“一快遮百丑”,融媒体时代亦是如此。有时,竞争对手的报道角度不一定新颖,内容不一定全面,文字不一定考究,但就是因为抢占的先机,带来的可能就是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阅读量的差距。如今,各家媒体也十分重视新闻发布的及时性。有时,同城媒体的稿件已经发布,而自家记者的稿件却迟迟未到,发布端口可能会选择直接转发其他媒体的稿件,自己的稿件来了后再进行替换。有时,如果自家记者的稿件较竞争对手没有显著信息的增量,可能会不发或不予计酬,如果记者晚发稿存在过失的话,还可能被罚。
融媒体背景下,文字记者采写出来的稿件,有时面临的竞品不一定是同行的文字稿件,很有可能是一条短视频、几张海报、一条长图……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越来越多更为生动直观的传播形式走进读者视野,让他们对文字这一传播形式的依赖性和兴趣都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同的新闻内容适合不同的传播方式。有很多激动人心的瞬间、令人动情的泪点,文字记者费尽心思描写。也比不上一张照片或一则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好。而对于事件进展过程、办事流程等,往往是制图比文字表达更简洁准确。例如,全国、省、市“两会”期间,从中央到地方媒体几乎都会制作类似于一图读懂政府工作报告的长图产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比单纯的文字传播的效果大大提高。
信息泛滥是2019年公布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指信息数量急剧增加,流速不断加快,以至于超过了人类的信息处理与利用能力,使人们承受着过度的信息冲击。一方面,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大大增大。战线单位提供的线索,领域内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同行的稿件等。满眼都是“最大”“首个”“官宣”……标题党的泛滥,更是导致各种信息难辨真伪。另一方面,文字记者的发稿难度大大降低,发稿量大大提高。报纸时代版面有限,非佳作不能上版,大家也习惯于字斟句酌,在有限的篇幅内,最大地提高传播效率。如今,媒体都有自己的APP,对新闻几小时更新一次,也有具体的要求。发稿的难度降低了,放在过去可以不写的新闻,记者因为工分的考虑、亦或是维护战线关系,文字记者都会选择写稿。长此以往,至少出现两方面问题:一是长期热衷于普通信息的发布,记者反而没有时间挖大新闻,能力难以提高。二是对已有信息的价值没有“吃干榨尽”,没能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加工,发现更有价值的新闻。
融媒体时代,无论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怎么改变,但“内容为王”永远是不变的传播规律。多数文字记者出身传统媒体,受过严苛的新闻专业训练,他们长期接受并运用的新闻思维、采写方法,让他们在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竞争中拥有一定优势。他们必须认识到,新闻采写是自己的基本功和核心工作,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下,好的记者就是要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自觉自主生产精品。与此同时,我们还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使内容生产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契合受众需求。
采访前的准备,一方面是信息材料的占有,另一方面的采访方式的选择以及采访工具的准备等。笔者认为,这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充分的准备更容易让我们的采访赢在起跑线上,。做好这些准备的目的,一是为了更快地发稿,二是获得更好的报道角度。
1.充分占有背景信息
一场采访前,提前掌握充分的背景材料,既可以赢得采访对象的尊重,增强自己的采访信心,又可以提高采访效率和质量。一是利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工具发现线索。有了一个好的报道选题,可苦于找不到采访对象怎么办。别急,去各类社交网站上看看。2020年8月,笔者所在媒体想做一组被隔离人群生活情况的报道,当时很多被隔离者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发隔离日记,拍隔离餐,我们的记者就是通过在这些人账号下留言求采访,找到了愿意分享自己故事的当事人。
二是通过比较专业的网站查询信息。我们在做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报道时,常常面临找专家这一困扰,上哪找合适的专家?前辈、同行介绍当然是一种办法,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上学术网站查查论文,看看哪些专家就发我们的采访领域做过研究,撰写过学术文章。这样找到的专家往往也因为定位精准,而更愿意接受采访。2020年,笔者承担了一项报道,需要查询武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发展和高校变革情况,通过前辈同行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最后,记者通过浏览学术网站,终于找到了本地研究相关问题的专家,得以顺利完成参访任务。三是查询同题材报道文章。笔者长期从事时政报道,有段时间被临时抽调去报道一项体育赛事,面对跳伞、障碍跑等一项项了解几乎为零的运动项目,如何做好采访准备?笔者在网上查询了大量已有报道进行阅读,每一项比赛的最大看点在哪里?怎样恰当地打比方介绍比赛规则?通过拜读同行佳作,让笔者迅速上手了崭新的报道领域。
2.更新采访装备
