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舰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101)
自隋唐科举选官诞生以来,孔孟的《四书》《五经》是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也是每一位学子文人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重要源泉。特别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问世以后,明清时代皆以《四书》内容为考试主题,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科举用书。其中,明朝邓林编辑的《四书补注备旨》是清代发行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书籍之一。虽然它对清代科举文化有着巨大不可忽略的作用,但鲜见人们对它进行学术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雕版印刷业在清朝至民国时期得到了极大发展。官刻、民刻书坊遍及大江南北,出版图书种类、数量繁多。现在能看到的古代科举用书是杜定基增订的《四书补注备旨》,其出版发行数量在清朝至民国时期是最多的,甚至在全国各类图书馆及个人收藏古籍中也是数量最多的古籍之一。“文献整理需旁搜远绍、博稽经史。”[1]现对各类图书馆、博物馆能够见到的清代、民国时期《四书备旨》刻本粗略统计如下(包含时间和堂号,统计参考主要来源于各图书馆网站和国学大师网)。
国家图书馆藏有:乾隆三十五年(1770)崇文堂刻本、光绪元年(1875)沧海山房石印本、光绪五年(1879)刻本、光绪七年(1881)刻本、光绪二十年(1894)等刻本。
辽宁省图书馆:同治十年(1871)文益堂刻本、光绪三年(1877)光华堂刻本、光绪九年(1883)扫叶山房刻本、善成堂刻清末恒新书社印本、光绪十二年(1886)三义堂刻本、上海点石斋刻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文瑞楼刻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新华三味堂刻本、[2]清会文堂刻本、清末李光明庄刻本。
石家庄市图书馆:清同治十一年(1872)书业德刻本、道光十五年(1835)崇文堂刻本、光绪九年(1883)善成堂刻本、光绪十一年(1885)书业德记刻本、光绪十二年(1886)三义堂刻本、光绪十三年(1887)宝兴堂记刻本;光绪二十年(1894)书业德记刻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有益堂刻本、光绪二十二年(1896)艺德堂刻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书业德记刻本。
河南新乡市图书馆:光绪元年(1875)有益堂刻本、光绪元年(1875)正文堂刻本、光绪五年(1879)三盛堂刻本、光绪九年(1883)善成堂刻本、光绪十年(1884)文英堂刻本、光绪十二年(1886)聚锦堂刻本、光绪十八年(1892)聚盛堂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书业德記刻本、宣统元年(1909)有益堂刻本、清光绪泰山堂刻本、清荟玉堂刻本。
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光绪五年(1879)上洋紫文阁刻本、光绪六年(1880)扫叶山房刻本、光绪九年(1883)寿春棣萼堂刻本、光绪十年(1884)堂记刻本、光绪二十二年(1896)扫叶山房刻本[3]、宣统二年(1910)扫叶山房石印本。
首都图书馆: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光绪十二年(1886)文成堂刻本、宣统元年(1909)京都文成堂、宣统元年(1909)有益堂刻本、民国三年(1914)上海鸿定书局、光绪善成堂刻本。
绍兴图书馆:嘉庆三年(1798)崇文堂刻本、光绪七年(1881)两美山房刻本、寿春棣萼堂刻本、光绪九年(1883)渔古山房刻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经纶元记刻本、清李光明庄刻本、清文渊堂刻本、清末上海袖海山房石印本。
天津图书馆:光绪十六年(1890)京都善成堂刻本、光绪十八年(1892)申江袖海山房石印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华文石印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萃文魁刻本、光绪李光明庄刻本。
