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联合理疗和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探讨

2022-02-15 11:53余惠爱陈敏茹李钟华区燕云通信作者
医药前沿 2022年1期
关键词:针刀腰椎间盘炎性

余惠爱,陈敏茹,李钟华,刘 奋,区燕云(通信作者)

(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骨二脊椎专科 广东 佛山 5282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其是因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该类患者主要表现为腰腿疼,给其日常生活、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1]。该病主要由于腰椎生物力学在外力的牵拉下而造成平衡失调,长时间因各种损伤的作用下,其软组织出现病理改变,例如瘢痕、粘连、挛缩等,从而导致腰椎生物力学平衡改变,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2]。临床针对该病主要使用非手术与手术治疗为主,其中非手术治疗包含推拿、理疗等,虽能起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其起效缓慢,导致患者依从性相对较低。但临床实践表明,80%~90%初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方式消除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但手术治疗的创伤较大,大部分老年患者不能耐受。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腰痛”范畴,可通过穴位按摩进行基础保健治疗,具有疏经通络、消除炎症的作用,能显著减轻疼痛。同时,中医针灸在该病中的应用效果逐渐凸显,针刀作为中医外治的重要器械,其有效的融合外科手术到与针灸针刺的特点,能有效疏通经络,改善神经根微循环[3]。为此,本文就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针刀联合理疗、按摩治疗进行探讨,以便为日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的94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7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22 例,年龄38 ~67 岁,平均年龄(47.25±3.57)岁,病程1 ~7 年,平均(4.27±1.37)年;干预组男26 例,女21 例,年龄38 ~70 岁,平均年龄(47.41±3.62)岁,病程1 ~7 年,平均(4.22±1.3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入组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康复诊疗指南解读》[4]中相关诊断标准;②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③患者检查资料完整,无缺失,对此次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伴有脊柱炎、椎管狭窄等其他脊柱性疾病;②伴有重大器官严重障碍的患者;③伴有恶性肿瘤的患者;④伴有认知障碍、精神疾病不能配合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入组患者均给予基础理疗,即针对急性发作期嘱咐患者使用硬板床休息,体位自由,维持3 周,每次卧床时间不宜过长,适当站立活动,嘱咐患者佩戴腰围,从而缓解腰椎负荷,卧床时解除腰围。对照组接受按摩治疗,协助患者选取俯卧位,操作者站于其右侧,使用肘部点按腰背部肌肉、环跳穴,连续5 ~10 min;双拳按压脊柱两侧肌肉,5 min;拇指推拨臀上部肌肉,5 min;2 d/次,连续治疗15 d。干预组基于此开展针刀治疗,即协助患者选取俯卧位,常规局部消毒,于要腰骶椎椎旁压痛处,行慢性疼痛治疗,给予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2 ~5 mL),给予针刀松解术,垂直进针,刺破筋膜后,给予点式松懈术,出针,治疗后给予无菌纱布按压止血(2 min),针眼处予以无菌敷料覆盖。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T 检查结果、血清炎性因子、疼痛介质指标、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1)CT 定量分析:包含椎间隙高度、突出物体积、椎体滑移度。(2)血清炎性因子:包含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3)疼痛介质:包含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EG2)。(4)疼痛程度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进行分析,使用游标卡尺标记0 ~10 刻度,由患者根据自身症状选择疼痛程度,分值与疼痛程度呈正比。(5)腰椎功能:使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共计0 ~29 分,分值与腰椎功能呈正相关关系。(6)生活质量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进行评分(WHO Quality of Life-BREF, WHOQOL-BREF),包括社会、心理、生理、环境四个项目,每项25 分,分值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疼痛介质指标比较

治疗后,干预组患者TNF-α、IL-1β、5-HT、PEG2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及疼痛介质指标比较( ± s)

表1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及疼痛介质指标比较( ± s)

IL-1β/(ng•L-1)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干预组 471.31±0.24 0.81±0.10 1.33±0.25 0.81±0.11对照组 471.29±0.22 0.98±0.13 1.31±0.24 0.99±0.13 t 0.4217.1060.3967.246 P 0.6750.0010.6930.001组别 例数TNF-α/(g•L-1)PEG2/(mg•L-1)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干预组 470.97±0.10 0.31±0.07 34.35±4.54 18.52±3.19对照组 470.98±0.11 0.48±0.10 34.85±5.21 23.77±3.71 t 0.4619.5480.4967.356 P 0.6460.010.6210.001组别 例数5-HT/(mmol•L-1)

