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李 琪 张静静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戏剧应用于教育活动中,能够促进幼儿情感体验的积累,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而绘本以图画叙事为主,画面性强、类型丰富,其多元角色和丰富情节能够为戏剧活动的组织和编排提供蓝本。此外,绘本还具备了从二维平面静态形式向三维空间动态演绎的天然优势,是开展幼儿活动的有效载体。
中班幼儿处于小班和大班的过渡时期,初步具备接受教师的指令、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的能力,是开展绘本戏剧课堂的最佳主体。因此,本文基于《鼠小弟的小背心》绘本,尝试探索绘本融合戏剧的课堂教学设计。
《鼠小弟的小背心》讲述了主人公鼠小弟得到了一件小背心,他把背心借给了朋友们穿,最后小背心形状改变,变成大背心的故事。该绘本故事情节简单,且只针对了一个主题,通过一件小背心在不同动物之间的比较,层层推进故事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班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此阶段的特点之一就是幼儿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有生命的。我们选取的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围绕鼠小弟这个动物主角来讲述故事,他身边的朋友,如小鸭子、大象等也都是动物,把动物拟人化,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幼儿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绘本中简单而重复的句子,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单纯而回味无穷的有趣故事,让幼儿在层层递进中,通过不同的动物之间的比较,学会大小、轻重、高矮之分,记住每个动物的特点,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中,无论是文字、图案,还是色彩,都用了极简的元素,一两句话配上一张图,图案也基本都是黑白风格,少有色彩。这样绘本就会留下很多空白,而这些留白会让孩子更加专注于图画的本身,同时也能激发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简短的文字也是如此,有足够的空间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绘本故事中,除了有主人公鼠小弟,还有鸭子、小猴、海狮、狮子、小马、大象等一系列动物角色。虽然文章以《鼠小弟的小背心》为题,但其实绘本中的每个人物都是主角,幼儿教师在安排角色时,让每位幼儿都有充分展现自我、进行表演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根据幼儿参与戏剧的人数来增加或删减角色。
教师在领读绘本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幼儿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故事中依次出现的动物的体型是由小到大的,让幼儿自身来建构角色,探究人物形象,参与后续的戏剧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幼儿的认知,又促进了后期实践活动中幼儿与角色的融合。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教育目标”方面要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并在实施中重视以幼儿为主题的探索性学习,凡是包含教育目标的地方,要关注积极的情感,关注引导,而不是驱使儿童去学习。
中班的幼儿已经能够倾听他人的想法,初步掌握与同伴进行合作表演的能力,并能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到快乐、欣喜等情感。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符合幼儿当下的个性、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学习到丰富的知识,以及日常的生活经验。中班幼儿开朗、好动,想象力丰富,是进行绘本、戏剧活动的积极承载体。
基于此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认真阅读绘本故事,理解故事的内容。
②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鼠小弟的心情变化,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整表演《鼠小弟的小背心》。
③让幼儿感受到表演的乐趣,学会积极地展现自我,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1)根据幼儿的需要来设计情节
①巧妙设置戏剧冲突。故事叙述中,出现最多的文字是“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和“有点紧,还挺好看吧?”两句话,借此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在设计情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扩充故事的对白,让对话口语化、生活化,也可以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加入一些肢体动作,甚至设计一些戏剧冲突。例如,每个小动物都喜欢穿在身上的小背心,在面对好友的“让我穿穿好吗”的请求中,既想体会分享的快乐,又有一些不舍之情,内心十分纠结。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联想到自己在面对喜爱之物与给予奉献之间的抉择,参与到绘本内容的情感体验中。
②精心融入绘本内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此时的幼儿还没有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刻板性。故事本身就融入了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如明白大小、高矮、胖瘦的质量概念,有助于儿童认知方面的成长。
活动过程中,也并不需要完全拘泥于故事的知识性内涵,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来扩展内容。再如,此时的幼儿正处于社会性交往的发展阶段,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交往困难和窘境,表现为有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却缺乏交往的能力,有时甚至使用错误的交往方式等[1]。幼儿教师在改编故事的过程中,扩充拓展鼠小弟与小动物们交往的情节,从而使幼儿学会鼠小弟热情大方、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学会与他人和谐友好相处,与他人相互体谅、相互理解;还可以围绕“诚实守信”“解决问题”“控制情绪”等隐性主题进行活动设计。
(2)选择与故事情节相匹配的背景音乐