黑龙江图书馆:光绪七年(1881)寿春棣萼堂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点石斋石印本、光绪三十年(1904)天津翠文魁刻本、宣统元年(1909)年京都文成堂刻本。
哈尔滨市图书馆:光绪五年(1879)紫文阁刻本八册、光绪六年(1880)上海扫叶山房刻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校经山房刻本、光绪十年(1884)堂记刻本八册。
烟台图书馆:光绪二十三年(1897)点石斋影印本[4]、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宣统元年(1909)上海久敬斋石印本。
天津市武清区图书馆:乾隆五十七年(1792)集义堂刻本、道光十四年(1834)刻三本、光绪十九年(1893)宝兴堂刻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京都文成堂刻。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光绪七年(1881)寿春棣萼堂刻本、光绪十六年(1890)京都老二酉堂刻本、光绪十七年(1891)三义堂刻本、光绪致文堂刻本。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光绪十年(1884)宝庆经文堂刻本、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石印本、光绪二十二年(1896)学库山房刻本、清慎诒堂刻本、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保定市图书馆: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同治十一年(1872)聚盛堂刻本、宣统元年(1909)有益堂刻本、光绪三义堂刻本、泰山堂刻本、宝兴堂刻本、善成堂刻本、清南京李光明庄刻本[5]、乾隆文富堂刻本。
山西图书馆:乾隆五十七年(1792)集义堂刻本、咸丰二年(1852)经馀堂刻本、光绪十三年(1887)聚盛堂刻本。
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光绪十一年(1885)成文信刻本、光绪十一年(1885)书业德刻本、光绪二十年(1894)宝书堂刻本。
少林寺藏经阁: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文苑堂刻本、道光四年(1824)致和堂刻本、清三多斋刻本、清同志堂刻本、清学源堂刻本。
安阳市图书馆:光绪十六年(1890)善成堂刻本、光绪十九年(1893)宝兴堂刻本、宣统元年(1909)刻本。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咸丰八年(1858)刻本、光绪十二年(1886)古香閣刻本、清文成堂刻本。
焦作市图书馆:光绪二十八年(1902)宝兴堂刻本、光绪十年(1884)经文堂刻本、清文诚堂刻本。
宁波市图书馆:光绪三十年(1904)益元书局刻本、宣统三年(1911)扫叶山房石印本、同治十年(1871)刻本。
福建省图书馆:乾隆四十四年(1779)羊城古经阁刻本、宣统二年(1910)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陕西省图书馆: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经文堂刻本。
湖南省图书馆:光绪七年(1881)寿春棣萼堂刻本、宣统二年(1910)宝庆澹雅书局刻本。
苏州大学图书馆:光绪十九年(1893)经国书局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点石斋石印本。
孔子博物馆: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集义堂刻本、光绪三十年(1904)泰和堂藏板。
安县图书馆:光绪五年(1879)文明堂刻本、光绪十二年(1886)魏氏古香阁刻本。
河南省辉县市博物馆:道光四年(1824)四友堂刻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崇文堂刻本。
宝鸡市图书馆: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清令德堂、致盛堂、学源堂、致和堂刻本。
