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研究

2022-02-14 10:2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6期
关键词:叶嘉莹鉴赏能力意境

贾 栓

(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长沙 410116)

引言

中华文化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其中,古诗词文化能够净化人的心灵。例如,叶嘉莹的“青楼恼乱杨花起。能几日,东风里。回首三春浑欲悔,落红如梦,芳郊似海,只有情无底。”就描绘了一个非常美的意境,从而体现出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一、古诗词鉴赏在高校学前教育中的意义

1.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对能够增强对于古诗词的热爱,进一步更好地提升了学生们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和水平。[1]老师能够有效地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指引,帮助学生们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情感美,进一步帮助学生们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帮助学生们的审美更上一层楼,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地提升学生们的鉴赏能力。

2.有利于学生们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对于中华古诗词的鉴赏,往往都是细细地品味古诗词中作者所寄托的感情,是在什么样的情感条件下创作的这首诗词,诗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一生事迹写入诗词中,或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悟写入到诗词中,或者将自己受到的启蒙和启发写入到诗词中。老师们要让学生们深刻地去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美,去品味古诗词中的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升学生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代表了诗人当时的心情。老师要带领学生们去体会古诗词中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的感情,让学生们去理解古诗词作者是如何将他们的感情寄托在诗词中的,从而正确地指导学生们去鉴赏古诗词,使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古诗词中的意境之美。

3.有利于学生们仔细剖析古诗词的内容

诗人对于古诗词中每一个字词都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揣摩。对于古诗词中的内容细节,老师要带领学生们进行仔细分析,对于古诗词中的每个字、每个注释都要准确地进行理解,对于古诗词中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学生们要在脑海中进行想象,使学生们能够真正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诗词当中来老师们通过对于学生们这些细节方面的引导,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使学生们能够真正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中心主旨和中心意义,从而进一步地实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2]。

二、古诗词鉴赏在高校学前教育中遇见的问题

1.教学方式比较的传统单一

老师们在对于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没有对于学生们起到较好的启发作用。由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传统单一,教师往往对于学生学习古诗词不是很看重,在课堂中对于古诗词的解释也不是很具体充分,使学生们不能很好地体会古诗词带来的意境美和情感美,一味地让学生们去对于课本内容进行朗读背诵,不能帮助学生们去加以理解,导致学生们对于自己的鉴赏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最终导致学生们对自身能力得不到充分肯定,让学生养成去理解古诗词的习惯,老师们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们去对古诗词内容进行盲目的背诵和默写,并且定时的抽查学生们的情况,这种教学方式达不到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目的,也与中华古诗词的传承目的相违背,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们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

2.没有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

高校学前专业的老师只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对于学生们的古诗词的学习不够重视,忽略了学生们对于学习过程中学习程度的多少,家长们往往在意学生们专业课的成绩不会挂科,不会影响学生们的毕业,所以导致学生们不能够轻松愉快的对于古诗词的鉴赏分析,不能够使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鉴赏产生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老师们在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过程中只注重对于古诗词的翻译,不能帮助学生们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

3.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够充分

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来说,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有利于培养自身的中华文化品质修养和素养,由于学校对于古诗词鉴赏的教育理念不够充分,不能够更好地组织老师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导致学生们对于古诗词鉴赏课程感觉到乏味并且没有趣味性。老师们对于培养学生们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教学方案没有进行充分的剖析研究,没有进行更好的创新研究,也没有站在学生们的角度进行考虑。[3]另外老师们的专业素养不够高,自身对于古诗词的鉴赏分析能力有限,导致学生们无法对于古诗词理解得更加的深刻。

三、古诗词鉴赏在高校学前教育中的策略和措施

1.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古诗词的鉴赏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研究对于学生们的发展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老师们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们真正地能够体会到古诗词中带给学生们的意境美和情景之美,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理解诗人寄托在诗词中的情感,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融入古诗词的鉴赏学习当中来,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作出充分的解释和理解,进一步体会诗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表达的情感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中华古诗词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去学习中华古诗词[4]。

例如,在学习叶嘉莹老师的《对窗前秋竹有感》一课时,老师们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切身地去体会相关的意境,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诗人叶嘉莹对于人生的感悟,值得我们去学习。教师通过采用这种的形式,能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叶嘉莹诗人在作诗的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提升学生们对于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对于古诗词能够产生更加积极地热爱,帮助学生们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中华古诗词的习惯,对于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表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古诗词作为诗歌的一种载体,既有特定的格式,又有其自由的形式风格,而诗词的内容广泛,上至庙堂之高,下至乡村田野,有叙事、离别、边塞、田园、怀古、追思、咏物、军旅、抒情。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鉴赏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体裁,一种风格,而是要灵活多变。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于古诗词的内容、题材和风格进行提取,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古诗词背后的深意,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的百转人生,从诗词歌赋中得到领悟,感受古诗词的色彩美、意境美和画面美,传承古人的劳动结晶,阐事明理,学会为人处世之道。从《对窗前秋竹有感》的借物抒情,可以延展到以物言志,有《竹石》中的“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有《酬乐天扬州》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望,有《石灰吟》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正气”,有《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的豁达,有《行路难·其一》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敢。在古诗词鉴赏中,不断地汲取其中的营养成分,去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去参悟生存哲理,去跨越艰难险阻,去笑对人生百态。