实践表明,幼儿创意戏剧表演需要结合音乐、舞蹈等元素,才能更好地渲染气氛,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2]。与故事情节相匹配的音乐能够将幼儿带入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既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增加了幼儿的积极性。例如,在故事的最后,鼠小弟感到非常伤心,可以加入低沉回旋的歌曲《神秘园之歌》,当鼠小弟在大象鼻子上快乐地荡秋千时,又可以运用简单明快、清新自然、灵动而活泼的《菊次郎的夏天》,让幼儿能够根据音乐来创设表演。
(3)选择合适的道具
贯穿故事始终的是“小背心”,在选择道具时,考虑到“小背心”材质的特点,用柔软、有韧性的材料,让背心能够根据身材的特点变形;还可以加入小树、小草等自然元素的,让幼儿身临其境,更快地进入到故事情境中。
(4)增加相关故事场景
绘本中对于故事场景没有太多的限定。幼儿教师在设计戏剧场景时,就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增加一些在家中、小河边、小屋旁、沙滩边的场景,让幼儿根据不同场景的特点发挥想象,也增加了戏剧表演的趣味性。
中班幼儿较之于小班幼儿,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活泼好动,会拍打容易的节奏。这一时期的幼儿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经常运用手势、表情一起帮助表达与创造。但由于心理和生理的限制,无法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件事情上。因此,在引导幼儿进行戏剧实践过程时,幼儿教师需要运用大量的游戏互动、音乐舞蹈等教学辅助手段,在提升幼儿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同时,增加戏剧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1)游戏激趣,为戏剧表演热身
幼儿教师使用“雨点变奏曲”游戏,用于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幼儿熟悉空间和伙伴,增强注意力。同时,通过拍击声和身体律动来造势,为幼儿的戏剧表演做热身。该游戏时长应控制在4分钟。
游戏方法:幼儿在教师的口令下完成表现“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动作:“小雨”——拍手“中雨”——拍腿“大雨”——跺脚。教师首先给出口令:“现在开始下小雨,小雨渐渐变成中雨,中雨变成大雨,大雨变成中雨,又逐渐变成小雨……轮换几次,根据老师的指令变换动作,进行课前热身。
(2)游戏助学,推动故事情节更完善
幼儿教师使用“秋千团团乐”游戏,将故事情节和戏剧情节推向高潮。绘本接近尾声时,大象不小心将小背心撑坏,引起小老鼠的伤心落泪。为了安慰它,大象把这个撑坏的小背心变成秋千,让小老鼠在大象的鼻子上荡秋千。针对这个情节,教师设计了“秋千团团乐”的游戏,让所有幼儿手拉手形成一条“绳子”,让扮演小老鼠的幼儿紧贴“绳子”,来回有节奏地跑动;通过这个游戏,充分地调动幼儿的情绪,展示出小老鼠化悲为喜的变化。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还有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但是可以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完成。基于这个理论,教师在开展实际戏剧活动中,可以设置难度适宜的任务。此外,教育戏剧是建构的艺术,既不是由教师单纯地向幼儿传递知识,也不是幼儿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幼儿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3]。幼儿的生活是其对故事解读的背景。由于幼儿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不同,他们对故事的视角也会有所不同,故对故事的解读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
(1)教师示范性模仿
首先,教师出示先鼠小弟、海狮、狮子、鸭子等可爱头饰,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对不同动物角色进行集中模仿,凝练各个动物的特色,以强化幼儿对不同动物的外表形态的印象。例如,大象身子很大,有一个长长的大鼻子(教师带领学生模仿大象甩鼻子);小鸭子很娇小,有一张大大的嘴巴(教师带领学生模仿鸭子张大嘴巴、走路摇摇晃晃)。随后,教师在结束示范表演后,下发动物头饰。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进行自由表演,由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2)幼儿创造性表演展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中班幼儿在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方面,应该 “能随着作品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4]
教师在与幼儿共读绘本后,可以为幼儿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发挥想象,并进行创造:包括语言的扩充、动作的表现,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幼儿进行思维上的拓展,让每个幼儿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认知体系重新建构改编的绘本内容。尤其在空间表现、角色感知、矛盾冲突等环节,幼儿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生成特色的戏剧表演模式,给戏剧增添更多创造性的内容。
例如,幼儿可以对被大象穿过的“绳子”形状的背心进行创意改造。当大象看到小老鼠无助和伤心痛哭时,教师可以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或者引导幼儿拓展思维:大象如何才能让鼠小弟重新获得开心,或许可以通过邀请自己的好朋友蜘蛛小姐,让蜘蛛小姐把“绳子”状的小背心编织成两条红围巾,一条红围巾送给小老鼠,另一条送给小老鼠的妈妈。这样,鼠小弟就不会再难过了,甚至还收获了一份新的礼物,结交到了新的朋友。
(1)通过动作表演,感知故事氛围
故事伊始,在草绿色边框构成的舞台上,鼠小弟穿着妈妈织的红色小背心,双手叉腰。他对我们说:“妈妈给我织的小背心,挺好看的吧?”鼠小弟个头虽小,但很神气。这里直截了当地点出了“鼠小弟”对“小背心”的喜爱,为下文故事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可采用“教师入戏”策略,扮演鼠小弟穿背心时的神气、得意的样子,并带领幼儿通过扮演神气的神态来体验“鼠小弟”的心理活动。随后,教师与幼儿互动,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2)通过角色扮演,体会角色心情
随着故事的发展,小动物们都想要试穿鼠小弟的小背心。体型越来越大的动物穿小背心时欢欣而艰难的样子,穿小背心的不断紧绷快要破裂时的状态,都是尚待开发的戏剧表演资源。教师可以借助欢快诙谐的音乐渲染故事氛围,带动幼儿情绪,进而引导其进入角色扮演。在此环节中,教师可结合改编绘本设计多个场景。随着情节的深入发展和场景的切换,幼儿的表演难度也在增强。每一个场景都会有一个新出现的体型越发庞大的动物试穿小背心,也意味着幼儿不仅要在行动上要夸大动作幅度,而且在神态上也要有所表现。
总而言之,开展以绘本为载体的创造性戏剧活动,对中班幼儿有多方面的益处。在认知、情感、思维等各个发展维度更是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价值。如何将《鼠小弟的小背心》背后的戏剧与绘本部分进行深度融合,还需要更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