运城学院图书馆:光绪甲申(1884)永顺堂刻本、另有善成堂、令德堂、荟文堂刻本多卷。
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光绪七年(1881)寿春棣萼堂刻本、清李光明庄狀元阁刻本。
上海市图书馆:光绪十二年(1886)石印本、民国六年(1917)石印本。
青海省图书馆:光绪十七年(1891)绵邑大道堂刻本、清聚锦堂铜活字印本。
连云港市博物馆:光绪十八年(1892)成文信记刻本、清善成堂刻本。
蓬莱市图书馆:光绪十八年(1892)扫叶山房刻本、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莱阳市图书馆:光绪五年(1879)刻本、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图书馆: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
宁波教育博物馆:嘉庆十八年(1813)文盛堂藏板。
高密市图书馆:光绪五年(1879)德盛堂记藏板。
江苏东台市图书馆: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金阊书业堂刻本。
贵州省图书馆: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四川省剑阁县图书馆:嘉庆十五年(1810)文順堂刻本。
徐州市图书馆:光绪七年(1881)寿春棣萼堂刻本。
辽宁大学图书馆:光绪九年(1883)上海扫叶山房刻本。
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光绪十二年(1886)上海点石斋影印本。
河南大学图书馆:光绪十六年(1890)鸿文书局石印本。
浙江省临海市图书馆:光绪十八年(1892)文奎堂刻本。
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光绪三十年(1904)天津萃文斋刻本。
西安市蓝田县图书馆: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少年儿童图书馆: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陕西省绥德县子洲图书馆: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莱州市图书馆:光绪五年(1879)刻本。
商丘市宁陵县图书馆:光绪七年(1881)刻本。重庆市图书馆: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
重庆市秀山县图书馆: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陕西省蒲城县图书馆: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南开大学图书馆:宣统元年(1909)刻本。
徐州市图书馆:乾隆翠筠山房刻本。
开封市图书馆:乾隆刻本。
台州市黄岩区图书馆:清文华堂本、清务本堂刻、清䌽香楼刻本。
河南省偃师市图书馆:清致和堂刻本、清岳邑博文斋刻本、清三多斋刻本。
金陵图书馆、清李光明庄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清四川宏道堂刻本。
重庆市丰都县图书馆:光绪魏氏古香阁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清书业德刻本。
天津市南开区图书馆:光绪善成堂刻本。
咸阳图书馆:清天宝书局石印本。
天津市委党校图书馆、重庆市忠县图书馆、重庆市九龙坡图书馆、栖霞市图书馆、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嘉兴市图书馆、新安县图书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平湖市图书馆、嵊州市图书馆、龙口市图书馆、陕西省佳县国祯图书馆、山西永济市图书馆、澳门大学图书馆。
另外,在《中国古籍总目》中存有五十余种类,杜定基增订的清代、民国刻本和石印本,全国个人收藏也比较多,例如上海共和书局、上海世界书局、上海广益书局发行、上海文昌书局石印、经润斋藏板、益友堂藏板、同德堂藏板、协毓堂藏板、佛镇同文堂石印、禅山翰文堂藏板、顺邑冯继善承刊、巴川成文堂藏板、尊德堂藏板、金溪三让堂刊行、大文堂藏板等。以上是现在能够查到或见到的坊刻版本,统计也不全面,还有大量的刻本在图书馆内没有统计,有的版本也已经消失。
