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欣
(福建省老年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作为临床过程中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脑梗死对于患者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大[1]。从致病因素的角度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基础性疾病、情绪大幅波动、吸烟酗酒以及精神压力过大均是常见诱因。由于受到该病影响,部分患者可出现肢体活动障碍、意识模糊、失语、头晕头痛、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以及呕吐等表现,继而降低了其生活质量[2]。在治疗问题上,长期以来,对于该病,我国主要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与甘露醇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其中,作为临床过程中应用的较为广泛的药物之一,阿司匹林肠溶片可以有效实现对于血小板聚集问题的合理抑制,降低患者脑梗死问题的发作风险,对于患者预后健康的保障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从药理作用的角度分析,该药物可以进一步实现,对于血小板血栓素A2生成的充分抑制,以便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情况其有利于实现对于环氧合酶合成问题的充分抑制,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健康的保障具有积极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抗酸性,因此,其往往溶于碱性肠液中。与此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作为常用的脱水剂之一,甘露醇可以进一步帮助患者实现对于脑部组织水肿问题的合理改善,有助于促进其愈后健康的充分恢复,对于患者健康的维系具有积极意义。长期以来,对于脑梗死患者,医疗人员主要采用溶栓的方式进行患者治疗,以便纠正其脑部血液循环效能。在治疗药物选择问题上,近年来,大批医疗工作者对于患者临床治疗药物进行了探索与研发,从而推动了新型药物在临床过程中的合理推广,其为患者治疗工作综合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阿替普酶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价值,从而受到了广大医疗人员的密切关注与重视。本文针对在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干预效果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后续临床干预途径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在2018年7月—2021年7月期间选取1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52~82岁,平均(61.65±3.14)岁。研究组男47例,女28例;年龄51~81岁,平均(61.17±3.08)岁。相关内容已经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审批。两组患者治疗均衡可比,P>0.05。
1.2.1 纳入标准
(1)患者经临床检查后确认为脑梗死;(2)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内容表示知情同意;(3)无其他重大器质性疾病;(4)患者发病时长<6h。
1.2.2 排除标准
(1)患者合并恶性肿瘤;(2)患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性障碍;(3)患者在此前1周内接受过抗凝药物治疗;(4)患者近1个月内有泌尿系统或胃肠道出血史。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抗凝、降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以及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药物选取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甘露醇。其中,阿司匹林肠溶片(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0mg,国药准字J20130078),口服,首次用量300mg,随后改为100mg/次,1次/d。在此期间,针对伴有脑水肿问题的患者使用甘露醇(厂家:陕西诚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50mL:50g,国药准字H61021061)进行治疗,将20%甘露醇与250mL生理盐水混合后进行静脉滴注,药物使用剂量依据患者体重进行计算,计算标准为1~2g/kg。
1.3.2 研究组
采用阿替普酶(厂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Co.KG,规格:批准文号S20020034)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药物的使用方式是先推注再滴注,具体的方法如下:是先静脉推注10%的药液,推注工作应在1min内完成。剩余的90%药液应在1h内采用静脉泵入的方式滴完。使用剂量的计算标准为0.9mg/kg,最大药物使用剂量应控制在90mg之内。在治疗期间,应将10%的阿替普酶与10mL生理盐水混合后进行静脉注射,药物应在1min内注射完毕,剩余90%药物应与100ml 生理盐水融合后进行静脉滴注,相关药物的滴注时间应控制在1h内。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积极做好对于患者临床症状的密切监测,针对出现突发问题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冷静应对并有效实现对于患者情绪的合理疏导。治疗结束前,医疗人员应引导患者采用20mL生理盐水进行输注,避免药物出现残留问题。与此同时,在溶栓1d后,应引导其进行颅脑CT复查,确定患者无脑内出血问题后,再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患者持续治疗时间为2周。
1.4.1 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包括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浆黏度。
1.4.2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明显。
同时,在一个学期的期初、期中和期末,再成长记录袋中,鼓励学生加入个人的学期初目标、学期中自我评价和计划完成情况总结以及期末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人翁意识,承担学习责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设立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执行计划的能力。
1.4.3 患者不良事件
