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少华, 李臣*, 邱淑芬, 戴腊梅
(1.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2.深圳市百合外国语学校,广东 深圳 518112; 3.深圳市科创学校,广东 深圳 518072)
《2020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 亿,未成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2.2%,手机是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上网工具[1]。 《2019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上各类社会化活动的比例,从初中开始出现显著增长,初中是未成年人网络社会属性形成的关键期[2]。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次修订版于2021 年6 月1 日起施行,此次修订首次在法律中规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和家庭监护责任,具有里程碑意义。
不少中小学校已经明文规定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对青少年手机使用进行积极监管,但手机使用问题甚至手机成瘾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检出率依然居高不下[3-4]。 未成年网民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2 小时以上的为11.5%,节假日平均上网时长在5 小时以上的为12.2%,未成年网民中认为自己非常依赖(5.6%)和比较依赖(14%)互联网的比例合计为19.6%[1]。 对此严峻的社会问题,学界亦纷纷作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经文献综述发现,选择中学生作为对象的研究却相对较少[5]。
手机成瘾是指过度使用手机而导致的行为失控,阻碍个体心理与社会功能正常发挥的状态[6]。 手机成瘾严重威胁青少年的情绪平衡、睡眠质量等身心健康[7-8]。 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发生机制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探讨,前因和结果研究中侧重于从人口统计学特征和个体层次检验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及可能的影响,非个体层次的前因和结果研究还较为欠缺[9]。 除了手机因素、青少年个体因素外,环境因素尤其是父母因素对青少年的手机成瘾具有重要影响[10]。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成瘾行为发生的因素以及重要的情感支持与行为榜样[11]。 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的引导和管理方式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和习惯[1]。 父亲对孩子的关爱能降低青少年出现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12]。
家庭是个体存在最基本的社会单元[13]。 依据家庭系统理论,美国学者Krampe 提出父亲在位理论并建构父亲在位的理论模型[14]。 该理论从家庭系统观视角探讨父子关系,将父亲在位定义为子女的心理父亲在位。 父亲在位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品质,高品质父亲在位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志。 父亲在位理论模型是一个同心圆嵌套式动力学模型,这些动力因子包含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父亲参与教养、与父亲的互动、父母关系、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家庭代际关系、家庭文化因素等[15]。 也就是说,父亲在位模型中,家庭系统各动力因子可以通过对子女父亲在位品质的形成来标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而可能影响青少年手机成瘾倾向。 因此,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假设:父亲在位模型中各家庭动力因子可能与手机成瘾各因子相关、并可以预测初中生手机成瘾倾向。
基于上述文献梳理以及青少年手机使用的现实问题困境和国家法律规定,本研究尝试用父亲在位的家庭动力模型来探讨初中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家庭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为预防青少年手机成瘾提供有效的实证依据和预防策略。
在深圳市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的初中部和一所独立初级中学进行整群抽样,共计发放问卷1 200 份。 整理后剔除回答不完整、多选、多题空选等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 039份,有效回收率为86.58%。 其中,男生508 名,女生531 名;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分别为 358 名、387 名和 294 名;平均年龄 13.14±0.98 岁。
1.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
量表由梁永炽编制[16],共17 个条目,4 个维度:戒断性、失控性、低效性和逃避性。 采用5点计分:1=从不,2=偶尔,3=有时候,4=经常,5=总是。 得分越高,个体手机成瘾倾向越严重。参考杨格(Young)的网络成瘾筛选标准[17],被试在17 个条目中对8 个条目做出肯定回答,可被界定为手机成瘾者。 本研究中,4 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5、0.76、0.82 和 0.78。
2. 父亲在位问卷简式城市初中生版(Brief Version of Chinese Revision of Father Presence Questionnaire in Ci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FPQ-R-B-J)
