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瑛,亢建民,钟小宇,杨雷,霍本用
(1.鞍钢集团鞍千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 鞍山市 114000;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能源与矿业学院, 北京 100083)
采场边坡稳定性问题一直是露天矿山开采关注的重点,也是影响矿山安全生产的重大难题。若能在矿山开采之前,查明矿区采场边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岩体结构特征,并对采场边坡进行初步的工程地质分区,进而评判采场边坡的稳定性风险,对露天矿山边坡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马秉务等[2]通过调研北京地区的区域地质条件,对延庆某区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并进行了各分区场地整体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金艳平[3]通过归纳总结某规划区的区域地质背景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场地工程地质分区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规划区工程地质分区原则与建议,为区域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了基础依据。韩廷文等[4]根据不同位置的边坡高度、工程地质岩组分布特征、各岩组岩体基本质量等级、边坡面倾向与各岩体优势结构面的关系、边坡岩体完整程度等多项指标将边坡进行了分区。于慧丽等[5]在山西省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分区图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典型丘陵沟壑区的公路黄土边坡,并根据边坡类型、地层组合形式以及边坡破坏模式等要素将其进一步分区。曹红[6]通过现场踏勘、岩心编录、节理裂隙统计、室内试验和岩体质量分级等手段,分析了金堆城南露天矿新揭露地质断面的工程地质特征,得出了边坡的致灾因素及破坏模式,并对南露天矿边坡进行工程地质分区稳定性评价。
鞍钢集团鞍千矿业哑巴岭露天采场边坡岩体主要为泥质千枚岩、炭质千枚岩等软岩,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易形成破碎岩体,是导致露天采场边坡变形甚至滑坡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哑巴岭露天采场边坡为工程背景,通过工程地质勘察等手段,在查明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的情况下,对矿区边坡岩体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初步实现工程地质分区并对各分区进行稳定性评判,以期指导采场边坡设计和矿山安全开采。
鞍千矿业哑巴岭露天采场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部15~20 km 处,为东南高、西北低的丘陵山地,海拔标高为100~200 m。矿区位于太古代鞍山群变质岩系组成的鞍山复向斜的东北翼,该翼走向由樱桃园至西大背呈北西—南东向,形成一个长104 km的铁矿带。鞍千矿业位于铁矿带的西北部,矿区面积为6 km2,处于鞍山市东部千山乡胡家庙子村,北距齐大山铁矿8 km,南距眼前山铁矿5.5 km,东侧与辽阳县接壤,行政隶属于鞍山市立山区。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现场踏勘调查,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纪鞍山群及辽河群变质岩系、混合岩和第四纪层。
(1)前震旦纪鞍山群变质岩系。地表除铁矿层出露较好以外,其他各层多被辽河群与第四纪岩层所覆盖。全群地层走向为145°~165°,倾向南西,地表与浅部多倒转为东北向,倾角大于80°,总厚度大于500 m。本群岩层为矿区最老岩层,主要由含铁石英岩、片岩和千枚岩组成。
(2)前震旦纪辽河群变质岩系。辽河群不整合覆盖在鞍山群地层的地形凹陷部位。广泛分布于浅部,大多数分布在铁矿层的南西侧,少数杂乱地分布在铁矿层顶部或北东侧。全群地层走向为140°,倾向SW,个别NE,倾角一般不大于45°,总厚度大于200 m。铁矿层上的覆盖层厚度平均为52 m,最大为155 m。全群地层由南西向北东呈现厚度渐薄、分布深度渐浅的趋势。全群岩层以千枚岩为主,石英岩和砾岩较少。
(3)第四纪层。本层主要由冲积、坡积、残积、植物生长层及人工堆积物等组成。
(4)混合岩与岩脉。混合岩呈浅粉白色,条纹状或片麻状或花岗状构造,中至粗粒花岗变晶结构。主要由斜长石、石英和白云母等组成,偶见绿泥石、褐铁矿、硅状锆石、石榴石、绿帘石、角闪石、磁铁矿、褐铁矿,斜长石表面已绢云母化和白云母化。混合岩与鞍山群地层呈混合交代接触,广泛出露于矿区东北侧。在哑叭山横向断层F3断裂带中也见有混合岩。
