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一鑫
16世纪,从德国刮起了一阵宗教改革的旋风,席卷了整个西欧。此时,西欧诸多国家也迈入了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以及民族国家不断形成的时期。由于常年的战争,封建贵族势力不断下降,而王权则不断加强。教会作为掌控欧洲上千年的势力,与王权势力出现争端成为欧洲各大王国里的主要矛盾之一。亨利八世①为王的英国,正处于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在欧洲中世纪,每个人都拥有双重身份,除了是一个王国的国民,还是一个教会的信徒。作为国民,需要遵守世俗政权的法令,听命于国王;而作为信徒,则需要听从教会的指挥。但是,自公元5世纪末法兰克人的国王克洛维受洗成为基督教徒之后,君权神授便让王权天然地落教权一头,两种权威相容又相斥。这样的二元体制同样也出现在英国。
作为都铎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亨利八世深知王朝建立之初的情况。百年战争②与红白玫瑰战争③将英国本土贵族的势力消耗殆尽。作为新的王权,都铎王朝不断削弱贵族势力来加强王权。到了亨利八世时期,世俗政权早已被国王牢牢抓到手中。亨利八世不断扩张的王权受到了教权的限制,王权与教权之争成为矛盾的焦点。以罗马教廷为后盾的教会在英国国内享有独立的司法权、独立的税收权,形成了独立的政治体系。这是一个国中之国。这样的情况让英国并不能成为一个拥有完整民族主权的国家。因此,亨利八世需要一场改革,将自己的权力延展到宗教之上。
向宗教发起攻击,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经验。这经验便是14世纪威克里夫④宗教改革。威克里夫所生活的时代与16世纪并无多大的不同,教会是欧洲的权力中心,把控着欧洲各国的政治与经济。但是,彼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教会的严苛教条,以及对财富的过度占有,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同样,英国的社会情况也是如此。为反对罗马教会对英国的剥削,威克里夫作为牛津大学最负盛名的神学家,他不辞劳苦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为英文版本《圣经》,在英格兰广泛传播。
威克里夫死后被罗马教会宣布为“异端”。但是,他的思想,如反对罗马教会的腐败、宣扬《圣经》是唯一信仰源泉、否认教士为上帝与民间的中介,以及主张民族独立等,却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成为了后来欧洲宗教改革的思想来源之一。百年前威克里夫宗教改革留下的遗产,为亨利八世发起宗教改革提供了历史经验。
当所有一切能够帮助亨利八世发起一场宗教改革的因素在英格兰社会蓄势待发之际,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离婚案爆发,成为其宗教改革的导火索。
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凯瑟琳,是阿拉贡国王费尔南多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王国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长女。在嫁给亨利之前,她本是亨利八世之兄亚瑟的妻子。亚瑟英年早逝,亨利的父亲怕失去西班牙与英国之间的联盟关系,于是将亨利的寡嫂以还未圆房为理由嫁给了亨利,成为他的妻子。凯瑟琳与亨利八世只有一个女儿成活,那便是后来的玛丽一世,其余的孩子皆是胎死腹中或者早夭。凯瑟琳并未给亨利八世生下一个成活的男性继承人,这对英国王权是一个巨大隐患。亨利八世认为凯瑟琳再也无法为他生下男性继承人,并且当时他还私通了凯瑟琳的侍女安妮·博林。于是,亨利八世动了离婚的念头。
要知道,西方天主教并不提倡离婚,况且这次离婚还涉及了英国王室。亨利八世派遣自己的亲信主教沃尔西向教皇提出离婚请求。但是,迟迟没有得到批准。之后,亨利又派遣威廉·奈特以两人结婚之时凯瑟琳早已与亚瑟圆过房为由向教皇提出离婚请求。但是,当时凯瑟琳的外甥、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对教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查理五世的干预之下,离婚请求迟迟得不到教廷的允许,一拖就是七八年。1533年1月,在没有获得教皇许可的情况下,亨利八世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罗马教皇宣布将亨利八世驱逐出教。作为报复,英国国会随即立法脱离罗马教廷,大主教克兰麦接着宣布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与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
自此,亨利八世所主导的将罗马教权驱逐出英国,并自建教权的宗教改革便开始了。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开始于亨利与凯瑟琳的离婚案。当亨利多次对教皇的期盼落空后,他决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通过下议院立法的形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轰轰烈烈的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正式开始。
首先,亨利八世通过立法直接断绝了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关系。
在1529年至1536年间,亨利八世先后召开了六次宗教会议,其主要目的便是商讨和制定法令,意图断绝与罗马教廷之间的联系,将教会置于国家管理之下,让王权置于教权之上。在前几次会议上,亨利八世和他的议员们强迫教士承认国王是最高的立法者,是教会的保护者和最高首脑。1533年,更是通过了《禁止上诉法案》,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完全断绝,并且停止了英国对教廷的纳贡。1534年,在通过四项针对教廷的法案后,《至尊法案》被议会通过。至此,英国国王成为了英国教会的首脑,从亨利八世开始,英格兰国王拥有了对英国境内所有教职进行任命以及教义修改的至高权力。这样一来,亨利八世正式完成了对于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立法程序,并且切断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的一切政治和经济联系[1]。