问卷由陈玉明等人修订[18],共23 个条目,包含:与父亲的关系(对父亲的感情,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父亲参与的感知,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母关系)、家庭代际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2 个高阶维度及6 个分量表,采用5 点计分:1=从不,2=很少,3=有时候,4=经常,5=总是。 得分越高,子女父亲在位的品质越高。 依照本研究需求,使用6 个分量表因子, 6 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α系数在 0.73 至 0.89 之间。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主试由研究者担任,强调匿名性、保密性以及数据仅限于学术研究等指导语,并对容易引起疑惑的语句进行解释,测验过程约30 分钟。 使用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 采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 检验、皮尔逊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等。
采用Harman 单因素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共有11 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8.77%,低于40%的临界标准[19],因此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数据分析发现,1 039 名初中生中有149 名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的17 个条目中对8 个条目做出肯定回答,依据网络成瘾筛选标准[17],被界定为手机成瘾者,检出率为14.34%。 另有31 名初中生基本上不使用手机,检出率为2.98%。
1. 父亲在位与手机成瘾的描述统计结果
研究总样本1 039 名初中生中有31 名初中生基本上不使用手机,统计数据分析按1 008名被试计。 父亲在位与手机成瘾各因子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父亲在位与手机成瘾的描述统计结果(n=1 008)
2. 父亲在位与手机成瘾的相关分析结果
采用Pearson 积差相关法对1 008 名初中生数据进行父亲在位与手机成瘾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父亲在位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各因子之间全部存在负相关。 其中对父亲的感情、父亲参与的感知、父母关系3 个因子与手机成瘾各因子之间全部显著负相关;与父亲的身体互动因子与戒断性、失控性因子之间显著负相关;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因子与逃避性因子之间显著负相关。 表2 为各变量的相关系数。
表2 父亲在位与手机成瘾的相关分析结果(n=1 008)
3. 父亲在位与手机成瘾的回归分析
以父亲在位6 个分量表因子为自变量,手机成瘾4 个维度因子为因变量,分别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父亲的感情、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父母关系3 个因子显著负向预测戒断性因子;对父亲的感情、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父亲参与的感知和父母关系4 个因子显著负向预测失控性因子;对父亲的感情、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和父母关系3 个因子显著负向预测低效性因子;对父亲的感情和父母关系2 个因子显著负向预测逃避性因子。 结果见表3。
表3 父亲在位与手机成瘾的回归分析(n=1 008)
初中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4.34%,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者对初中生的调查结果相似,比如丁倩等人发现中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6.04%[20],也与此前国家卫健委提出的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10%左右[21]接近。 这些调查结果均说明有一定比例的青少年存在手机使用不当的问题,他们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特别关注与教育引导。
家庭深刻影响初中生的手机使用状况。 上述研究结果基本证实研究假设,相关分析发现初中生父亲在位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各因子之间全部存在负向相关,其中5 个因子与手机成瘾各因子之间呈现显著负向相关,表明父亲在位品质越低的初中生越容易有手机成瘾倾向,即家庭系统存在问题是初中生手机成瘾的重要不利环境。 回归分析发现,对父亲的感情、父亲参与的感知、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父母关系4 个因子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手机成瘾倾向,是预测青少年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家庭问题因子。 通过对这些不利家庭因素的识别、调整、改变和完善,提升初中生父亲在位品质,从而有效预防和改善初中生手机成瘾倾向。
1. 增进亲子感情,预防初中生手机成瘾
对父亲的感情是通过子女对父亲强烈的情感反应而获得的,子女对父亲感情的中心成分是亲密[15]。 本研究发现对父亲的感情因子不仅与手机成瘾的戒断性、失控性、低效性和逃避性4 个因子之间显著负向相关,也显著负向预测手机成瘾的4 个因子,说明不良的父子关系预示着初中生更严重的手机成瘾倾向,而亲密的父子关系是预防初中生手机成瘾的保护性因素。其他学者的研究同样显示亲子之间的情感越亲密,可以预测子女一年后的游戏成瘾症状越少,这种影响对男生更为明显[22]。 积极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对预防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23]。
