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扩张:经典电视剧粉丝线上参与式内容生产现象研究

2022-02-13 17:38陈丽媛
传播力研究 2022年32期
关键词:社群受众生产

◎陈丽媛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经典电视剧在播出数十年后在社交平台上频频“出圈”,例如《甄嬛传》《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经典电视剧到现在仍有着较高的讨论度。作为文化产品的电视剧进入互联网时代,经典电视剧“迁移”到现在的互联网各类平台且保持不断自我更新能力,不断扩大电视剧本身的内涵,电视剧粉丝也经历了从电视前“观看”到在网络上参与生产的媒介体验的改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现象与经典电视剧粉丝参与式文化生产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其背后又有着何种社会动因和心理动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参与式文化视角,对经典电视剧粉丝参与式文化生产现象进行研究,厘清电视剧粉丝文化迁移和更新逻辑,探析其背后的各方动因,进行批判反思,以期更好地实现价值引导。

一、粉丝迷群与经典电视剧的关系演变:从观看到参与

(一)跨时间观看:粉丝迷群与经典电视剧的情感连接更紧密

粉丝迷群与经典电视剧的关系变化从时间上来看,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被电视媒介赋予得更多的是“观看”的权利,电视剧有着固定的发行和播放时间表,受众需要在固定时间进行观看,获得的是一种被动观看的体验。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到来,信号网络全面覆盖带动了互联网平台视频网站的兴起,电视剧不再局限于电视荧屏,同时转移到了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上的各类视频网站中。这种转移打破了过去电视媒介与受众的“约定”特性,拓展了时间的维度,受众从在固定时间观看转变为随时观看;而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现也拓展了空间的维度,受众观看电视剧的场景得到了扩展,从以电视媒介实体为中心的固定场景转变为以具身化媒体设备为中心的多种场景。在此情况下,受众可以摆脱固定地点和播放时间表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观看电视剧。受众的被动观看体验逐渐转变为一种主动的选择,这种灵活观看的方式增强了粉丝群体与经典电视剧之间的情感连接,粉丝群体自主选择反复重新观看的电视剧就是经过反复检验、复刻后被普遍接受的经典化的产物,粉丝群体在重复性的观看过程中与经典电视剧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强化后的情感即成为粉丝群体参与式内容生产的主观助推力。

(二)跨媒体平台叙事:粉丝迷群自主参与内容生产,丰富经典电视剧的文化内涵

粉丝迷群与经典电视剧的关系变化从传播内容来看,过去的电视剧内容由制作方及发行方自上而下地生产与发布,由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士负责,传播内容即电视剧本身,具有相对单一和固定的特质,在这种传播模式下,粉丝迷群是“单向度”的不发声的群体,学者劳伦斯·莱西格称其为“只读”文化,因为来自受众的反馈(如果有的话)是有限的,受众只能“读(接受)”,而不能“写(参与创作)”;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平台从原子化平台到跨媒体平台进行延展,受众突破了以往行为模式的局限,开始以多种方式与媒介互动[1]。新平台实现了传播方式从“点对点”到“多对多”的转变,因而传统媒介的中心地位极大下降。另外,新媒介本身具备的开放式、去中心化的优势,极大降低了受众介入的难度,突破了信息传递的限制,使所有人都能够投入到信息的使用与传递活动中,推动了受众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受众也进行了围观—表态(点赞或踩)—发言(发表评论,网络社群探讨)—创造性生产(解读、同人文学、视频混剪、表情包、造梗等),传播内容不再拘泥于受众的文化信息自身,粉丝群体有时间自由投入内容生产,也可以通过身份认知在互联网社群内进行文化的再生产,通过对文字、声音、影像等进行的理解,进而实现了对文化产品的再创造。粉丝群体的创作行为丰富了经典电视剧的传播内容,甚至丰富了经典电视剧本身的文化内涵。

