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 博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性难治病,是机体胃黏膜在多种因素的侵袭下造成上皮组织反复损伤,其病理特点为固有腺体萎缩、减少甚至消失,或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等,而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反酸恶心、贫血、消瘦等[1]。中医学中并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与体征,可将其归于“痞满”“胃脘痛”范畴,治则散结消痞除满。各医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2]。本研究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自拟胃平方,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择开封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诊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25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45.7±4.2)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2.8±0.7)年。观察组患者中26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31~62岁,平均年龄(48.8±4.6)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2.7±0.9)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结果均衡,可以比较(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由临床表现、影像学等综合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相关中西医诊断标准[3,4];②患者病历资料完整,具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自愿配合。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机体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免疫缺陷性疾病者;②存在精神类疾病或相关病史无法配合者;③对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存在明确的应用禁忌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3 脱落标准①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者;②出现严重的其他疾病须中断试验者;③失访病例或患者要求自己退出者。
1.4 方法所有患者均嘱清淡和均衡饮食、规律休息、适当锻炼,戒烟戒酒等。对照组患者应用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片,每次1片,每日2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自拟胃平汤进行治疗。组方:姜半夏10 g,黄连6 g,黄芩16 g,干姜3 g,炒白术12 g,炒枳壳12 g,太子参30 g,炒莱菔子15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所有患者均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1.5 观察指标
1.5.1 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痊愈:患者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下降95%以上;显效:患者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70%以上;有效:患者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总有效=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中医证候积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将相关症状(胃脘胀闷疼痛、胃寒喜暖、食少纳呆、气短、体倦乏力、大便溏泄、食后脘闷)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程度分为重度(6分)、中度(4分)、轻度(2分)、正常(0分)。
1.5.2 胃肠激素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血清胃泌素及血浆胃动素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
1.5.3 炎症因子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
1.5.4 不良反应统计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相关不良反应。
2.1 疗效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为80.0%(32/40),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5.0%(38/40),2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胃肠激素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水平之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水平均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之间比较,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例,
2.3 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较,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之间比较,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例,
2.4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共发生相关不良反应7例(1例为头痛、2例为腹泻、1例为恶心呕吐、2例为失眠、1例为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7/40),观察组患者共发生不良反应5例(2例为头痛、1例为腹泻、1例为失眠、1例为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5/40),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2,P>0.05)。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日益增高,而对于此病的治疗,临床多以药物缓解临床症状、进而改善生活质量作为治疗原则。但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但是临床观察发现,药物带来的不良作用给患者带来了新的痛苦,也给其康复带来了限制[6]。
中医学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各家学者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对其证型分类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规范其分型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3]中,将其归结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以及胃络瘀血证6个证型,治则对证施治,临方加减。在本次临床治疗中应用自拟胃平方,方中姜半夏辛开散结消痞、苦降和胃,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清胃和胃;辅以干姜辛温驱寒,炒枳壳、炒莱菔子理气和胃;炒白术、太子参益气健脾补中,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辛开苦降、寒热并调、攻补兼施,共奏补虚祛实、散结消痞除满的功效。而本次临床观察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自拟胃平方,患者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其临床相关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更优。此外,在提高中医治疗效果的同时,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说明联合用药的安全性较高。
胃泌素是一种重要的胃肠激素,不仅能够刺激胃黏膜细胞增殖,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刺激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还能刺激胃窦与肠运动,延缓胃排空;此外,血浆胃动素具有促进胃肠运动以及胃收缩的作用,对胃肠道水和电解质的输布有一定的影响[7,8]。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治疗后患者的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水平均明显升高,而TNF-α、IL-6水平均明显降低,而观察组患者指标改善更优,说明自拟胃平方可以更加明显地抑制机体腺体和黏膜的萎缩,改善胃部功能,降低炎症反应,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胃平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胃肠激素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治疗效果,而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