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国经验的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2-02-14 06:44郑海霞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4期
关键词:社群课程体系学院

郑海霞

(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迫切需要培养越来越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大学的重要使命和主要责任,而以国际化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方向[1]。

当下国内的很多高校也在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仍摆脱不了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国外成熟的创新培养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国外的模式有其天然的文化及地域特征,在实践中将其本土化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笔者以所在学院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方案为例,对德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业师资培训、创业教育实践等进行探究[2]。

1 德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德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大学建立创业教育的教授席位制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实践研究,已经成功创建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球品牌,其中以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管理+”模式最为瞩目。慕尼黑工业大学凭借其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成功跻身德国高等教育第一批 “精英大学”,并实现了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完美转型,成为欧洲标杆性的创业型大学[3,4]。

1.1 “管理+”模式

“管理 +”培养计划是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中心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力而实行的培养项目。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中心每学期招收一定数量的优秀大学生,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参与的项目通过孵化器和导师的指导和支持,进行创新创业,而创业者也在此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创业知识,成长为优秀的领导者。“管理 +”培养计划在慕尼黑工大的持续实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者,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实践[5]。

1.2 “管理 +”的教育理念

从德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中,我们能发现德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最显著的区别是,德国在过程中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个体的独特价值,发掘创新型人才的潜能,为其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培养目标明确,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培养,为创业型人才给予特殊化和系统专业化的指导,提高了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6]。

2 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德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为我国高校培养优秀创业者起到了很好的向导作用,学习其先进经验,有助于我们完善创业教育生态,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创业型人才。本文拟引进“管理+”模式,探索多渠道的生源遴选途径,构建教师创新教学能力常规培训机制,深入开展教学方式创新改革,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助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2.1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尊重个体的独特价值,发掘个体的潜能,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促进个体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7]。创新个性化人才教育不等于个别教育,而应该是整体引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通过启发教育、自我教育、渗透式教育,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探寻目标,在比较中认识优势,在竞赛实践中提升能力,在创新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笔者所在学院是浙江省首家本科层次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通过引进德国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并积极推广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是中德合作探索的新领域,学院全面引进“管理+”模式,于2020年启动德智未来营项目,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多维度测试挖掘具有创新特质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以实践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对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实施精准培育,培养目标明确,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培养,为创业型人才给予特殊化和系统专业化的指导,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培育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应用跨学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创业浪潮中勇于挑战并接受市场检验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2 创新培养模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不同阶段的学生基础和特质不一样,因此在引进的基础上创新培养模式,在创业教育模块采用分层教育,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

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启发教育,通过举办系列讲座,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实践者给学生分享真实的创业案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特点开设通用模块的创业选修课,如《领导力培养》《创业学》等课程,对学院学生进行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关注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兴趣的培育[8]。

针对大二学生开展精英教育,在学院内筛选学生,重点培养。课程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模块是根据专业特征进行拓展,学习专业的前沿技术,比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将主要为学生阐述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的知识及应用领域,为创新创业奠定专业基础。另一模块是通用模块,课程以实战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创业活动,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全面提升学生创业实践的软实力和硬技能[9]。

针对大三学生开展实践教育,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来扶持学生创业尝试与创业实践,通过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国际间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检验创业项目,在竞赛的过程中不断打磨,逐步孵化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

针对大四学生开展多元教育,充分整合校内外和国内外的资源,由合作院校为创业学生提供海外创新教育学习以及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提升创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2.3 创新课程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管理+”课程体系,结合学院自身特色,形成适应国内实践现状的创新人才教育课程体系。学院打造了由“创业知识普及推广—创业团队建设—创业项目实践体验—创业经验总结评估”四大模块构成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几乎覆盖了一般创业活动所涉及的各个领域,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全面的创业知识[10]。“Maker+”的课程体系将分为四个模块,其中2 个专业模块,根据专业特征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2 个通用模块,适合所有专业,以学院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例,课程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Maker+”创业培训课程体系

2.4 创新创业师资培养机制

构建复合型、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11]。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院的大力支持,学院从自身特点出发,通过内培、外引并举,构建一支兼具创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师资内培主要采用社群学习模式,从“双创”教育、社会交互和技术支持三个维度组织系列社群研讨活动,由原来教师单兵作战的“参赛驱动”转变为整个社区的“竞赛模式驱动”模式,通过深入思考创新需求与教师群体学习目标、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融合问题,提高学院教师创新创业类竞赛指导水平[12]。

参与社群活动的教师来自不同专业,常态化的社群活动有益于多重知识体系的交叉和融合,社群活动主要围绕创业竞赛、项目指导、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的活动如表2 所示。

表2 CDAI 社群活动表

社群活动不仅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学水平,而且增强项目实践指导能力。除了内培师资,学院还大力推行创新创业“双导师制”,聘请合作企业管理者和创业成功校友为兼职创业导师,由校内和校外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使大学生走出校园,洞悉市场需求,深入了解市场与资本运营,将创新创业项目与市场进行有机接轨。内培+ 外引的师资培养机制不仅解决创新创业师资不足的问题,而且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13]。

3 项目实施成效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项目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两年有余,创新营的学员经过系统培训初步完成了创新创业的知识储备,学员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类赛事,以赛促学、以赛检学。学员创新意识活跃,创业热情高涨,组成的6 个创业小组,2 个团队注册公司实现项目落地,6 个项目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立项,1 个项目获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二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校级立项10 余项[14]。

项目实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持续推进,相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路径在不断的摸索中会越来越清晰。

4 结语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本文主要就引进德国先进培养模式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关注学生的不同潜质,精准培育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既能实现创新的普及教育,又能整合优质资源重点培育,实践证明,分层教育是比较适合应用型院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方案。

猜你喜欢
社群课程体系学院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社群短命七宗罪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