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千童,王 晶,彭 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智利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良好的市场环境,成为世界最开放经济体中的一员。自2005年中智两国正式签署中智自贸协定后,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总量持续增扩,合作产品种类不断拓展,贸易结合度总体攀升,但仍存在贸易总量相对偏小,合作潜力尚未充分挖掘等问题[1,2]。尤其在奶业领域,智利是南美洲重要的奶业国家,奶牛动物福利较高,疫病防控严格,乳制品品质纯净。两国奶业贸易合作具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本文对智利奶业生产、消费、贸易等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探寻其与中国奶业的深化合作。
智利畜牧业主要集中于中央山谷和南部平原地区,牧场面积约12.93万km2,以饲养牛、羊、猪和鸡等牲畜为主。牛饲养地区主要集中在智利中南部,第十大区(Los Lagos)、首都大区(Metropolitan)和第九大区(Araucanía),约占全国饲养数量的60%,第十四大区(Los Ríos)和第八大区(Bíobío)约占20%。羊饲养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第十二大区(Magallanes),占全国饲养数量50%以上,第十大区(Los Lagos)和十一大区(Aisen)约占20%。猪饲养地区主要为首都大区(Metropolitan)和第十大区(Los Lagos)。
FAO数据显示,2019年智利饲养牛、羊、猪和鸡分别为311万头、258万头、257万头和1.14亿只。年产牛肉21万t,羊肉1万t,猪肉54万t,鲜奶117万t。智利是南美洲重要的奶业国家,奶牛存栏约占牛总存栏的40%,奶制品由于污染少、卫生监管十分严格,品质优良,是美洲地区公认的高质量乳制品产地。基于拥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草场资源,奶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潜力较大。此外,智利奶牛养殖系统不仅注重乳品质,也十分注重肉品质的提升,为牛肉育肥提供了大量的公犊牛[3]。
1.2.1 奶牛存栏
受气候和地理位置影响,智利奶牛生产体系存在三种模式,分别是美国式的集约型、新西兰的粗放型和欧洲的中等集约型。由于智利中部地区奶牛养殖主要采用舍饲模式,南部地区降雨量相对较多,草场资源丰富,养殖模式则多以家庭放牧为主[4]。近20年来,智利奶牛场数量大幅减少,但养殖规模有所提升。根据智利农业普查数据,1997年智利共有近5万家奶牛场,2009年不到2万家,减少60%。其中,存栏1~19头的奶牛场数量减少近7成,由1997年4万家减少至2009年的1万多家(图1),存栏占比由1997年的31%下降至2009年的16%。存栏500头以上的奶牛场数量由1997年的3.7万家增加至2009年的8.5万家,存栏占比由1997年的6%上升到2009年的20%,上升14个百分点(图2)。
图1 智利不同规模奶牛场数量占奶牛场总数比例
图2 智利不同规模奶牛场存栏占总存栏比例
近20年来,智利奶牛存栏量呈现先减少后增长并渐趋平稳的趋势。1997-2009年,奶牛存栏由190万头减少到76万头,这一时期存栏的下降主要受中小型养殖者加速退出的影响,一方面饲养少于50头的奶牛场由于生鲜乳销售利润较低而退养,另一方面,乳制品加工企业收奶要求不断提高,加速了低养殖水平奶牛场退养,如严格冷藏条件、奶牛健康状态、体细胞数水平由70万降至30万、加入智利动物官方认证计划(Programa de Planteles Animales bajo Certificación Oficial,PABCO)等。2010-2013年存栏量呈增长趋势,一部分小规模养殖场转型升级不断扩大规模,推动存栏量的增长。2014-2019年受干旱气候影响存栏一度出现下降,近两年渐趋平稳,2020年奶牛存栏量为105万头(图3)。
图3 1990-2020年智利奶牛存栏量
1.2.2 生鲜乳产量
虽然1997年以来,奶牛存栏和奶牛场数量有所减少,但受益于奶牛场的转型升级和规模化发展,智利奶牛单产有所提高。据智利家畜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奶牛单产从1997年的3 904 L(4 021 kg)提高到2011年的6 895 L(7 102 kg),增长77%。智利生鲜乳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据农业研究和政策办公室(ODEPA)数据,从2003年的21.3亿L到2014年的26.91亿L,增长了31%,在2009年,由于国际奶价下降、奶牛场退养加速以及恶劣天气加剧等因素,产量大幅下降。2015年略有下降,2018年逐渐恢复,达到25.5亿L(263万t),较2017年增长约0.8%。智利生鲜乳生产季节性较强,1月最热,以首都Santiago为例,平均气温13~30℃,6月最冷,平均气温5~16℃,由于春季到夏季温度适宜且降雨量相对充沛,草原上可供放牧的食物较多,奶牛在此期间产奶量较高(图4)。
图4 2003-2018年智利生鲜乳产量
图5 2011年和2017年智利各区奶牛存栏量
