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兵 魏江红 西藏拉萨市实验小学
2011年拉萨市实验小学被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列为全区素质教育改革的试点校,针对“学生课业负担重、发展不全面”等问题,学校抓住课程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要素,从课程整合入手,促进育人模式转变,深度探索素质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在中小学设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它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当时,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片面教育质量观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导致教师缺少教育理论的研习与教育实践的研究。教师对于用什么样的理念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如何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课程和教学是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载体和关键环节,素质教育质量要通过课程和教学来实现,西藏自治区从政策上加强了对素质教育的引导,打造一批全区素质教育改革的试点校。拉萨市实验小学作为全区素质教育改革的试点校,从发展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的站位与视角,审视新一轮课程改革。
第一是守正创新。明确学校办学优势和当前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素质教育政策,融合素质教育前沿信息理念,为课程整合实施奠定宽厚的理解基础。
第二是用“整合思维”观照学校的各项教育常规,生成新的办学思路,整合办学资源,丰富教育内涵,在贯彻素质教育政策的过程中系统架构设计学校管理制度,主题推进教科研活动,构成课程整合实施的合力。
第三是转变教师观念。推行素质教育,只有教师自己的实践和反思才能改变教学观念。从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出发,借助科研手段,以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的反思性和创生性行动推动课程整合。
第四是构建现有课程和教育活动内在联系。提炼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和各项教育活动之间的主题,将课程的实施和教育活动相结合,进行拓展延伸、总结提升,逐步形成课程思维,生成课程意识。
第五是整体规划与局部推进。深入理解国家、自治区课程改革及教育规划,立足区情、校情推进课程改革寻求社会教育资源支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师资配备是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利用有利地域资源、智力资源,积极整合各方(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资源,邀请社会团体或个人力量加盟,建立第二支教学团队。
2011年学校申报了自治区教育厅“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先学后研当堂训练”,学校开始了洋思教学法在西藏小学本土化“先学后研当堂训练”的尝试。首先,从管理上组建科研团队,学校领导蹲组包班抓落实,实行课题质量包抓制度,各学科组名优骨干均为实验班教师参与研究。其次是将课题的参与度按照不同等级计入学校量化考核,从组织管理上保障了课改的实施。规范化的组织,使教师了解了课题研究的程序,从立项、开题、调研、实施都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程序。
1.开展主题教研,形成研究主题
教研组活动围绕主题,定中心发言人,根据本年级本学科组教学中遇到的困境提出研究问题,利用教研活动进行主题整合学习研讨,形成研究主题,破解教学困境,改进教学策略,形成研究共同体。
2.开展课例研究,形成整合主题
根据研究主题进行“同课异构”,说课议课,进一步扩展研究主题,促进参与者的深度反思,撰写教学、教研反思,在实践、反思、交流中整合主题。
3.重视小课题研究,形成主题整合成果
2014年,学校建立以“充分发挥名师骨干作用”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从研究主体、研究内容和研究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扩展整合。在研究主体上,从少数名优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转向名优骨干教师引领,其他教师全员参与;在研究内容上,从注重教材、课程标准等理论的研究转向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从注重宏大课题的研究转向教学实践中以主要问题为导向的小课题研究;在研究形式上,形成各学科联动、各年级组合作、研究与培训为一体的教研共同体网络。在教学实践中提升理论素养,探寻教学规律,形成主题整合成果,小课题实施一年后归纳总结出的“词语-句子-作文册写作法”“空白填彩写作法”“数字练习本”“律动操”“复合式课堂”“敬语的积累和运用策略”等23项成果在校内外推广使用。
4.大课题与小课题相结合,整合出精品课例
2016年学校积极申报了自治区教育厅“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西藏小学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研究”,分学科用大课题研究引领小课题的研究,用小课题研究支撑大课题研究结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磨教案、磨授课、磨说课,展示本年级、本学科科研成果在学校上下蔚然成风,年级组、学科组对教师的主题课进行反复打磨,整合出一批精品课,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让课堂高效运行,就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服务,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让课程高效品质化服务学生发展,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见效。
1.学科间整合
2017年以美育为纽带,打破学科壁垒开展学科间课程整合。整合音乐与美术、科学与美术的双学科教学内容,将音乐与科学作为主题,融合美术,通过创设不同主题的综合训练内容,为学生美育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创设了多元训练平台。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学科融合,建立更加系统的主题多元学习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学科内整合
