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渤海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路径研究

2022-02-14 05:54王国斌张珍涛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渤海思想道德红色

王国斌,张 滨,张珍涛

(滨州职业学院 轻纺化工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滨州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革命工作的重要根据地,也是山东重要的抗日后方基地。滨州地区人民为了国家独立与民族的解放,在长期的革命与社会建设过程中铸就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

一、老渤海精神的内涵

老渤海精神是滨州地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整体把握。

其一,老渤海精神的学术解读。当下对于老渤海精神的解读是多样的,其中有李福友、秦正为、孙树芳等学者的解释。前面已经对老渤海精神的基本定义做出简要的解读,下面尝试将老渤海精神合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进而寻求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突破。老渤海精神是一种地区性的红色资源,具有中国共产党服务人民的阶级属性。此外,“精神”一词是对特定的地区及其历史条件、时代背景所完成的某种使命的情感总和。其二,明了老渤海精神的基因溯源。老渤海精神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老渤海精神正是红色资源的标志性产物。百年间中国共产党成长历程中,红色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长历程,尤其是地区性红色资源更加贴近民生,对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支撑。近年来,学者对于红色资源中地区性资源并未能进行权威的定义或者解读,但其基本的时代元素依然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指引,给予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正确的革命启蒙教育。

二、老渤海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模式解读

(一)“三位一体”平台构建,教育模式协同创新

1.老渤海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最基本的在于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模式,而“家庭、学校、社会”实现全方位合作是老渤海精神融入思修课的重要现实路径。

首先,家庭是当代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的场所,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广泛地在村庄、社区开展红色宣传教育,将老渤海精神教育理念与家风、家俗等家庭观念相结合,进而极大程度地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红色基因的家国情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老渤海精神与新时代单个家庭的家风家训相结合,更能深化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责任认知,进而彰显主流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其次,学校教育是老渤海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场所。老渤海精神作为具有地区特色的红色资源,对大学生的成长更具有现实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对于出生在老渤海地区、成长在老渤海地区的青年学子,更容易培养他们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老渤海精神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中国精神,实现对当代大学生更为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

2.精准借助“思修”有效载体,充分利用多媒体,创新老渤海精神融入思修课的方式

毫无疑问,当下网络的主体受众对象绝大多数是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当下大学中每天使用手机在2~6小时的同学占55.01 %,每天使用手机在6~12小时的同学占24.12 %,有6.5 %的同学使用手机的实际时间超过12小时[2]。可以说,这个结果是可怕的,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使用手机是在宣泄自身压抑的个人情绪。而利用网络等多媒体设备可以将地区性红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大学生的上网娱乐中,可以有效地对大学生的个人情绪进行合理性引导。需要注意的是,老渤海精神利用多媒体设备融入思修课时,要充分根据大学生的个性,为大学生提供老渤海精神中富含吸引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大学生了解老渤海精神的积极主动性,进而使得大学生与老渤海精神产生共鸣,实现老渤海精神与时代元素相结合。

(二)以实践感悟为基本,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1.传承老渤海红色基因,增强爱国理念,以实践为抓手增强大学生对老渤海精神的深切感悟

无论何时何地都以实践为检验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第一标准,而老渤海精神可以成为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当代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环节,要把老渤海精神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实践环节中,同时精准地借助思修课这一有效的载体,实现对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引导。首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去老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红色文化场所,使得当代大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红色教育。当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红色教育,社会也扩建了诸多的红色基地,以便可以有效地开展思修课实践教育。其次,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场所,使老渤海精神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多类型比较,在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老渤海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以从实践的动静两方面进行解读。静态的老渤海精神,主要包括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系列老渤海革命教育基地;动态的老渤海精神,主要是指老渤海精神形成的过程以及所积累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而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精神养料[3]。对于老渤海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老渤海精神理论、老渤海精神文化以及老渤海革命基因。首先是对老渤海精神理论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理论相互融合的解读。老渤海精神形成于解放战争时期,其本身拥有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基因,对于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其次是对老渤海精神文化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相融合的解读。老渤海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与老渤海革命区人民实践中形成的文化融合体,其本身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区性、引导性等特征,以老渤海精神中的动态文化与思修课进行紧密地结合,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老渤海精神浓厚的历史价值底蕴。