以前的记者,一个本子一支笔。如今,这样的配置早已不能适应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竞争。我们不仅要会写稿子,拍照、拍视频、剪视频等技术也要掌握。为提高写稿效率,一只具有语音转文字功能的录音笔,已成为记者的标配,它大大缩短了整理录音的时间,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与专业相机、摄像机相比,智能手机因为其便于携、易上手的特点,受到文字记者的普遍喜爱。
以笔者所在的媒体为例,经过最近两年全员的融媒体培训与实战,现在几乎所有的文字记者,都掌握了基本的照片拍摄、视频拍摄、视频剪辑、直播能力。以拍摄短视频为例。文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适合拍摄短视频的场景后,自行拍摄并邀请采访对象出境接受采访,回去之后使用手机剪辑软件进行剪辑,并自行添加片头片尾Logo字幕,配好音乐后,由部门主任审核,转视频中心审核后发布。刚开始学习视频剪辑时,很多记者有畏难情绪,害怕学不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战训练。到时候许多50岁以上的老记者都掌握了视频剪辑视频,用手机花一两个小时,就能剪辑生产出一条几十秒钟的,符合发布标准的短视频。
1.内容采集优先考虑新媒体传播
随着传播技术和受众偏好的变化,内容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文字记者在做新闻采访时,应当着重考虑生产内容如何在新媒体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视频优先,这就意味着我们以前拿着纸笔采访的方式要进行改变。在新闻采访时,如果条件允许,应当首先拿出手机进行视频拍摄,采访完成后,应当优先将视频简单处理后传给后方编辑,实现第一时间传播。视频发送完成后,再根据采访情况,查看视频内容,进行文字稿件的写作和发布。
2.学会团队作战
全媒体时代的媒体竞争格局对新闻发稿的时效性要求大大提高。很多重大新闻、突发新闻,必须要前后方紧密配合、团队作战,才能形成优质作品。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因为疫情防控原因,很多记者不能进京。在很多采访场合下,只有一位前方记者,如果让这位记者既拍视频又写稿件,等稿子写出来时,很多新闻就已丧失了时效性。因此,不少媒体采取前后方配合团队作战的方式生产新闻,前方记者拍摄的视频会实时传回后方,这里有人整理文字素材,剪辑视频,有时前方的稿件还没有采访完成,很多采访内容就已经发布了。在报道很多突发新闻、重大新闻时,作者所在媒体会设置“统稿人”这一角色,责任就是将前方多位记者生产的实时、碎片信息,按照编辑部确定的思路,整合为有主题,有逻辑、有深度的完整报道。
3.实现与采访对象的良性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实现一次采访越来越容易。记者与采访对象可以不见面,通过文字、微信、视频等方式进行交流。交流的便捷很容易引起记者采访的随意性,比如,准备不充分,提问时无重点、无逻辑,不进行深入思考,轻易提出不成熟的问题,这些都会给采访对象带来不好的感受,影响采访效果。又如,还有的记者习惯于高高在上的姿态,采取“挤压式””审问式”的采访方式。须知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地位越来越趋于平等,我们应该重视被采访者的体验,重视被采访者的心理感受,少一些先入为主,更加善于倾听,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采访内容。
现在众多媒体都已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微博账号,还有的建立了自主内容平台,文字记者的绝大多数稿件也都是在新媒体平台首发,读者也主要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写稿的时候时时考虑读者感受,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在稿件长度上,我们尤其要重视生产短新闻。如荣获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文字消息《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用仅仅907字为英雄张超烈士画像,呈现了英雄的平凡与伟大。在写稿策略上,应该针对不同传播平台,写作不同版本的稿件。尤其在面临重大新闻、突发新闻时,记者一到现场就应该迅速发回快讯,介绍新闻最重要的事实;紧接着在采访完成后,写作供新媒体平台发布的稿件,对重要事实进行进一步阐释说明;如果稿件需要在纸媒发布,还要再对之前的稿件进行修改调整,使之适合报纸发布。
新媒体时代,读者利用各种终端可以阅读到海量信息,新闻阅读进入“读题时代”。如果标题不够吸引眼球,读者根本不会点开阅读内容。简洁和精炼历来是制作标题的最高原则,在新媒体平台尤其如此。受屏幕限制,新媒体标题不可能容纳太多文字,对于很多出身传统媒体的文字记者来讲,在制作标题上,必须打破报纸标题中引题、主题、副题等形式的条条框框,避免长标题、双行题,用简洁和精炼的语言将最重要的新闻内容放在标题里面。同时我们也应该变换角度,站在读者的立场,想一想他们最关心的内容是什么?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内容是什么?进而将这一内容突出引发受众情感和认知上的认同。
全媒体时代,新闻早已脱离了过去的文字形态,而化身为传播产品的形式进行传播,如长图、短视频、H5等等。适应时代发展,文字记者要增强产品意识,尝试向“产品经理”转型,不仅要写好文字稿件,还要研究传播规律、学习传播技术,尝试参与新媒体产品的策划和制作。在转型“产品经理”的道路上,文字记者在捕捉传播点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不熟悉技术、不熟悉产品传播规律等短板。面对这一崭新的领域,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将媒体融合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