智利的奶牛养殖主要集中在智利中南部第十大区(Los Lagos)、第十四大区(Los Ríos)等,其中第十大区(Los Lagos)和第十四大区(Los Ríos)奶牛存栏量占到全国的80%左右(图5)。这些地区气候温和,湖泊遍布,降雨充沛,草场资源和水资源丰富,可满足奶牛场饲料供应,降低了饲养成本。
2019年智利奶牛布鲁氏菌病的净化程度保持较高水平。据智利乳业协会(Consorcio Lechero)数据,无布鲁氏菌牛奶占总收奶量的97%,净化牧场占比达到95%。其中南部地区净化牧场占该区域牧场总数的比例为96%,高于中部83%。但南部地区较2018年100%的净化水平相比有所降低,中部地区较2018年81%的水平相比有所提高。从具体地区来看,与2018年相比,2019年首都大区(Metropolitan)(77%对95%)和第六大区(O'Higgins)(55%对74%),第七大区(Maule)(85%对98%)和第九大区(Araucania)(72%对76%)的无布鲁氏菌牛奶占比均有所提高。
2019年智利无奶牛结核病牛奶占总收奶量的90%,较2018年93%的水平有所降低;净化牧场比例与2018年相同为90%。智利无奶牛白血病牛奶和净化牧场占比分别为83%和82%,略低于2018年(87%和84%),自2016年以来,奶牛白血病净化进展不大,无奶牛白血病牛奶接收量和净化牧场占比一直在83%至89%之间波动。
在生鲜乳交易过程中,乳制品加工企业与奶农之间一般存在两种关系:第一种是正常的牛奶买卖供应关系,奶农不参与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决策。Soprole和Watt's等公司采用该模式,除接收奶农的牛奶,企业还向奶农提供牛奶质量外部认证、技术援助、牛奶运输服务等其它服务;第二种模式是合作社模式,例如Surlat或Colun合作社,合作社奶农提供牛奶并按比例分享其利润。
智利自由竞争保护法庭(TDLC)于2004年通过7号法令,乳制品加工企业需在收奶前一个月发布价格指南。价格指南通常持续数月,奶农很少改变买家。该指南规定了每升生鲜乳的基本价格,并根据其特征予以奖励和惩罚,例如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动物健康状况和交付量等。具体价格指南因不同的乳制品加工企业而异。根据7号法令,乳制品加工企业需做到:①必须备存采购价格一览表,列明各项参数,并向相关监管人士提供资料;②必须至少提前一个月宣布收奶价格及相关指标的变化;③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其供奶的奶农提供拒绝购买牛奶的理由;④必须对拒奶的原因进行登记,并每六个月向国家财政部长报告交易客户的重大变化。
智利生鲜乳价格季节波动性和地区差异性明显。冬季养殖成本增加,产量下降,生鲜乳价格较高,夏季价格一般较低。同一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基础价格条件因地区而异,在中南部地区,基础价格通常较低,随着向北移动,产量减少,价格逐渐提高。
近5年来生鲜乳价格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20年平均奶价2.30元/kg,较2016年1.61元/kg,增长43%。
智利乳制品加工业高度集中。大部分乳制品加工企业位于第十大区(Los Lagos)和第十四大区(Los Ríos)。乳制品加工商包括20余家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100余家中小型乳制品加工企业以及其他加工者。大型乳制品企业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Colun合作社为代表的智利本土企业,另一种是雀巢、恒天然、拉克塔利斯等跨国企业,基本拥有鲜奶、酸奶、黄油、奶酪、奶粉和乳清等完整的产品组合,具有完备的生产线,其生产的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智利乳业协会(Consorcio Lechero)统计,2017年,Colun、雀巢、恒天然、拉克塔利斯等11家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全年加工量21.15亿L(217.85万t),占到智利生鲜乳产量的85%。
乳制品加工量受气候影响波动变化,近两年逐渐增长。在过去10年里,智利面临严重干旱,影响牧场饲料供应,从而减少了牛奶产量和加工厂收奶量。2019年智利共加工21.45亿L(214.5万t)牛奶,同比下降1.3%。2020年大量降雨天气的到来,有利于牛奶生产,促使产量发生变化。2020年1-8月的总加工量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6.3%。2020年1-8月,第十大区(Los Lagos)加工了5.95亿L(59.5万t)液态奶,同期增加了7.0%;第十四大区(Los Ríos)加工了4.13亿L(41.3万t),比2019年增长了7.7%。
智利主要的乳制品种类包括奶酪、全脂奶粉、炼乳、乳清、黄油、酸奶、液态奶和脱脂奶粉。其中,智利约有28.6%的生鲜乳用于液态奶和酸奶的加工,2020年加工量近7亿L(70万t)。干乳制品加工量从2014年的27万t增长到2020年的30.7万t。分品种来看,奶酪加工最多,2020年加工量达到10.1万t,其次是全脂奶粉、炼乳、乳清、黄油,2020年加工量分别为6.7万t、4.6万t、3.2万t、2.9万t。2020年乳清、黄油、酸奶和炼乳的加工量与2019年相比均有所增加(表1)。
表1 智利主要乳制品种类及产量