这一切法令的宣布,必然会触动在英国的天主教成员的利益。为了压下这些异议,议会还颁布了《叛逆法》(Treason Act)。利用这项法令,亨利八世处死了一大批反对改革、并对国王抱有诸多敌意的官员与教职人员。在1535年,曼彻斯特大主教费舍与枢机大臣兼大法官托马斯·莫尔也被处死。
其次,亨利八世开始没收天主教教会的产业。
自1066年诺曼底公爵入主英格兰以来,教会便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产业,一直是英国封建主阶级中最为富有与强大的。天主教会不但在宗教和社会领域,而且在政治和经济领城都成为了一个有组织的庞大机构,是一个真正的“国中之国”[2]。到了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传统的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此时拥有庞大土地产权的天主教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超然于世人之上的教士们,在英国享受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变得腐化堕落,并且还将大批的财富运往罗马。
整个英国从上至下,早在1381年的瓦特·泰勒大起义时,便对教廷充满了不满。当时的农民就打出了“没收教会、寺院的地产,分给农民”的口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逐步兴起的新贵族与资产阶级们,同样对教会积累了千年的财富虎视眈眈。英国王室,特别是因为挥金如土、好大喜功而陷入财政危机的亨利八世,更是盯上了教会的巨大财富。1536年,英格兰国会通过《小修道院解散法》,宣布解散岁入在200镑以下的小修道院,其动产、不动产均归王室所有[3]。1539年春,国会通过了新的法令,封闭一切大修道院和残存的小修道院,直到第二年的3月23日,最后一所修道院——瓦尔萨姆修道院关门,在英格兰存在了千年的修道院制度终于谢幕[4]。亨利八世没收的修道院产业为王室每年增添了10万英镑的收入。
最后,亨利八世在1536年和1541年还修改了教义。
亨利八世以英国宗教首脑的名义,制定了“六条信纲”与“十条信纲”,用以否定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但实际上这些新的“信纲”与传统的教义并没有多大的区别[1]。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对英国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从政治与宗教层面来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通过国会议院的立法实现了与罗马教廷的决裂,成功将自身的王权建立在了教权之上,实现了英国王权的至高无上。由于英国国教在教义上并不比罗马天主教保守,也不比欧洲新教激进,所有的教义最终都服务于王权,以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这样的教会教义,发展到后期自然引起资产阶级的不满,从而为后世的清教运动埋下了伏笔。
从经济层面来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本。此次宗教改革之前,在英格兰的天主教会占有了大量的地产与财富。但是在宗教改革之后,这些天主教财产被亨利八世没收,除了充实王室财政之外,还有许多转移到了新旧贵族以及资产阶级手里。较之天主教,英国国教比天主教更加注重经济与实用。英国国教对于宗教节日的庆典要比天主教会少很多,并且提倡节俭,这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资本。遗憾的是,教会地产由教会转移到了地主手中,广大的农民并没有得到更多的财富。
从社会层面来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推动了英国社会等级结构的变化。由于教会资产大量转移到了社会中间阶层,尤其是乡绅阶层,而且通过对自身地产的良好经营,使得乡绅阶层经济实力迅速膨胀。而经济实力的膨胀带来的是社会政治地位的变化。贵族不再是世袭而来,许多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本身的经济能力获得国王与政府的嘉奖,获得爵位。这些乡绅阶层从底层不断涌入社会上层,使得英国社会等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同时,改革对英国议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爱德华三世到亨利七世的两百多年中,大多数的情况下,因为王权常常凌驾于议会之上,所以国王和议会之间是两个彼此分离的政治实体[5]。在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之中,由于他需要通过与议会共同商议立法来达到摆脱罗马教廷的目的,下议院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虽然,国王的决定在议会的商议中仍举足轻重,但是议员们反对的声音也能让国王收回成命。
民族国家,是一种民族与国家结合而成的有形的实体,是近代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它逐渐代替领地、教会等成为国人共同效忠的对象[6]324-325。“民族国家是随着中世纪‘基督教大世界’封建政治体系下‘传统国家’的瓦解和近代民族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国家。”[6]174-175天主教的罗马教廷作为欧洲中世纪普世国家的代表,是横亘在欧洲各民族国家道路上绕不开的一道障碍。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不仅确立了民族教会,而且促进了民族语言的统一、民族意识的萌发、民族经济的发展等。这一切都恰恰创造了民族国家建立所需要的条件,英国的民族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通过立法与罗马教廷一刀两断,在宗教教义与仪式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逐渐发展成为了独具特色的英国民族教会,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亨利八世在宗教改革期间出台了《禁止上诉法案》《教职任命法案》《至尊法案》《王位继承法案》等一系列法案。这其中《禁止上诉法案》对于英国教会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意义非凡。这其中有记载:
