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可 太原师范学院美术与影视学院
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曾有评论家说:“达·芬奇是深,米开朗基罗是大,而拉斐尔是美。”在拉斐尔短暂的一生中,他的艺术留下了永恒的光辉。在25 岁时,拉斐尔就确立了自己的美学原则,他以优雅、和谐、宁静、温柔和理性为标志,其最擅长表现女性的美,通过精致的造型、细腻的色彩表现出女性的理想美。他的圣母像兼具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一切美好的特点,体现出民间淳朴的品质,其不再是宗教外衣下的圣母形象,而是生活中少女或母亲的形象。拉斐尔这种以生命燃烧的代价,给世人留下了和谐、宁静、理想化的圣母形象。
中世纪,绘画是宗教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当时的绘画受到宗教的高度重视和控制。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要求,画家将神塑造成冷漠、呆板的形象,面无表情,没有亲切之感,所以“刻板”成为当时中世纪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乔托的出现结束了中世纪僵化的创作,他是文艺复兴的开拓者。他把科学的透视法则融入绘画之中,对绘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把一些宗教题材赋予了生命与力量,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三位大师有着重要的启示。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出现了。此后,虽然拉斐尔一直受雇于教会为罗马教会服务,但他所有的宗教作品都披着宗教的外衣,这也带给了拉斐尔无穷的创作启发。
拉斐尔出生在一个小镇,受家庭浓厚的艺术环境的熏陶,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并且接受了艺术启蒙教育。他的父母早逝,教他画画的老师佩鲁吉诺希望他步入更高级的艺术殿堂。在老师的带领下,佛罗伦萨艺术圣地成为拉斐尔施展才华的艺术舞台,这个举措对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没有追求艺术纯粹的情感,那么他也许只是一个小画派的大师。在佛罗伦萨学生们急于吸收大师作品的成就,纷纷向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请教。因此,没过多久,这个来自乡下但才华横溢的小伙子凭借其惊人的天赋出名了。在佛罗伦萨的这段旅程中,他成功地吸收了两位大师的特质,这也为拉斐尔在罗马施展才华奠定了基础,并且凭借自己的天赋,形成了优美、和谐的画风,表现出对古典美的追求。拉斐尔的作品与列奥纳多·达·芬奇画作的神秘和米开朗基罗雕像的宏伟不同,他虽然受到了两位大师的影响,但他仍然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倾向回归现实生活,在现实中绘画,创造出了一种与中世纪完全不同的、关于人性的优雅和亲切的美。他的作品越来越有特殊的精神气质,他也成为一名年轻的、有自己独立风格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摆脱了中世纪绘画的刻板影响。中世纪,那些崇高而冷漠的神在他的绘画中有了真实的感情,能带给人一种幸福和安心的感觉。他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对生活充满感情,尤其是对女性和母亲表现出平和、宁静、温柔以及理性,他笔下的圣母玛利亚的形象被认为是基督教中圣母玛利亚形象的榜样,至今一直是无人能及的典范。天妒英才,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早早就去世了,但他的作品比长寿的达·芬奇的作品多得多。即使在今天,意大利人仍然把拉斐尔的圣母像视为女性美的象征,反映了生命的本质情感。
在拉斐尔的许多圣母像中,可以看出他显然不愿意展示《圣经》中一些经典的宗教情节,那种程式化的姿态和精神也不再是拉斐尔想要追求的。他始终坚持自己对圣母的个人表达,他作品中的圣母像表现出少女的纯洁和善良,或赞美世间慈母的温柔。拉斐尔以人性之美创作了许多生动、美丽和纯洁的圣母像而闻名。圣母的形象在拉斐尔的作品中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他以典雅、宁静、善良和温柔的圣母形象来颂扬那个时代的平民女性,表现出画家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也借助圣母的形象体现出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创造了女性美的典范。
《圣母的婚礼》是拉斐尔还不满21 岁时的作品(如图1),这幅作品汲取了他的老师佩鲁吉诺的艺术精华,并且从中创新,展现出自己的风格,同时这幅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图1 《圣母的婚礼》
从画面内容来看,圣母玛利亚婚礼的举行并不是在教堂内,而是在教堂外面的大理石广场上。订婚的场面安排到了画面的前景,教堂上面的天空湛蓝,画面最中央的是主持婚礼的祭司,玛利亚和约瑟分别站在祭司的两边,在祭司的引领下,他们的手慢慢相互靠近,约瑟把戒指戴到玛利亚的手指上,显现出了他们之间纯真的爱情。约瑟的形象刻画得英俊、伟大,他身穿蓝色上衣,披着黄色斗篷,双脚赤裸,与周围的一群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强调了他的主要地位。玛利亚的身体曲线凸显出了女性的柔美,她左边的一群少女注视着玛利亚和约瑟,约瑟的右边是一群男子,他们手中拿着没有开花的树枝。值得注意的是右下角的一名男子正在用膝盖折树枝,这是因为求婚者手上树枝开花的才是玛利亚的丈夫,显然约瑟手中的树枝是开着花的。