智利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图6)。2004-2007年,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为115.9 L/人·年(119.4 kg/人·年),2016-2019年为146.3 L/人·年(150.7 kg/人·年),增长26%,其人均乳制品消费量高于除乌拉圭、哥斯达黎加、阿根廷和巴西之外的大多数拉美国家。智利乳制品消费的迅速增长可归因于多种因素:参加国际农业革命、政府政策支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宏观经济稳定、消费习惯改变、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乳制品价格的下降以及全国牛奶生产商协会(federeche)在“我喝牛奶”运动战略框架内开展的宣传运动[5]。低收入人群也逐渐开始消费更多的乳制品,这为一些乳制品品种的产量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6]。
图6 2004-2019年智利人均乳制品消费量
当前智利乳制品消费主要以液态奶、酸奶和奶酪为主。2018年三者消费量分别为41.6万t、25.3万t和14.3万t(表2)。受饮食习惯因素对食物结构的影响,不同种类乳制品的消费情况差别较大。在智利,酸奶被广泛用作早餐或零食,奶酪被当作下午茶点,圣地亚哥81%的奶酪消费者每年食用的奶酪中,大部分是三明治[7]。智利是拉美人均酸奶和奶酪消费量最高的国家[8]。智利消费者购买乳制品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和价格,此外有关牛奶生产条件和动物福利的信息也被认为是乳制品中应包括的重要方面[9]。
智利国内对乳制品的需求持续强劲。据IDF数据,2018年智利乳制品消费总量增长1%,液态奶的消费量增长5.1%,酸奶的消费量增长3.6%,奶酪消费量(+10%)和黄油消费量(+15%)增长最为显著。
表2 2018年智利乳制品消费情况(千t)
乳制品贸易波动变化,2014年后呈现贸易逆差格局。2010-2014年智利乳制品贸易规模不断增长,进口额从2010年的0.88亿美元增长到2.27亿美元,出口额从1.81亿美元增长到3.21亿美元,呈贸易顺差。自2015年开始,随着全球奶业的不景气,出口额波动下降,进口额快速增长超过出口额,呈现逆差格局(图7)。2019年进口额2.98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31%。出口额1.75亿美元,较2014年下降45%。
图7 2010-2019年智利乳制品贸易额情况
乳制品贸易品类较为集中。炼乳、乳清和婴幼儿配方乳粉为前三大出口产品。2019年三者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77%。其中,炼乳出口最多,达到2.58万t,占出口量的35%,近10年来占比变化不大;其次是乳清出口1.64万t,近10年占总出口量的比重不断加大,2019年占比22%,较2010年的10%增加12个百分点;婴幼儿配方乳粉是第三大出口乳制品,2019年出口1.53万t(表3)。进口方面,2019年奶酪进口最多,达到4.37万t,占到总进口量的50%,其次是脱脂奶粉和乳清,分别占进口量的15%和13%。
表3 2019年智利乳制品贸易情况
进口来源地逐渐集中。从进出口国家数量看,智利进口国家呈现增长趋势,从2008年的30家增长到2019年的51家。美国、欧盟、新西兰、阿根廷一直是智利乳制品主要的进口来源国。进口量前五来源地占比稳定在70%左右,进口前10稳定在91%左右。2019年第一进口来源国为美国,进口额为8 000万美元,占总进口额的26%,其中奶酪占总进口量的60%,脱脂奶粉占34%。从欧盟国家进口的乳制品占总进口额的25%,其中奶酪占进口量的67%、婴儿配方奶粉和液态奶各占10%。阿根廷是第三大乳制品进口来源国,占总进口额的18%,奶酪进口量占65%,乳清占28%。2019年,自新西兰进口量占其进口额的13%,主要进口产品为黄油和奶酪,分别占55%和37%。
表4 2019年智利主要出口乳制品前10位出口目的地的国家或地区
出口目的地趋于分散。相比之下,出口国家数量波动变化,出口集中度降低。2008-2019年,出口国家数量在30~46家之间波动,出口量前五国家的比例由80%下降到57%,出口前十的比例由91%下降到78%。从2019年的出口国家来看,主要为美国、秘鲁和墨西哥,分别占总出口额的21%、14%和12%。在炼乳、乳清和婴幼儿配方乳粉三大主要出口产品中,2019年前10位目的国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比例分别达到99%、96%和76%。其中美国是炼乳最大的出口市场,出口量达到1.29万t。秘鲁和中国是智利乳清的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市场(表4)。2019年向中国出口0.39万t,接近出口量的24%。婴幼儿配方乳粉出口国主要集中在哥伦比亚等美洲国家。
中国种牛进口在2004年达到峰值后呈现断崖式下降,在2008年后开始逐年上升,在2014年后再次达到高峰,年进口奶牛21.4万头,之后逐渐下降,2017年进口奶牛7.94万头,同比下降40.3%,近两年来进口逐渐呈现增长趋势。智利与我国在2014年达成种牛输华协议后,至今已向中国输出种牛约3.3万头,2020年向中国输出种牛997头。智利种牛在疫病检疫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2017年,我国海关总署因疫病检测阳性原因淘汰不合格进口奶牛共计12 831头,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和乌拉圭四大进口来源国中,智利奶牛的疫病淘汰率最低,为5.99%[10]。