2.2 两组CT 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后,干预组患者椎间隙高度高于对照组,突出物体积、椎体滑移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CT 检查结果比较( ± s)

表2 两组CT 检查结果比较( ± s)

突出物体积/cm3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干预组 47 12.11±2.13 13.88±2.61 0.30±0.14 0.20±0.14对照组 47 12.14±2.34 12.17±2.56 0.31±0.13 0.29±0.13 t 0.0653.2070.3593.230 P 0.9480.0020.7210.002组别 例数椎间隙高度/mm

表2(续)

2.3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比较

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腰椎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比较( ± s,分)

表3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比较( ± s,分)

腰椎功能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干预组 476.37±0.92 3.58±0.72 14.26±2.31 22.39±2.83对照组 476.29±0.98 4.51±0.82 14.18±2.26 18.53±3.67 t 0.4085.8430.1705.710 P 0.6840.0010.8670.001组别 例数疼痛程度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比较

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比较( ± s,分)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比较( ± s,分)

心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干预组 47 17.15±2.18 21.51±1.25 16.63±2.26 20.73±2.21对照组 47 17.08±2.13 19.27±1.83 16.73±2.31 18.36±2.03 t 0.1576.9290.2125.414 P 0.8750.0010.8320.001组别 例数社会环境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干预组 47 15.83±3.02 20.54±2.63 17.65±2.08 21.63±1.97对照组 47 15.78±2.94 18.13±2.73 17.49±1.98 19.72±1.72 t 0.0814.3590.3825.001 P 0.9350.0010.7030.001组别 例数生理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相对繁杂,主要以腰椎间盘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退行性病变等因素而致。该病患者病程长、临床症状显著,具有发病率高、易反复等特点,调查显示,中青年人群中其发生率约为64.46%,该病对患者日常生活构成极大的影响,导致其生活质量降低,严重者会引发马尾神经损伤,从而导致马鞍区感觉障碍,影响大小便功能异常,甚至出现瘫痪[5]。针对该类患者理疗与按摩最为常见,按摩具有活血通络的效果,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但整体效果不佳,病情反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6]。

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症”“伤筋”等范畴内,该病主要是因经脉凝滞不通,不通不荣而导致疼痛而致,针对该类患者需以活血化瘀、疏风散寒、通经止痛等治疗原则为主。本文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且CT 检查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 检查能有效探查患者椎间盘内部结构,对该病做出精准的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7]。该检查的直接征象表现为侧方或正中椎管内局限性突出,密度与相应的椎管盘一致;间接征象可见硬膜外脂肪层结构狭窄、移位或消失,周围骨结构异常改变,突出的髓核周围表现为反应性骨硬化。为此,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CT 值与疗效具有一定负相关关系。同时针刀能有效的松懈粘连,可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无菌性炎症症状,促使炎症代谢物吸收,从而降低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PEG2 会导致血管扩张、神经水肿,是疼痛生产的重要介质;5-HT 受体分布于神经终于与外周组织中,其能参与疼痛、情感等多种调节[8-9]。而本文另发现,相较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疼痛介质指标及疼痛评分均降低,且生活质量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治疗方式能降低患者机体内疼痛介质与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缓解疼痛症状,促进炎症吸收,改善临床症状。小针刀治疗重在松解疏通,有助于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通络止痛、疏风化瘀,针刀对疼痛结节点进行剥离与松解,松解突出髓核压迫的受损软组织及深浅筋膜,整复患病节段错位的椎后关节,恢复生物力学平衡[10-11]。穴位按摩是中医疗法重要组成之一,能促使肌肉放松,减轻疲劳,改善人体功能,进而调节免疫力。按摩特定的穴位,能加快细胞代谢,促进有害物质排出,改善循环,减轻炎症反应,进而消除肿胀,降低疼痛感[12-13];于此同时,给予理疗能增强患者屈髋肌、腹肌肌力,促使突出腰间盘恢复,以改善腰椎功能,同时其能促进腰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增强患者健康维护能力,促使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开展针刀联合理疗、按摩治疗效果确切,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局部炎症反应吸收,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针刀腰椎间盘炎性
针刀疗法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验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针刀针刺治疗中并发急性咽部出血死亡1例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