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围术期指标及颈椎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2-02-16 01:18翟新娟岳振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椎间隙根型节段

翟新娟,岳振

(东营市第五人民医院疼痛科,山东东营 257500)

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临床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患者伴有颈肩部疼痛、乏力、上肢放射性疼痛以及麻木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患病率较高,多见于中年群体,但受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及驾驶等因素影响,致使临床患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1]。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标准治疗术式,其能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但椎间融合治疗可导致患者椎间活动度丧失,加快邻近节段退变,故临床应用受限[2]。近年来,随着微创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PPECD)被逐渐应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其主要是经后外侧入路进行椎间孔扩大减压及椎间盘切除术,需要在内窥镜下实施相关操作,不需要固定融合、更加微创[3]。鉴于此,本研究选择2020 年3 月—2022 年1 月本院收治的86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对象,分析PPECD 对患者围术期指标及颈椎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86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通过CT、MRI 等临床影像学检查明确为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4]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经保守治疗≥6 个月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排除标准:合并感染性疾病者;合并颈椎骨折、畸形、肿瘤者;合并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不稳、颈椎椎间盘钙化者;具有开放性颈椎手术史者;存在颈椎多节段病变者。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3)。对照组:女19 例,男24例;年龄25~68 岁,平均(43.29±5.34)岁;体重指数18.7~26.3 kg/m2,平 均(22.75±0.36)kg/m2;病 程1~7年,平均(3.38±0.56)年。观察组:女18 例,男25 例;年龄24~67 岁,平均(43.53±5.16)岁;体重指数18.6~26.5 kg/m2,平均(22.84±0.41)kg/m2;病程1~7 年,平均(3.47±0.52)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ACDF 治疗。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给予其单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处理,对术野处皮肤实施常规消毒和铺巾后,在患侧的责任节段相关椎间隙旁棘突旁开2 cm 左右部位作1 个长为7 mm 的切口,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后,使椎前筋膜充分显露,明确透视定位准确椎间隙后,取椎体撑开器将其撑开,并将椎间盘切除,将终板软骨完全刮除,向后显露到后纵韧带,将后纵韧带适当切开后逐渐暴露筋膜,并对患侧椎间孔部位进行减压处理,利用椎板咬钳将突出椎间盘组织彻底咬除,然后查看椎间孔是否通畅,明确致压物无残留后,将人工骨椎间融合器缓慢置入,取颈椎前路钛板实施固定,并留置负压引流管,对切口实施缝合与包扎处理。

观察组采用PPECD 治疗。协助患者采取俯卧位,将患者头部放在可透视头架上,在术前准确定位手术节段,明确定位点处于手术节段的椎板间隙外侧缘。对术野皮肤予以常规消毒和铺巾,利用穿刺针再次确定定位后,在定位点处做1 个长7 mm 的切口,利用锥形导杆将软组织通道适当扩大后,将工作套筒置入,并在正侧位透视条件下明确套筒所处位置,使开口处在手术节段的椎板间隙外缘和侧块关节内侧。将内镜镜头置入后,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局部软组织,并对局部软组织进行射频电极清理,使侧块关节内侧缘的“V”点充分显露,经镜下动力系统将侧块关节内侧相关上下相对面磨除,使椎间孔完全暴露,探寻和明确神经根后,寻找致压物所处位置,将髓核取出,期间避免对硬膜造成挤压与牵拉,并注意避免对神经根进行过度牵拉。给予射频止血处理,明确致压物全部取出后,探查神经根的松弛程度。然后将内镜镜头与工作套筒彻底退出,并将创口缝合,行无菌包扎处理。

术后均对两组患者进行6 个月随访。

1.3 观察指标

(1)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2)颈椎功能:于手术前后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实施评估,涉及头痛、提起重物、睡觉等10 个问题,每个问题计分0~5 分,总分范围为0~50分,评分高低与颈椎功能成反比[5]。

(3)颈肩/上肢疼痛程度:于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实施评估,总分范围为0~10 分,评分高低与颈肩/上肢疼痛程度成正比[6]。

(4)颈椎生理结构变化:于术前及术后6 个月通过颈椎正侧位X 线测量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

(5)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吞咽异物感、硬膜撕裂、上肢感觉异常以及颈部不适。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描述,对比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对比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2.2 两组颈椎功能与颈肩/上肢疼痛程度对比

术前,两组NDI、VAS 评分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两组NDI、VAS 评分均较同组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DI、VAS 评分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颈椎功能、颈肩/上肢疼痛程度对比[(),分]

表2 两组手术前后颈椎功能、颈肩/上肢疼痛程度对比[(),分]

注:与同组术前对比,*P<0.05

2.3 两组颈椎生理结构变化对比

术前,两组颈椎Cobb 角、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对照组颈椎Cobb 角大于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椎Cobb 角、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椎Cobb 角小于对照组、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颈椎生理结构变化对比()

表3 两组手术前后颈椎生理结构变化对比()

注:与同组术前对比,#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术后随访6 个月,对照组出现吞咽异物感2 例、上肢感觉异常1 例及颈部不适5 例,观察组出现硬膜撕裂1 例、上肢感觉异常1 例。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5%(2/43)低于对照组的18.60%(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P=0.044)。

3 讨论

ACDF 为当前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金标准,但术后发生颈椎活动度丢失、吞咽困难以及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近年来,随着临床脊柱微创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改进,PPECD 被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其能引进水介质,确保术中持续冲洗,使术中出血量减少;加之在内镜下执行手术操作能放大手术视野,便于医师清晰辨认病灶组织,再予以射频精确止血处理,可减轻组织损伤[7-8]。同时,PPECD 治疗能避免后路手术治疗中广泛剥离软组织等操作,尽量维持脊柱生理结构稳定,预防节段融合,保留患者运动节段,降低邻近节段退变并发可能性,从而缩短患者住院诊疗时间,促进患者康复[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两组NDI、VAS 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DI、VAS 评分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PPECD 与ACDF 均能够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减轻颈肩/上肢疼痛程度,但PPECD手术操作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患者术后康复更快。有研究指出,正常的颈椎序列在维持颈椎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手术治疗对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对于临床评估该手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0]。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 个月,对照组颈椎Cobb 角大于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椎Cobb 角、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椎Cobb 角小于对照组、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与ACDF 相比,给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PPECD 治疗,能避免对患者颈椎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PPECD 治疗过程中仅将突出髓核切除,对机体椎板造成的损害较少,能维持颈椎稳定性,避免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异常增大。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随访6 个月,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65%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PPECD 治疗的安全性更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PPECD 治疗选择颈椎后路入路,能直接且精准地实施颈神经根减压处理,避免ACDF 的椎间融合操作,从而维持患者颈椎节段活动正常,预防术后并发邻近节段退变、吞咽异物感等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PPECD 与ACDF 在促进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恢复、缓解颈肩/上肢疼痛方面的效果相近,但PPECD 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显著优势,且对颈椎生理结构造成的影响较少,可于临床推广。但是,由于本研究选取病例数较少,术后未开展长期随访,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倚,后期仍需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椎间隙根型节段
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底部滑行系统综合研究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
椎间隙狭窄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