从以上统计可知,全国有近百家图书馆藏有杜定基版的《增订四书补注备旨》古籍,有的馆藏达十余部。有堂号、年号的坊刻版本,从乾隆到同治年间有三十多家,光绪至民国年间有近百家,几乎清代所有书坊主都出版过此书。现在图书馆、博物馆、个人收藏数量版本巨多,可以推定杜定基增订的科举用书《四书补注备旨》,是清代乾隆中期到民国时期流通数量最多的科举教科用书之一,其版本流传时间之长、发行数量之多,在整个古代出版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杜定基为清代文化科举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仅此一点,可以把他称为伟大的教育家。
杜定基增订的《四书补注备旨》一书,是根据清代科举考试命题内容编篡的一部非常实用的教科书。他把“四书”的章、节、句、词等宗旨要点全面总结,并附录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重点内容,形成的版本重点难点清晰,简明扼要,便于理解记忆,成为教谕、考生皆喜爱的科举用书。《四书补注备旨》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分共十卷本,也可以形成便于携带的袖珍本。
明代洪武至宣德年间,举人邓林初任浔州府贵县教谕,后来进京预修《永乐大典》,后为南昌教授,官至吏部主事,是广东新会人,生卒年月不详,著有《四书补注备旨》《退菴遗稿》等。《四书补注备旨》一书,是邓林任教谕之时,出于教学需要,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按其要旨逐章、逐节、逐句、逐字总结阐述,并加入了《四书章句集注》内容。他把孔孟、朱子的思想哲理疏理清晰完整,方便了老师教书和学生学习使用。后来经过清代众多儒学大师祁文友、尹源进、仇兆鳌、梁惠畴、张成遇、洪晨孚、杨澜、邹圣脉[6]、邹汝达、杜定基等文人的多次修订完善,逐步成为影响清代二百余年久用不衰的科举用书。
主要有以下版本:
明代邓林著手稿,裔孙邓煜编次收藏原版。
清代康熙早期祁文友、尹源进校订版。
清代康熙中期仇兆鳌鉴定,祁文友、尹源进校订的二截版。
清代康熙晚期邹圣脉编篡的上下二截版。
清代康熙中、后期梁惠畴以仇兆鳌和祁、尹版为基础修订形成,常见的上下二截版。
乾隆早期杨澜以张成遇、洪晨孚参订形成上下二截版。后来,杨澜又以邹圣脉、邹汝达、张成遇参订改进出版新的三截版。
杜定基以祁文友、尹源进、仇兆鳌版为基础,综合其他版本优点,进一步完善增订形成全新的刻本,其版面为三截版。
以上可知,明初邓林的《四书补注备旨》形成以后,在清初以祁文友、仇兆鳌、邹圣脉的两截版流通为主;乾隆中期以杨澜、邹圣脉和杜定基的三截版为主;乾隆中后期到民国时期,其他版本逐步淘汰,杜定基的三截版成为时代的主流,流通百年不衰。
杜定基的《增订四书补注备旨》一书,在清朝乾隆至民国时期十分畅销,科举儒士几乎人手一部。人们对书中的内容颇为了解,但对编篡此书的增订者杜定基知之甚少。《增订四书补注备旨》,主要有3个版本。
杜定基第一版本,是乾隆丙戌年(1766)金谷园梓行的,其序言中有“大清乾隆岁次壬午春月上浣之吉,江宁杜定基起元氏,题于钟山书屋。”[8]杜定基题于乾隆壬午二十七年(1762),四年后由金谷园同志堂出版发行,这是杜定基的第一版。
杜定基第二版本,也是现在常见的发行最多的版本。序言中有“大清乾隆岁次己亥春月上浣之吉,江宁杜定基起元氏,题于钟山书屋”的记载,此书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版本,也是杜定基的第二版。在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序言中,有很少的词句改动,主要是把时间“壬午”改为“己亥”,“覃心”改为“潜心”(有的版本不改动);“李子胜材、江右名宿”改为“王子若攀,江右名宿”,书中的其他内容没有改动。
杜定基第三版本是道光乙酉年(1825)宝文堂发兑的版本,序言中有“大清道光岁次乙酉仲春月上浣之吉,江宁杜定基起元氏,题于钟山书屋。”可以看出仅仅改动时间,其序言是第二版的内容,其他书页内容和前两版本一样。
杜定基还出版另外两部图书,其版本发行量不多。其一,乾隆十年(1745)杜定基编篡出版《今文分法小题嘉言》,有清代刻本现藏于河北省图书馆、石家庄市图书馆、河南辉县图书馆、陕西韩城司马迁图书馆等。《今文分法小题嘉言》中的“三槐堂”书屋,应该是苏州的“三槐堂”书坊。其二,乾隆二十三年(1758)杜定基又出版一部《国朝试帖鸣盛》[7]科举参考用书,书中采选了康熙、雍正年间科举考试中,部分进士所写的优秀试律诗。
作为清代科举史上流传时间最长,版本发行量最多的《增订四书补注备旨》,其修订参补作者杜定基却不为人所熟知,亦少人考究。四书类其他科举用书虽然也有其他一些刻本流传,但是都没有杜定基版本流传持久广泛,从乾隆中期到民国时期几乎全国所有书坊都曾出版。