2008-2019年中国与智利之间的乳制品贸易呈逆差状态,以进口为主,出口仅占很小一部分。
自2006年中智自贸协定签署后,中国从智利进口乳制品快速增长,2014年进口8 936 t乳制品,较2013年增长1倍,进口量达到顶峰。2015年进口量下降至2 767 t,随后呈现逐年稳步增长趋势,2019年进口量达到6 649 t,同比增长12.3%。从进口乳制品结构来看,2014年之前,进口乳制品主要以全脂奶粉为主,其他乳制品间差异不明显。2014年之后,全脂奶粉进口量下降,进口逐渐以乳清为主,其次是鲜奶,再次是全脂奶粉和奶酪。从进口额来看,2010-2014年全脂奶粉最多,2014年之后随着全脂奶粉进口量的减少,进口额下降,2015-2019年在500万美元上下波动(图8)。
图8 2010-2019年中国从智利进口乳制品情况
智利周是智利政府在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官方宣传推介活动,每年邀请中智两国重要领导人以及卓有成就的私人企业代表参会。2015年第一届智利周在中国举办,至今智利周已连续举办五届。其中,2017年智利周“贸易与投资机遇”乳制品行业高峰研讨会在京举行,聚集了众多国外投资建厂的乳制品企业,向外界展示了这一行业智利在贸易和投资方面所提供的大量机会。每届智利周活动都会设置相关的农业投资研讨会,为中智奶业交流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
智利是第一个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中方签署双边协议、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拉美国家。自2006年签订自贸协定后,中智两国经贸有了跨越式的发展。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即中智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正式实施,进一步相互开放了服务市场,改善了投资环境,双边的乳制品贸易量也迅速增长;2014年,智利与中国签订《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智利共和国农牧业总局关于中国从智利输入种牛的检疫和卫生要求议定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当时进口牛源日趋紧张的局面,对扭转卖方市场环境、平抑进口种牛价格、满足国内奶业和肉牛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19年,中国与智利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正式生效,这使得两国总体零关税贸易产品比例达到了95%以上,两国合作自此迈入一个新阶段。贸易双方经济规模的增大对于中国乳制品进口有相当显著的正面影响[11]。未来中智两国贸易经济规模的增大,也有助于推动两国乳制品的贸易。
此外,2017年两国在智利设立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示范平台“智利—中国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推动了两国农业科研机构的联合研发,促进适用农业技术在中智两国乃至拉美市场的转移和应用,加强了中智科学家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依托平台,双方在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生物经济、生物技术和精准农业等多领域开展合作。
乳业在中国与智利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分别处于不同气候带,两国奶牛饲养方式不同,乳制品消费结构差异明显,乳制品供给具有互补和互利性质。与此同时,智利长期从美国和欧洲进口牛进行遗传改良,奶牛基因优良,疫病较少,引进智利种牛有利于缓解国内缺口。因此,建议中国进一步加强与智利乳业的合作。
中国可以依托“智利—中国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级技术示范平台,积极就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乳制品创新以及精准农业等多领域开展合作和交流,通过相关项目的开展,加强奶业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及产品推向市场。
目前智利出口到中国的很多乳制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电商在新品牌、新商品的销售、推广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成为拉动智利乳制品在华销量的重要渠道,未来可进一步发挥电商优势。国内乳企可以结合养殖业等方面的优势与智利的自然资源优势相结合,到智利投资办厂,大力推行“走出去”战略。
顺畅出口通道,扩大宣传推广,加强与智利在进出口标准检疫检验体系、经济安全与风险防范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应对外部市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