包括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以及脑出血。
1.4.4 患者生活质量
采用问卷调查,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5 患者治疗满意度
采用满意度量表调查,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
经治疗,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经治疗,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有所改善,且研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NIHSS评分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经治疗,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有所提升,且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患者治疗满意度
相关资料显示,脑梗死往往会对患者大脑组织造成极大影响,若不能及时进行合理干预,则该病可对患者预后肢体功能与行动功能造成不利影响,进而不利于患者健康的合理维系。在肝病早期患者,体内血小板已被激活,从而造成血栓素的释放,基于此大量的固体质块可附着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从而不利于或其预后健康的合理保障,增加了血管堵塞问题的发生几率,对于大脑组织血氧供给需求的满足造成了一定影响。从发病人群的角度来看,脑梗死在中老年群众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基于此,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该病在临床过程中的发病率有所提升,从而对广大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脑梗死作为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速度相对较快,且患者病情相对较为严重,若不能及时进行合理纠正,则往往危及生命[3]。在这一问题上,研究人员指出,在脑梗死发作后,患者组织周边往往会产生相应的缺血半暗带,基于此,若不能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则该病可导致患者大脑组织自由基产生相应的连锁反应,继而对脂质膜造成损伤,最终导致患者细胞毒性脑水肿问题的加重。从患者的角度分析,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合理治疗与干预,则该病往往会对患者大脑组织功能性造成影响,从而不利于大脑对身体支配功能的充分保障,对于其预后健康的合理维系造成了极大影响与限制。在临床过程中,针对该病,我国主要采用早期溶栓治疗的手段进行干预,从而进一步促进患者堵塞血管的再疏通,帮助其脑组织实现血氧供给需求的充分满足,确保可逆性受损神经元的有效修复,继而为其神经功能的改善提供助力与保障。在此过程中,通过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帮助患者充分实现对于血小板聚集问题的合理抑制,其对于患者预后健康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与此同时,大量研究资料显示,通过积极结合甘露醇对患者进行联合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脑水肿问题的合理改善,对于大脑组织功能的充分恢复具有积极价值。在治疗问题上,近年来,大批医疗人员针对患者治疗药物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与探究,从了阿替普酶在临床过程中的广泛应用[4]。有研究指出,作为一种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药物,阿替普酶可以有效实现对于患者纤维蛋白溶酶原的合理激活,继而引导其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有利于促进人体纤维蛋白的科学降解,对于血栓溶解速度的加快与其患者脑组织缺血部位血液供应需求的合理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患者脑组织血液循环的恢复至关重要[5]。相关资料显示,在用药5min后,约有50%的阿替普酶可以通过血清代谢的方式进行消除。与此同时,在用药20min后,患者血液中的药物残余数量约为10%,从而有效确保了患者治疗过程中安全性的保障[6]。从药物成分的角度分析,该药物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含有526个氨基酸。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借助赖氨酸残基和纤维蛋白的有效结合,阿替普酶可以有效促进纤溶酶原向纤溶酶的转换,其有利于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改善[7]。与此同时,从治疗安全性的角度分析,该药物可以选择性地实现对于纤溶酶原的激活,不会产生应用链激酶治疗时常出现的出血性并发症问题,进而促进了患者治疗效果的合理优化。大量研究表明,该药物有助于促进患者堵塞血管的再疏通,对于患者治疗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8]。在此过程中,医护工作人员应积极做好对于患者临床症状的合理关注并及时对其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与疏导,以便以帮助患者合理实现对于紧张情绪的有效缓解,继而促进大脑组织血氧供给功能的充分纠正。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在患者治疗期间还应做好对于患者病情的密切监测,相关内容包括对患者瞳孔、意识、肢体活动能力、语言功能以及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9]。与此同时,在溶栓后患者血液往往处于低凝状态,因此,医护人员应积极做好对于患者的科学管控,避免其出现磕碰与跌倒等意外伤害[10]。与此同时,在这一期间,医护人员在对患者执行穿刺处理后应引导患者适当延长伤口的压迫时间,以便有效降低出血与感染等问题的发生几率。
本次研究显示,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通过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且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所改进。在治疗安全性方面,阿替普酶治疗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对临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上,在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为了进一步促进患者临床效果的充分改善,医疗人员应积极使用阿替普酶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在治疗期间积极做好对于患者临床症状的密切观察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