2.激发学生们的鉴赏积极性

高校老师在讲解古诗词的内容时往往会忽略对于古诗词作者简介、写作条件、写作背景的鉴赏,使学生不能够更加快速地进入到中华古诗词的教学当中来,不能够准确地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鉴赏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状态。所以,老师们要对于作者的背景简介做充分讲解,确保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去学习古诗词,逐渐提升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得到综合性提高。

例如,在讲解叶嘉莹诗人的作品《咏莲》时,老师们应广泛地收集叶嘉莹诗人进行创作时的背景、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去学习这首古诗词,老师们应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充分的排版整合,制作成PPT,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老师们首先让学生们朗读一遍古诗词,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小组相互讨论,最后再给同学们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加准确直观地去了解这首诗的意境画面,让学生们对于叶嘉莹诗人一生感到无比的同情和敬佩,进一步逐渐引发了学生们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为中华古诗词的鉴赏有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5]。在《咏莲》一诗中“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与宋代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节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古至今,世人对于莲花的品行赞不绝口,从张继先的“只缘清净超尘垢,颇似风流压众芳”,到包恢的“暴之烈日无改色,生于浊水不受污”,有王勃的“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还有刘商的“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很多描写莲花的气节,在古诗词中这些暗喻都有深层的含义。教师在解读的时候可以与传统文化中的风骨相互融合。“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虽说是郑思肖世人对于菊花的描述,但同时也是诗人在元兵南下仍然忧国忧民,心系百姓,敢于直言上谏,在未经采纳之下,决意孤隐,以示气节。而在革命时期,具有民族风骨的中华儿女为了新中国不惧抛头颅、洒热血。在《革命烈士永不朽》中就有“古道青石凉,烈士林间葬。十八把军参,忠骨埋他乡。”的壮志英魂其精神永存不朽,当是吾辈楷模。教师应该从古诗词鉴赏中提炼内涵价值,升华思想,让当代学生能够从古诗词中去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在诗词歌赋中去见证一段段光辉岁月,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爱国主义的渲染,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读书的时候,魏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呢?”很多学生四顾茫然,有些回答为了做官,有些回答为了发财,有些说为了获取知识,当轮到周恩来回答的时候,他毅然而然地站立于此,坚定地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吾辈理应牢记使命,勿忘国耻,时刻谨记肩负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促进学生合作鉴赏,提高学习能力

老师在以往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对于学生鉴赏中华古诗词的能力不够重视,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在整节课堂中都不顾及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对于古诗词文化的理解程度,导致学生们很难地去学习中华古诗词的文化。因此,老师应根据班级学生情况,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去感受古诗词带来的意境和情感美,不断地满足学生们对于中华古诗词学习的课堂需求,也能更好地使自己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了充分提升,从而加强了学生们对于中华古诗词的学习观念。

例如,在学习叶嘉莹诗人的《哭母诗八首》时,老师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并且任命小组长带动组员们进行古诗词的鉴赏。“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当时,诗人叶嘉莹的母亲的身体状况出现了问题需要入院诊治,叶嘉莹多次想要伴母同行,但是母亲体谅子女坚决独自入院,没承想,这件事情成为诗人叶嘉莹毕生中的恨事,一直处于懊悔之中。“一别成千古”体现了母女二人的天人永别,世事难料,叶嘉莹也未曾想到会与母亲就此诀别。在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中也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与惋惜,“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谁也无法预料未来的变故,唯有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才能不负时光。老师可以在教室内开展“谢母恩”的古诗创作活动,可以利用分组的形式,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自由分组,灵活搭配,在“谢母恩”中,教师可以给出关键元素,比如:感恩、母亲、生活点滴。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和创造,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进行素材提炼,引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如何与自己的母亲相处?又是从哪些细枝末节处感受到了深厚的母爱?或者是母亲这一角色的特点等等,都能够自由倡言,集思广益。首先可以升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以母亲或者子女为第一视角,代入最真实、最平凡的亲情,精简词汇,立意深远,引古论今,跃然纸上,既能够通过古诗词鉴赏,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直抒胸臆,敢于表达出对于父母的感恩和敬爱。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能够准确充分地认识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促进自身文化品质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鉴赏对于中华古诗词的传承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能够帮助学生们正确地去赏析古诗词中的内涵和意境,让学生们对于古诗词文化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古诗词文化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叶嘉莹鉴赏能力意境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学人书话·叶嘉莹与徐培均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叶嘉莹:如朗月照人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叶嘉莹,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