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构建路径探析

2022-02-13 07:35
科教导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课外架构互联网+

曾 琦

(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95)

高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包括课程资源开发、体育场馆和设备借用、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等,将互联网技术融入高校体育管理中,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化教学。高校应积极探索“互联网+”体育管理模式的构建路径,推动学校的体育信息化建设。

1 国内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1.1 高校体育管理的依据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包括体育课程设计、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器材及场馆、学生身体素质锻炼与评价等多项内容,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现阶段,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包括《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工作条例》)《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学生管理规定》)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除了这些国家标准,高校还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校内管理制度,共同发挥管理作用。

1.2 高校体育管理的基本模式

1.2.1 管理内容

《工作条例》和《基本标准》对体育工作的主要管理内容作出了规定,具体包括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场地和器材管理、体育经费、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等。因此,高等院校的体育管理主要围绕以上内容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例如,在体育课程方面,《基本标准》要求专科生一、二年级体育必修课总课时不得少于108学时,本科生一、二年级不得少于144学时,因而所有的高等院校都要按照这一指标设置体育必修课[1]。

1.2.2 管理方法

在管理方法层面需考虑高校体育管理的组织架构、制度、流程等一系列因素。高校中通常设置有体育学院、体育部以及细分的体育专业,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层级制组织架构,具有明显的行政化特点。管理制度主要解决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包括课程内容、体育考试成绩评定、考勤管理、缓考等。管理流程与组织架构密切相关,反映出高校体育管理组织内部的层级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体育管理基本流程示意图

1.2.3 管理工具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具以校内教学网站以及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为主,大部分涉及学生的体育教学管理信息记录在网站系统中。学生每学期的选课、课时安排、考试通知、考试成绩查询等都在网站内完成。

教育部在2018年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其核心目标是在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目标,其中的“一大”指的是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按照《行动计划》的要求,现阶段需重点提高“互联网+教育”的精细度,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主要任务,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高校体育管理中虽早已引入了互联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教学管理网站表现出不足,未能充分应用全社会信息技术进步所取得的先进成果。高校体育管理模式要按照《行动计划》提出的要求,全面提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2]。

2 “互联网+”视阈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构建路径

2.1 “互联网+”高校体育管理内容

2.1.1 开发和收集线上高校体育课程资源

在“互联网+”体育管理模式下,校方应广泛开发和收集高校体育线上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学习需求。第一,利用网络资源。高校可借助“中国大学MOOC”“腾讯课堂”“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平台”等收集优质的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将其他院校的优质课程引入本校的体育教育中。第二,录制视频课程。高校体育教师可录制适合本校的体育视频课程资源,包括视频讲座、微课等形式,为学生们开展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练习提供有效的指导。

2.1.2 组织开展“互联网+”课内外体育活动

根据《基本标准》提出的要求,高校在体育管理中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在日常教学中设置多样化的体育锻炼项目,通过综合性学生运动会、组织体育文化节、组建体育社团和校运动队等途径,促进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丰富课外体育形式。互联网在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一,校内网站、公众号、微信群、校内教学APP等可用于宣传各类课外体育活动,尤其是移动端平台,学生使用手机在线沟通,降低了活动宣传成本,提高了宣传效率。其二,除了在线宣传之外,各类线上平台还能用于在线报名、在线组队、在线展示活动盛况,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其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互联网+”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示意图

2.1.3 支持体育场馆、器材、设备的数字化查询

为了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应该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体育基础设施。在“互联网+”高校体育管理中,学生、体育社团、校运动队等可通过网络平台查询和预定场馆、场地,在网上实现预约。互联网平台上存储了各类体育基础设施和设备信息,根据课程安排自动预排使用计划,支持空置场地预定功能。在校内大型体育活动中发布场地占用信息,平时对学生自由开放,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显著提升了体育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2.1.4 实施基于互联网的体育教学管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网络化平台发布电子课表、课前预习内容、课后巩固练习内容以及考试时间等,学生的考试成绩由教师通过管理后台录入数据库中,学生们登录自己的平台账号,查询考试结果。在“互联网+”体育管理中,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如开展体育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开展实践教学,同时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 “互联网+”高校体育管理方法

2.2.1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高校体育管理绩效评价

高校体育管理主要包括行政和教学两个层面,管理人员具有特定的组织架构,组织内明确划分管理职责。传统的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下主要根据日常工作内容的完成度和完成质量评价各类管理人员,同时参考学生评价的结果。但这种绩效评价方式存在客观性不足、量化数据不足、评价指标单一等问题。在“互联网+”高校体育管理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线下为主转变为线上线下并重,行政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也大量转移到线上,因此,绩效评价对各类线上管理数据的依赖性大幅提升。校方可利用互联网教学管理平台收集更加全面、立体的管理数据,为绩效评价提供可量化的数据[3]。

2.2.2 利用互联网平台落实高校体育管理流程

高校体育管理的各项事务大多由多个部门、多名人员共同完成,因而管理过程要遵循一定的流程,由各参与人员逐一审核签字,逐级推进。进入“互联网+”教育时代后,大部分管理内容转移到线上,管理人员从校内网上发起一个事件,然后逐一推送给其他相关人员,各级管理人员查看事件内容、处理相关事务、批注审核意见,最后完成电子签章。显然,这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校体育管理流程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2.2.3 简化组织架构和行政审批

高校体育管理的工作效率与其组织架构和行政审批程序存在密切的联系,传统管理模式下信息化应用不足,基于纸媒的审批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高校组织架构和行政审批程序较为复杂,增加了体育管理的时间成本。在“互联网+”体育管理模式下,高等院校应借助软件平台简化管理流程、减少审批步骤。与此同时,校方应优化高校体育管理的行政组织架构,压缩管理层级,同步改善组织架构和审批程序,在互联网管理模式下提倡采用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形式[4]。

2.3 “互联网+”高校体育管理工具

“互联网+”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对体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工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行动计划》中要求各类院校建立“互联网+教育”平台,这一思路在构建“互联网+”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中同样适用,网络化教学平台将成为最主要的教学和行政管理信息化工具。根据近年来“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情况,应重点发展以下两个方面的“互联网+”高校体育管理工具。

2.3.1 完善校园网,强化体育管理模块

校园网是高等院校开展校园管理、行政管理和教务管理的综合性平台,此类网站由前端和后端组成,前端的软件界面为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分别创建了登录入口和操作页面,高校的各类院系、专业都在校园网的管理范围之内。为了顺利实现“互联网+”高校体育管理模式,高校应借助建设智慧校园和智慧校内网的契机,优化设计校内网中的体育管理模块,为学生们创造高效的网络化学习空间。

2.3.2 开发利用移动终端,提高体育管理的便捷性

校内网主要通过计算机访问,实际运用过程中不够便捷。开发包含高校体育管理功能的移动APP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不少高校都开发了适用于本校教学管理的移动APP,典型例子为清华大学开发的“雨课堂”,该软件具备网页版和移动版,经过多次技术迭代,实现了丰富的教学场景。有条件的高校可自行开发适用本校体育管理的移动APP,如果缺乏相关的技术和资金,亦可直接使用第三方移动软件。

3 结语

构建“互联网+”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关键是将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入高校体育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工具中。在管理内容方面应实施高校线上体育教学、开发优质的线上体育课程资源、开展“互联网+”课外体育活动。在管理方法层面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高校体育管理流程、开展绩效评价、简化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为了有效实现“互联网+”高校体育管理,还应开发和完善校园网、移动端APP等工具。

猜你喜欢
课外架构互联网+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小满课外班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IT架构
WebGIS架构下的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