“英格兰是一个主权国家,被世界所承认。它受国王的统治。国王具有主权国家君主的高贵身份及尊严。英格兰这个国家政治实体由教界和俗界的全体人民组成,且在过往的统治之下。英格兰的权力来自于上帝,因此它有绝对的威望、能力来公正处理本国境内所有臣民的事务,它不受时尚任何外国君主和权势人物的控制。”[7]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禁止上诉法案》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国王的至上权力。并且该法案还规定了罗马教皇不得插手英国内部事务,这有助于保护英国国家司法的统一。
通过这些法令的颁布,英国教会不再受到来自罗马教廷的政治与经济钳制,加速了英国教会独立的进程。为后来都铎王朝各君主进行宗教改革,建立真正独立的英国国教奠定了基础。
民族国家形成的另一重要的标志和特征就是国内统一民族语言的形成。
在整个中世纪之中,以教皇为绝对权威的欧洲各国,其官方语言都是拉丁语,此时的拉丁语是基督教世界的通用语言。理所当然的是,拉丁语在宗教上作为官方语言,对英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障碍。此外,英国王室从诺曼征服之后便热衷于使用法语。李宏图先生曾说道:“当我们谈到这两个国家时,我们有充足理由认为,存在着两个法语王国,其一居于欧洲大陆,其二居于离欧洲大陆不远的岛上。”[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法语和拉丁语成为英语发展的障碍。
但是到了14世纪,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英国民众更倾向于支持自己民族语言的发展。1376年与1377年,分别出现了最早的英文契约以及英文遗嘱。并且牛津大学神学家威克里夫在1381年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了英文。百年战争的爆发,也让英国人对法语起了厌恶心理,整个社会都开始了学习英语的热潮。
虽然在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之前,早已有了多个英语版本的《圣经》。但是1539年亨利八世钦准出版的英文版《圣经》才算是真正在国家层面上在整个英国社会推动了英语的普及。随着后来继任都铎王朝君主的大力支持,英语打破了拉丁语的垄断地位,逐渐成为了统一的民族语言,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与民族意识。
除了推动民族教会以及民族语言的发展,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还对英国的民族经济做出了贡献。早在14、15世纪,英国商品经济十分发达。通过对教会财产的掠夺,英国的财富分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应流向罗马教廷的财富,开始在国内流动。获得大量地产的贵族地主,自己无法耕种如此多的地产,恰逢此时英国社会有着许多的流民,贵族地主不再像以往一样奴役他们,社会上出现了新的土地经营方式。一种是这些贵族地主将自己的地产分成小块,租给农民进行收租;另一种是不同成分的农民向贵族缴纳固定的货币地租[9]。还有一种方式突破了传统封建土地经营方式,那就是乡绅阶级自己来经营管理土地,在市场上进行售卖,并从中获利。这一经营方式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首先,亨利八世通过一系列法令改革,英国教会开始与罗马教廷决裂,建立自己的民族教会,教会首脑成为了国王。其次,正式承认《圣经》英文版,并且大力推广,打破了拉丁语在英国社会的垄断地位,让英语成为英格兰教会语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语言的形成。再次,与法国、西班牙以及罗马教会的矛盾,让英国人民的国家意识觉醒。最后,对教会财产的掠夺,推动英国经济形态发生转变,促进了英国商品经济发展,为后来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英国在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后出现的种种改变,对后来形成当时先进的民族国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对于现代的民族国家来说仅仅是初级阶段,但是对于当时英国国家的发展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注 释:
①亨利八世(HENRY Ⅷ,1491—1547):英格兰都铎王朝国王,亨利七世之子。在位时为加强专制王权,扩大国库财源,于1534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奉国王为英格兰教会最高首领,自上而下实行宗教改革,对不同意其宗教政策者施以弹压。1536年和1539年下令封闭修道院,没收其地产,然后将其中的大部分赏赐宠臣,或廉价售予农场主和商人;这些还俗土地多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从而加速了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实施扩疆政策,合并威尔士,兼为爱尔兰国王。经历六段婚姻,其子女爱德华、玛丽、伊丽莎白先后登上英格兰王位。
②百年战争:英、法两国在1337年至1453年的百余年间断续进行的战争。
③红白玫瑰战争:是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的时断时续的内战。又名“蔷薇战争”。
④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约1330—1384):英国宗教改革家,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行者。曾任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及卢塔华兹(Lutterworth)神学院院长。反对教皇权力至上,认为教皇无权从英国收取贡赋。主张只有《圣经》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建立摆脱教皇控制并隶属于国王的民族教会,由国王没收教会土地财产,并简化宗教仪式,用民族语言作礼拜。曾以英文翻译拉丁文《圣经》。其思想和主张符合市民阶级的利益,对后来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