杜定基的相关信息现在仅有如下记载:“杜定基字起元,清康熙年间江宁人。《今文嘉言辑》集部总集类,佚。清杜定基选,见张熙亭辑《金陵文征姓名小传》,康熙朝续(收于《冶麓山房丛书》内)”[9]。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位清代科举教科书编辑大师的人生秘笈,通过其著书和序言等有关资料,对杜定基进行深入研究与考证。
杜定基,字起元,生于康熙末年,卒于道光早期,清代江苏江宁或江阴人,能够查到的作品有《增订四书补注备旨》《国朝试帖鸣盛》《今文分法小题嘉言》三部科举类著作。
杜定基在乾隆十年(1745)编篡出版的《今文分法小题嘉言》(有清代刻本现藏河北省图书馆、石家庄市图书馆、河南辉县图书馆、陕西韩城司马迁图书馆),主要收集康熙年间,一些名人进士写的文章,此书汇集众多科举考试优秀范文,是科举仕子的重要参考读物之一。另外,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杜定基又出版一部《国朝试帖鸣盛》科举参考用书,书中采选了康熙、雍正年间科举考试中,部分进士所写的优秀试律诗,是一部科举参考用书。后乾隆二十七年杜定基又出版《增订四书补注备旨》一书;乾隆四十四年第二次出版《增订四书补注备旨》,仅在序言中改动5个字。道光五年(1825)杜定基第三次出版《增订四书补注备旨》,只是在序言的时间上改动,其他未做任何修订,如果刻本出版时间是正确的,这时杜定基已经是一百多岁的老人了。
杜定基在《增订四书备旨》第一版的序言中有“书行世日久,翻刻既多,讹舛不少,又其甚者,增删弗当,几失本来面目。子方欲重校而釐正之,适值友人李子胜材,江右名宿,素与予有同志鉴此书之沿误,遂以校订之责,委于予,因欣然就事焉。”十七年后再版《增订四书备旨》的序言中,六百多字,仅仅把“李子胜材”改成“王子若攀”,这是为什么?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秘密?无人知晓,也无人探究。
从“适值友人,李子胜材,江右名宿”“王子若攀”可知,这几位是杜定基的好友,他们也有修订《四书备旨》的愿望,出现了“素与予有同志鉴此书之沿误,遂以校订之责,委于予,因欣然就事焉。”希望杜定基完成增订《四书备旨》的人物是谁呢?这些朋友是什么人呢?具体分析“李子胜材”是指乾隆二十五年和二十六年录取李姓进士二十四名,大量李氏人才为杜定基同僚好友。“江右名宿”是指乾隆年间的三位名人进士袁枚、赵翼、蒋士铨。“王子若攀”应该是指乾隆年间宰相王杰或南昌举人王锡侯,他们和杜定基都是好友关系,这说明杜定基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出身。但查遍整个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也没有杜定基这个名字。
后经过考证,清代有一位进士名字是杜一鸿,生卒年月不详,江苏江阴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恩科进士第十九名。有记载杜一鸿,字仪吉,号于磐,又字西田。曾任江西龙泉知县,后升为南昌府同知。由此可知杜一鸿和“李子胜材”“江右名宿”“王子若攀”是同榜进士或江苏老乡,他们是同朝为官的好友关系。由于清代皇权“思想的统一、礼义文化的教化,始终是历朝历代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实现‘一统’和稳定所依靠的重要手段。”[10]在乾隆时期就发生了多起文字狱案件,比较著名的是乾隆四十二年王锡侯“字贯”文字狱案,有大批清朝官员被革职问罪,其中就有杜一鸿受到牵连。危难之时,在同榜进士王杰宰相和其他好友的帮助下,杜一鸿保全性命,回到江宁或江阴老家。
通过以上分析,杜定基和杜一鸿应该是同一人,这也是杜定基没有被记入历史档案的根本原因。杜定基版本在清代中期以后,任何书坊都可以印刷出版,没有任何版权保护。如果印刷邹圣脉版或其他版本,可能会受到其后代的版权追究,然而杜定基版则大量印刷,无人追究,这说明其作者隐姓埋名,不再问世,因为杜定基就是有罪之人杜一鸿。杜定基,字起元,是年轻著书时用的名字。杜一鸿,字仪吉是科举做官时用的名字。这也是第二版的《增订四书补注备旨》序言中,杜定基把“李子胜材”改为“王子若攀”的缘由吧。
通过以上论述,杜定基一生十分热爱科举图书的编篡出版事业。他用六年心血,精心编篡的《增订四书补注备旨》一书,翻刻出版发行量巨大,在清代流传百年,成为千万科举士子认可的教科书,这足以证明杜定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他为传播孔孟、朱子儒学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