贯彻落实自治区“五个100%”教育目标,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基于西藏理科教学实际和学校教学实际,重组教学资源,优化集体备课,对所有教学资源和集体教案进行二次融合,再进行第三次个性化教学实践,搭建教材、教学资源、教师、学生与《课程标准》之间的桥梁。从课程总体思路出发,遵循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选择具有同一属性的知识内容,改编适合学生实际的习题,调整补充相近知识板块,拓展数学文化,使教学内容更接近西藏学生生活,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更加直观的教学方式在全年段进行推广,为优质课堂教学领航。
3.拓展整合
立足西藏地域资源、文化特色资源,最大限度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搭建教师发挥特长平台,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寻求突破。2016年8月,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体验等方式,开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实现了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共同构建的新课程体系——“1+X”综合实践拓展课程。“1+X”综合实践拓展课程不仅是对基础性课程的延伸、补充和发展,更成为了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017年,学校立足课程主题式整合,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西藏传统优秀特色文化为切入点,整体提升学生文化认知力和理解力,充分尊重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按照学生成长序列,合理匹配课程资源,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取向,构建藏文化课程群,对藏文化课程群进行分类,删减增补,梳理归纳,整体提升藏文化课程在增强“五个认同”方面的育人功能,申报“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藏文化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构建藏文化校本课程体系。
课程以丰富多彩的系统活动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转变,由只用教材资源到主动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融入新理念,尝试新方法,拓展新思路。为教师一专多能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教师的观念改变、角色转化、身份蜕变,由专业型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课程整合的实施,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研究反思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课堂不仅是教师工作的场所,更是教师开展研究的场所,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大幅度提升。阳光课程衍生了阳光文化、阳光课堂、阳光学生、阳光教师,成为学校新的办学理念“阳光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列为素质教育改革试点校,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健康素养、科学素养、审美素养、生活技能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科研支持,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历史机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为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学校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首府城区教育的前沿位置,办学条件的逐步完善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课程整合从无到有,从建构到优化,从点到面,从低位起步到高位运行,从思考状态进入执行状态,从总体规划到良性运行。人性化的管理机制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集约化的管理制度为课题的实施、课程的规划、教师的培训、教科研活动的组织提供了有力保障,实现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尽快转变和教师教科研水平的大力提升。
“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内涵,使全体教师能够共享科研成就带来的获得感,课题的大力实施激发教师投身教学研究和改革的热情,激发了干事创业的动力,教师从专业技术性向专家型、研究型方向发展。
课程整合涉及五个层面的内涵。第一个层面是同一学科同类知识的归类整合。比如数学面积、图形、应用题等知识系列的整合等。第二个层面是性质相近学科的整合。比如音乐、科学、美术整合形成的“艺体科”等。第三个层面是科研、常规和资源的整合。这是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教育问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整合层面。第四个层面是独特历史文化的整合。课程整合的目的是构建更加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打破单一封闭的课程体系,兼容开放的学校文化为课程的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实现新的教育内涵与文化内涵的整合。第五个层面是内在理念的整合与学生发展的整合,让一切的教育内容和活动为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服务。
课程的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的实施水平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水平。拉萨市实验小学课程整合,立足西藏特殊的地域文化,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整体而准确地落实在课程整合中,课程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搭建桥梁,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未来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将素质教育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是西藏民族地区素质教育发展水平提升的缩影,致力于推动素质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