二、经典电视剧粉丝持续参与式生产现象的原因

(一)经典电视剧的剧本内核价值为粉丝持续参与式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空间

经典电视剧作品其本身具有普世的信念价值,能够使粉丝迷群产生情感共鸣,向受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受众而言更容易拥有常看常新的体验,在个体思想与经典电视剧所传输的价值碰撞过程中,会产生更丰富的解读空间。经典电视剧的人设丰满,台词经典,尊重观众,逻辑经得起检验,能够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和个人丰富化的解读,同时也是一代人集体记忆的见证。经典电视剧经得起时间检验,在《甄嬛传》《琅琊榜》大火后,很多观众经过“二刷”“三刷”后在豆瓣小组、贴吧社区等平台依然进行热烈讨论,部分与当下现实事件有所影射和呼应的片段梗和表情包也不断地被网友们制作与传播[2]。

(二)技术发展与平台的出现为粉丝持续参与式生产赋权

参与式文化的发展,本质上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兴媒介现象,也因而体现出对科技的强烈依赖性。如今媒介技术的发展进步为粉丝参与式文化生产拓宽了渠道,构建了更广阔的空间,营造了更活跃的氛围。网络的全面覆盖和技术平台的推陈出新,为粉丝们提供了方便的交流沟通线上娱乐空间。尤其是当移动网络科技开始渗入普通人的生活中,人们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使用和参与网络发声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技能。粉丝群体能够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知乎等公众平台联结在一起,对自己喜爱的明星或电视剧进行探讨交流,其中的精品帖子或热门讨论又被更多的用户点赞、转发。同时,专业文化生产逐步走向了参与式文化生产,伴随着软件技术便捷性的不断提升,视频剪辑、音乐制作、照片剪辑等曾经作为专业化的工具将变得更加简便容易掌握,只需要一台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内容生产、发布、共享的一体化过程。在数字化时代,数字信息生产在大数据和算法等技术的加持下,走向了分众化和垂直化。粉丝专属化平台也应运而生,很多视影音游平台都为粉丝们量身打造出其专属的活动平台。例如,爱奇艺泡泡圈、微博超话、腾讯doki、豆瓣鹅组等。粉丝专业化平台的搭建便利了粉丝社群更为高效地联结成员,便利了粉丝参与式内容生产过程的运行。另外,平台提供的符合粉丝人群特点的功能设置。例如,微博超级话题主持人、粉丝签到等,有利于粉丝社群的专业化管理。

(三)自我投射与自我身份建构为粉丝持续参与式生产提供心理动机

电视剧是现实生活的隐喻,是人们透视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人们能够揭开历史与现实的一角,窥见时代投射于其中的倒影。经典电视剧反映社会现实的过程中,让身处现实中的观众能够很自然地与剧中的人物和情境产生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现实中的大龄剩女、恐婚一族、职场新人、痴男怨女在杜拉拉(《杜拉拉升职记》)、花千骨(《花千骨》)等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面对现实压力时,观众不由自主地把《潜伏》《红色》《黎明之前》等谍战剧解读成“办公室政治”,把《甄嬛传》《如懿传》《金枝欲孽》等宫廷剧解读成“职场教科书”;甚至部分观众还将自己设想成剧中的某一个角色,据此推测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命运[3]。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及其境遇映射着观众自身的真实身份与情感,并借由作品完成了对自己境遇的重新检视和建构,以实现情感的释放与宣泄,缓解了现实中自身所具有的压力和焦虑。在这种自我投射和身份建构的过程中,粉丝们在把自身的形象投射到扮演人物身上所带来的集体共情与快感之中,将心中的幻想故事转变为具体的、富有公共潜能的原创文本。粉丝们也通过借用剧中人物诉说自身的故事,将自身的情感映射到剧中角色身上。