画面的背景是模仿他的老师佩鲁吉诺的画《基督将天门的钥匙交给彼得》中的建筑,建筑线条单纯,比例完美,是画面明朗、简洁的集中表现。通过地板的透视线、人物地面上的投影,教堂的深远空间距离充分显示出了拉斐尔成熟的透视技法。构图对称,色彩和谐,人物表情柔和,仿佛画面洋溢着一种优美的音乐,画面色块有金色、红色、绿色,三种基本色调构成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诗情画意。拉斐尔打破了传统圣母婚礼的神秘性,画风活泼生动不僵硬,人物的神情动作不墨守成规,明显是突破了中世纪的束缚。
《椅中圣母》是拉斐尔圣母像的代表作之一(如图2),这幅画作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赞扬,可以认为是拉斐尔圣母像的巅峰之作。作品以圆形边框为画面框架,把三个人物布置于其中,与圆形边框的组合高度和谐。圆形边框里的圣母、圣婴、约翰三个人的形体紧凑,主要人物圣婴处于画面中心位置,圣婴身子的腿部明显比胳膊粗壮,这是拉斐尔有意强化了的。婴儿的背部软弱无力,配合圣母略微变形的手臂,突出了圣婴悬于空中的感觉。圣母头上的发巾和约翰头部的轮廓曲线与圆形边框相互融合,使画面更加柔润,再加上椅子被圆形边框分割,只有椅子圆柱部分呈现在圆形之中,阻碍了人们的视线,这也同时阻碍了圣母的部分躯体,加深了圆形构图的结构。拉斐尔笔下的人物造型都有着温柔的脸庞,都在适应着圆形的边框,画面稳定、和谐,更重要的是圆形边框与人物的圆润轮廓线的组合突出了人物的温柔美丽和纯真的情感。
拉斐尔在色彩运用方面也有独特的表达。圣母的红色上衣与蓝色裤子是当时宗教的标准搭配,这也可以看出他对意大利民间妇女有细致的观察与了解。再加上黄色衣物的圣婴,构成红、黄、蓝三种颜色,不由得让人想起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系列经典作品。这也说明拉斐尔早就领悟了色彩的和谐魅力,所以他的作品画面温柔、宁静也就不足为奇了,并且画作整体呈现暖色调,画面中圣母、圣婴与约翰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的吸引力。
《西斯廷圣母》是一幅祭坛画(如图3),也是拉斐尔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画中的圣母像以圣洁、坚定、伟大的形象而著名,表现出对人间母子之爱的颂扬,创造了一个具有牺牲精神的母性形象。这幅画一直被保存在西斯廷教堂里。
图3 《西斯廷圣母》
画面中,两边绿色帷幔拉开,圣母与圣子置身于云端之上,像是从天而降,背景的云端中好像充满数不清的小天使的脑袋。圣母双脚赤裸,身披斗篷,体态优美而匀称。圣母为拯救人间不得不做出巨大的牺牲,她的脸上带有坚定和不舍,表现出了圣母的圣洁与仁爱,这与其他圣母像有着明显的不同,一改过去圣母像柔和、优雅、幸福的形象,塑造了一个人间救世主的形象。圣子耶稣被圣母充满慈爱地抱着,耶稣躺在母亲怀里,两只眼睛好像等待着圣母的决定,表现出不属于那个年龄的超乎常人的智慧。玛利亚右手边是教皇,穿着黄色的礼袍,一边头虔诚地望着圣母,一边手又指向人间的方向,正在深情地诉说着人间的苦难。在圣母的左边是圣女巴巴拉,她的内心也非常柔弱,脸上有着不忍,显示出她内心的矛盾。拉斐尔把圣女描绘成了温柔典雅的少女形象,对圣母表现出尊敬与感激,体现出了民间少女的善良和美丽。下方有两个小天使仰望着从天而降的圣母子,把视线引到画面中心,小天使们的神情像是超然物外,给画面增添了几分童趣。
画面呈现金字塔的构图形式,均衡的三角形增添了画面的稳定性,并且突出了圣母的庄严和伟大。人物分散,形体相互不遮挡,画面不显得矫揉造作与呆板,只会让人感到平稳和匀称,而且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没有受到束缚,加上优美的造型使画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拉斐尔的这幅画表现出圣母高尚、无畏、充满牺牲精神的母爱形象,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和希望,体现出理想精神,这幅画在西方绘画史上具有特殊的影响和地位。
拉斐尔的影响主要在于他成为学院派的教学法则与价值标准,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绘画优雅悦目、技法精湛完美。作为一名杰出的画家,拉斐尔有他的伟大之处。
第一,拉斐尔的圣母形象是在观察了许多美丽的妇女之后,然后结合她们的优点,才创造出的完美的圣母形象。他的圣母像系列画作具有宁静、柔美、饱满、自然和典雅的特征,没有肢体或情感上的冲突与矛盾,永远是和谐统一。拉斐尔在那个时代追求一种理想艺术的王国,把圣母的美理想化了。
第二,拉斐尔的逝世是出乎意料的,令当时的人们感到非常震惊,他比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出生晚,但米开朗基罗却比拉斐尔多活四十多岁。拉斐尔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并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绘画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地,拉斐尔作品中运用的技法、构图等都成为后世艺术家模仿的对象。有人说,拉斐尔是西方古典绘画的代名词,学习西方油画得从拉斐尔的古典法则开始学起,这足以显现出他在西方美术史上的地位。拉斐尔教科书式的绘画法则对古典学院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拉斐尔擅长塑造宁静、和谐的形象,完美地表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精神。他的艺术作品所体现出的关于“美”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时学院派的教学宗旨和标准之一。
第三,拉斐尔的作品能够体现出时代精神,将理想主义推向人文关怀,让原本高贵、神圣的神融入平凡现实之中,美丽、优雅、和谐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永恒主题,也使他成为艺术史上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