三、老渤海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的问题及建议

(一)现实问题

其一,老渤海精神红色资源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融合的淡化。老渤海精神作为老渤海革命区的一种地区性红色资源,其本身的作用在于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主要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引导和感染大学生。但当下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对红色资源、红色文化不重视的现象,部分大学生认为这种红色资源的宣传只是单纯的形式主义,难以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价值导向。可以说,当下红色资源在宣传过程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宣传缺乏创新性,形式过于老套,以及对被接受的对象难以精准定位,尤其是地区性的红色资源。例如:对老渤海地区的红色资源宣传不到位、力度不够,宣传过程流于形式。毫无疑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种有利的宣传老渤海红色资源的载体,但其宣传过程形式单一、大学生认可度不高,已经影响到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其二,老渤海精神红色资源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融合手段的简单化。当下老渤海精神等红色资源在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融合的过程中形式过于简单,主要宣传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传统的课堂传播。借助课堂进行宣传时受众面小,仅仅局限于班级内的40~50余人,单纯的课堂灌输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红色精神文化入脑入心的实际效果。第二,借助社会组织、学校宣传。老渤海精神在借助社会组织、学校宣传的过程中,往往受市场经济、社会舆情等相关因素的现实诱导,难以深入民心,往往只重视“面子工程”,其产生的实际效果难以真正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第三,互联网等新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新时代红色资源宣传过程中过于依赖多媒体去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忽略了老渤海精神等红色资源本身具有的红色底蕴、红色价值。老渤海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手段须进一步优化,将传统课堂教学、社会组织宣传及互联网技术三者进行有效地结合[4]。

(二)发展建议

1.精准把握老渤海红色资源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不可否认,老渤海精神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正确把握,对于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的塑造以及大学生合理性文化需求的满足具有重要的现实凝聚力及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着重强调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毫无疑问,老渤海红色精神的形成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面对当下各种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将老渤海精神与思修课进行有效地融合,对于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意识、确保大学生免受不良思想的“荼毒”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得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建设强大的红色资源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本目的。此外,以老渤海精神为代表的地区性红色资源要精准引领地方,有效辐射全国,形成地区性红色旅游品牌。新时代老渤海精神必须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丰富自身的内涵,进而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旅游相结合,有效地摆脱课堂的限制,形成具有亮点的红色品牌,进而达到引领地方、辐射全国的实际效用。

2.协同老渤海红色资源与高校思修课的融合方式

第一,高校老渤海精神红色资源的高度整合。老渤海精神作为地区独有的红色资源文化,其本身就直接影响相关地区的人民,思修课开展过程中要将红色资源连线成片、由片成区,进而精准影响每一位高校学子的思想状态,实现老渤海精神与高校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良性对接,最大限度地激活老渤海精神的教育功能。第二,创建红色社团,宣传老渤海红色主体文化。高校红色社团是大学生培养理想信念的主阵地,是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说,蓬勃发展的红色社团是老渤海精神融入思修课的有效载体。此外,大学要广泛地宣传红色文化,营造积极的学习导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5],在高校内广泛开展老渤海红色文化宣传“窗口”,有利于大学生了解老渤海精神,明了老渤海精神,进而有效地解读老渤海精神。第三,高等学校要设立独立的老渤海红色文化宣传网站。当下信息传播日益迅速,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老渤海精神在融入思修课过程中要广泛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作为媒介,将思修课、老渤海精神进行有效地结合,加强当代大学生思修课的时效性与互动性,使之成为老渤海精神融入思修课的有效路径之一。

猜你喜欢
渤海思想道德红色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红色是什么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红色在哪里?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追忆红色浪漫
辽代“斡鲁朵”内的渤海人移民
渤海国后裔第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