矿区地质构造为一单斜层构造,相对比较简单。矿区断裂构造种类较多,按其与矿体产状的关系可划分为走向断层、斜交断层与横向断层。三组断层在空间分布上呈明显规律性。主应力为南西—北东方向的挤压应力,同时产生与挤压应力相伴的一组张应力和两组剪切应力。主压应力形成走向断层,张应力产生北东横断层,剪切应力产生北西向斜断层,均为基底断裂。矿区主要断层特征见表1。
表1 主要断层特征
鞍千矿业哑巴岭露天矿生产能力为500 万t/a,一期境界内形成的固定边坡最高标高为+168 m,最低作业水平为−24 m,垂高为192 m。目前四周边坡均为一期境界固定边坡,边坡累计总长为15 067 m,边坡揭露面积约18×104 m2,台阶坡面角设计下盘为55°、上盘为65°,但实际开采过程中,台阶坡面倾角略大。露天采场境界上口尺寸为1400 m×(290~480)m;下口尺寸为670 m×40 m。根据采场的矿体结构特征,将采场划分为A、B、C、D等共四个工程地质分区(见图1)。
图1 哑巴岭露天采场分区
(1)A 区。A 区位于采场东北帮,矿体上盘,边坡岩体主要由混合岩、绿泥石英片岩和含铁石英岩组成。边坡长约850 m,地表标高为60~170 m,采场底标高为−12 m。边坡岩体为典型的逆坡向层状结构,绿泥石英片岩片理非常发育,片理走向与边坡走向基本一致,片理面平直光滑,产状稳定,延展较长,贯通性较好,倾角主要变化在65°~85°之间。选取A1 和A2 两个代表性剖面开展分析,剖面主要岩性为混合岩(Me)和绿泥石英片岩(Chq)(见图2、图3)。
图2 A1 工程地质剖面
图3 A2 工程地质剖面
(2)B 区。B 区位于采场西北帮,边坡长约680 m,地表标高为59~81 m,采场底标高为0 m。上盘岩性为混合花岗岩、绿泥石英片岩以及含铁石英岩,上部覆盖第四系。下盘岩性为鞍山群千枚岩、斜长角闪岩以及含铁石英岩,上部覆盖辽河群千枚岩及第四系。B 区边坡岩体为典型的顺坡向层状结构,片理走向与边坡走向基本一致,倾向相同,片理面平直光滑,产状稳定,延展较长,贯通性较好,倾角主要变化在70°~85°之间。选取一个代表性剖面B1 开展分析,剖面主要岩性为千枚岩(Lph)(见图4)。
图4 B1 工程地质剖面
(3)C 区。C 区位于采场西南帮,边坡长约620 m,地表标高为80~122 m,采场底标高为−24 m。矿体下盘,边坡岩性主要为千枚岩、底砾岩、绿泥片岩、斜长角闪岩和含铁石英岩,上部覆盖第四系。C 区围岩地表风化较严重,围岩相对比较破碎。边坡岩体为典型的顺坡向层状结构,片理走向与边坡走向基本一致,倾向相同,片理面平直光滑,产状稳定,延展较长,贯通性较好,倾角主要变化在70°~85°之间。西南帮96 m 水平部位曾于2018年8 月14 日发生滑坡,该滑坡部位位于哑巴岭排岩主干公路96~108 m 水平部位,滑体上层为堆积土,下方为泥质千枚岩及炭质千枚岩。选取C1 和C2 两个代表性剖面开展分析,该区域主要岩性为千枚岩(Lph)和斜长角闪岩(Am)(见图5、图6)。
图5 C1 工程地质剖面
图6 C2 工程地质剖面
(4)D 区。D 区位于采场东南帮,边坡长约720 m,地表标高为110~160 m,采场底标高为−24 m。矿体上盘岩性主要为混合岩和绿泥石英片岩,矿体下盘岩性主要为千枚岩、斜长角闪岩和含铁石英岩。边坡岩体为典型的逆坡向层状结构,片理走向与边坡走向基本一致,倾向相同,片理面平直光滑,产状稳定,延展较长,贯通性较好,倾角主要变化在85°~90°之间。选取一个代表性剖面D1 开展分析,主要岩性为千枚岩(Lph)、少量的斜长角闪岩(Am)和铁矿石(Fepp)(见图7)。
图7 D1 工程地质剖面
根据调查统计的节理信息,利用Hoek-Brown节理岩体破坏准则,估算出哑巴岭采场不同分区岩体的强度参数(见表2)。本次计算所用参数参考哑巴岭采场的地质资料,同时根据《工程地质手册》和相关规范中的经验值进行确定,材料参数见表3,表3 中γ、c,φ分别表示重度、黏聚力、内摩擦角。
表2 哑巴岭采场各分区岩体强度参数
表3 材料参数
选取4 种极限平衡方法(Ordinary 法、Bishop法、Janbu 法和M-P 法)分析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共计算4 种不同的工况,分别是自然状态、采动状态、降雨状态和爆破振动状态。由表4 可知,自然状态和降雨状态的失稳模式基本一致,最危险滑动面均位于台阶坡面上,依附千枚岩层;降雨状态下最危险滑面位置较自然状态下移,这是因为降雨状态下材料的容重增加,加大了下滑力,边坡安全系数有所下降,表明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大;人工采动和爆破振动均引发边坡稳定性下降。其中,采场C 区最小安全系数偏低,应加强边坡监测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表4 各种工况条件下分区边坡最小安全系数
(1)根据矿区工程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岩性、构造、地形地貌等条件,初步将哑巴岭露天采场边坡分为A、B、C、D 四个工程地质分区。
(2)采用极限平衡方法,计算4 种不同的工况(自然状态、采动状态、降雨状态和爆破振动状态)下哑巴岭采场的边坡安全系数和失稳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状态和降雨状态下边坡失稳模式基本一致,最危险滑动面均位于台阶坡面上且依附千枚岩层;降雨状态下最危险滑面位置较自然状态下移,边坡安全系数下降;采场C 区最小安全系数偏低,应加强边坡监测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