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仲汉
(高州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广东 茂名 525200)
支气管哮喘,为较多细胞、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有关。遗传、变应原、促发因素等均为引发支气管哮喘疾病的基本原因,临床上常见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症状[1]。以往临床方面多通过吸入和口服糖皮质激素方式治疗该病,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支气管成形术BT为当前国际方面常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法。支气管成形术原理:经支气管镜将2 mm小射频消融探头放置在支气管腔内,体外射频发生器所致热能传导至支气管管壁,对支气管平滑肌细胞进行加热、消融增生,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细胞变性坏死,减少气道痉挛,治疗效果显著[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1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评价应用支气管成形术治疗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0~63岁,平均(46.5±2.7)岁。纳入标准:应用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通过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接受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支气管哮喘[3];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机体埋入起搏器/其他置入装置;并发其他呼吸系统疾病;2周内哮喘急性发作。
1.2 方法 15例患者均接受3阶段支气管成形术治疗,各阶段治疗间隔时间≥21 d,第一阶段为右下叶支气管治疗,第二阶段为左下叶治疗,第三阶段为双上叶支气管成形系统治疗,选择支气管镜后确保支气管镜达到最远端支气管。然后于支气管镜引导下,保证消融探头经3 mm左右小气道—叶支气管开口,以远—近的顺序对不同的气道进行处理。术前3 d、手术第1天、术后第1天,分别给予30 mg泼尼松(河南利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2035)口服治疗,每天1次。术前1 d、术后3 d分别采取莫西沙星(四川国为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262)口服治疗,每次400 mg,每天1次,有效预防感染情况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比较手术前后ACT评分、ACQ-6评分、miniAQLQ评分、肺功能指标、急性发作次数、吸入、口服糖皮质激素剂量,并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哮喘症状经ACT、ACQ-6和mini AQLQ评分判定。①采取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对患者哮喘情况进行评分,ACT评分<20分,哮喘情况控制效果不理想;ACT评分为20~24分,哮喘控制效果良好;ACT评分为25分,表示哮喘完全控制,日常生活未受到影响。②使用哮喘控制问卷ACQ-6对患者哮喘症状评分,评分0~6分,评分和哮喘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即分值越高表明哮喘症状越严重。③通过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mini AQLQ评分评判患者哮喘症状改善情况,总分为7分,分值越低表明哮喘改善效果越差。
手术前后测定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呼吸峰流速(PEF)、PEF变异率]。PEF、PEF变异率评判标准:每天清晨及20:00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并且使用峰流速仪,取患者站立位,嘱患者用力呼气,检查3次取平均值。变异率=(最大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100%。
手术后第1天和手术后12个月分别接受胸部X线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手术前后哮喘症状评分比较 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患者ACT评分、ACQ-6评分和mini AQL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手术前后哮喘症状评分比较(n=15,±s,分)
表1 患者手术前后哮喘症状评分比较(n=15,±s,分)
注:ACT,哮喘控制测试;ACQ-6,哮喘控制问卷;mini AQLQ,微型版哮喘生活质量评分问卷。与手术前比较,a P<0.05
?
2.2 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水平比较 手术前后,患者PEF、PEF变异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患者FVC、FEV1、FEV1/FV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水平比较(n=15,±s)
表2 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水平比较(n=15,±s)
注:FVC,用力肺活量;FEV 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PEF,呼吸峰流速。与术前比较,a P<0.05
?
2.3 患者手术前后急性发作次数和糖皮质激素用量比较 手术前后,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吸入糖皮质激素剂量及口服糖皮质激素剂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手术前后急性发作次数和糖皮质激素用量比较(n=15,±s)
表3 患者手术前后急性发作次数和糖皮质激素用量比较(n=15,±s)
注:与手术前比较,a P<0.05
?
2.4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3个月,咳嗽咳痰2例(13.33%),喘息1例(6.67%),下呼吸道感染1例(6.67%),肺不张1例(6.67%)。完成手术后12个月,15例患者均接受CT随访未见支气管狭窄/扩张,或其他结构改变。
支气管哮喘为临床上常见疾病,一般应用吸入和口服治疗,以有效控制哮喘症状。相关研究表明,哮喘病患者容易产生平滑肌增生情况,此时刺激反应性增高、收缩力加强,与哮喘严重程度有关[4]。支气管成形术通过介入方式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治疗电极将高频交流电磁波导入组织,局部温度达到60℃左右时可溶解正常细胞双层脂质膜,此时组织会发生凝固坏死情况[5]。值得一提的是,支气管成形术为新型治疗方法,操作有效、安全,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的咳嗽、喘息等呼吸困难症状。但术后易发生并发症,究其原因与治疗后局部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狭窄等有关[6]。建议先进行系统常规吸入ICS方法治疗,对难治性支气管哮喘的患者或危重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治疗,及时排除手术禁忌证后选择使用支气管热成形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使用支气管成形术时间较短,因此,需深入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中应用该手术,热消融、纤维化对患者气道损伤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从而确保患者的远期疗效[7-10]。本研究结果表明,手术前后,患者ACT评分、ACQ-6评分和mini AQL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术前、术后12个月,患者肺功能指标中PEF、PEF变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吸入及口服糖皮质激素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为咳嗽咳痰占比13.33%、喘息占比6.67%、下呼吸道感染占比6.67%、肺不张占比6.67%,临床需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支气管成形术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治疗中效果显著,但术后亦有发生并发症情况,临床需加大样本量深入研究,以期为日后支气管成形术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中应用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