青少年的网络游戏障碍与家庭专制型教养、亲子冲突等家庭风险因素相关[24]。 家庭亲密度对青少年网游成瘾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5]。 一项旨在提高家庭凝聚力和亲密度的家庭治疗研究,招募15 个结构完整的网游成瘾青少年家庭,开展主要有运动、劳动、学习等全部家庭成员参加的活动,为期3 周治疗结束后的统计分析显示,成瘾者的平均网游时间显著减少,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扫描发现当成瘾者想象与父母情感交流时他们的大脑尾状核活动显著增加,尾状核是亲密关系加工的重要脑区[26]。 增加家庭亲密性,提升家庭凝聚力,最终有助于家庭中的子代成员戒除网游成瘾。
2. 和谐家庭关系,预防初中生手机成瘾
本研究发现父母关系因子与手机成瘾的戒断性、失控性、低效性和逃避性4 个因子之间显著负向相关,也显著负向预测手机成瘾的4 个因子。 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因子与手机成瘾的逃避性因子显著负向相关,也显著负向预测手机成瘾的戒断性、失控性和低效性3 个因子。母亲是父亲和子女之间关系的抑制剂和催化剂,母亲表达出对父子关系赞同和积极的态度,可以催化亲密的父子关系,形成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15]。 父母婚姻关系影响亲子关系的作用机制被称为溢出假设,这一理论认为父母婚姻质量越低,父母冲突越多,亲子关系也会越糟糕[27]。 一项研究发现父母婚姻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游戏障碍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避免婚姻冲突可以减少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28]。 另一项对高中生的研究也表明,手机依赖与个体感知到的父母冲突呈显著正相关,手机依赖个体体验到父母冲突更多,情绪管理能力更差[29]。 父母婚姻质量越高,其对子女的需要越敏感,对子女会表现出更多接纳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子女会发展出安全的依恋关系,子女对父母的健康依恋是防止其网络游戏成瘾的保护性因素[30]。 上述诸多研究都表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拥有和睦的家庭氛围,可以有效预防初中生手机成瘾。
3. 家庭有效监管,预防初中生手机成瘾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现有数据显示,有超九成家长会对孩子的上网时长进行限制[1]。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仅是单纯地限制孩子上网,产生的效果差强人意。
本研究发现父亲参与的感知因子与手机成瘾的4 个因子显著负向相关,也显著负向预测手机成瘾的失控性因子。 失控性指个体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 说明父亲积极参与子女教养,父亲有效指导和监管可以预防初中生手机使用失控状态的发生。 父亲积极参与子女教养,以发挥在子女教养中的两个基本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 父亲的表达功能体现在建立亲子感情、表达对子女的情感,父亲的工具功能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与指导[15]。 两种功能在同时发挥作用时才会互相增益、相得益彰,即“爱”“管”结合、“爱”“严”适度,仅仅对手机使用行为进行控制可能是无效的或者是短效的。 父母需要对青少年的生活有更广泛的积极投入和有效监管,预防作用才可能是显著的。 父母更应该做到在理解子女、关爱子女的基础上,实现针对初中生手机使用的有利性方面,侧重其使用时间和用途的监管,重视文明合理使用手机,减少和杜绝手机使用不当行为。
本研究还发现与父亲的身体互动因子同戒断性和失控性2 个因子显著负向相关。 父子身体互动展示了情感的表达,父子之间的身体关系不同于母子之间的身体联系,前者更有活力,由不可预知的动作激发孩子[15]。 父爱和母爱对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父亲对孩子的关爱能降低青少年出现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而母亲的关爱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风险间没有显著关联[12]。 说明父爱和母爱在监管青少年网络使用过程中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或许可以说父爱的监管作用更强一些。 父亲和母亲需要更好地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家庭监管功能,切实降低青少年出现网络成瘾的风险,为青少年成长掌舵护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网络保护》中的许多条目都强调和规定了家庭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责任,以及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方法;第二章《家庭保护》第十五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创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并提升管理能力。 本研究通过探讨父亲在位模型中各家庭动力因子对初中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既可更加清楚家庭系统在预防初中生手机成瘾倾向中的机制和作用,也能更加明晰家庭系统在预防初中生手机成瘾倾向中的具体实践策略。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手机成瘾的第一道防线,高品质父亲在位是预防初中生手机成瘾的保护性因素。 改善和调整不良家庭环境,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预防初中生手机成瘾。 增进亲子感情、和谐家庭关系、家庭有效监管是预防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