粉丝圈实质上是一种“协商的空间”。所谓“协商的空间”是粉丝们以媒体商品中他们觉得有意义的材料为起点构造自己的文化身份,无论原创文本、挪用、混剪还是其他参与方式,粉丝们常会尽力把故事按照自己的经验扭转[4]。例如,在经典电视剧中,一些性格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会为粉丝提供更加丰富的创作空间,因为不同的粉丝会有不同的自我投射,如《甄嬛传》中安陵容这一人物,在剧中前期无底线卑微的性格,使在工作中作为乙方的粉丝受众与其共情;安陵容也被认为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即使委屈自己也要照顾甚至迎合别人的感受,初入职场的粉丝受众也会自我投射,与角色产生精神共鸣。粉丝会在自我投射的过程中解读出不一样的角色内涵,继而进行参与式生产,在意义的解读过程中产生新的意涵,进而产生对官方文本的批评与意义重组。[5]

(四)集体认同巩固社群文化,增强粉丝持续参与式生产的动力

一个成熟稳定的经典电视剧粉丝圈,例如《甄嬛传》的“甄学家”和《武林外传》的“腐竹”,其核心粉丝生产者通常负责产出电视剧相关的片段混剪或同人小说、同人绘画、短视频等内容,普通粉丝则是参与互动,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在这样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太太”和“小粉丝”们各司其职。此类的粉丝社群通常有着较为严格的准入门槛,通过答题测试来检测新进粉丝是否为真正的剧粉,而附加的一些前缀则能够有助于与社区成员相区别,是对网络上粉丝群体身份认可的主要机制之一。粉丝专业化平台便利了粉丝群体的自我表达和社群形成,使其具备了集体能动性。巩固社群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头部粉丝”产出富有原创性的再生文本、音频或视频等作品,而这些作品一经官方主创团队关注(点赞、评论、转发),粉丝们便能够在作品中体验到“为爱发电”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在每一次粉丝二次创作“出圈”之后,原剧粉丝则会得到一次扩张,新的粉丝则也会开始了解并加入粉丝圈,强化了集体认同,同时社群文化也得到了巩固。

三、经典电视剧粉丝参与式生产现象的影响与反思

(一)催生新型互动剧的出现

在互联网语境下,粉丝成为了电视剧产业链条上活跃的意义生产者,粉丝文化的代表人物亨利·詹金斯将粉丝文化界定为参与性文化,“这种文化将媒介消费的经验转化为新文本,乃至新文化和新社群的生产。”[6]通过社交媒体,粉丝在虚拟空间进行快速结社,加之强劲的舆论传播力,其对于特定影视明星和特定剧情文本的狂热追逐,对影视剧制作方及其背后的资本而言,是亟待挖掘的潜在流量和收视率。粉丝作为新型创作主体,在影视剧创作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包括演员角色选择、创作题材的选取等都需要考虑到粉丝的意愿。影视剧创作者越来越重视与受众的互动,在剧本中开始增加多模块的互动环节和流程。在此背景下,出现了电视剧新模式即互动剧。互动剧是具有互动性和沉浸式的非线性视频演示形式,讲述故事的方式是分支叙事,观众可以选择使用移动端口或遥控器等设备,参与故事流程和剧情的走向的决策中。互动剧与传统电视剧在内容理念、演示方式、故事布局、制作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是电视剧的全新形态。不同于传统影视剧编导决定剧情走向,一键式交付观众收看,互动剧的出现打破了观众在传统观看中的单向接受身份,赋予其编剧的部分职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接受和创作的融合。

(二)警惕娱乐至死的文化消费

虽然粉丝们醉心于经典电视剧的参与式文化生产,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他们的信息浏览、发布、传播活动仍是一种数字劳动。这种数字劳动以自愿和零工筹为特征,藏匿于趣缘群体的娱乐活动背后。以兴趣和热爱为动机的粉丝往往会忽略自己的自发性劳动,甘做“免费打工人”,而其生产的数字劳动价值通常是以广告费和平台的会员付费等转移支付的形式为网络平台方和影视剧制作方带来经济利益。

目前,以受众为本位的影视剧制作传播模式,对影视剧的构思创作、资金筹集、场景设计、演员选角、后期宣发等一系列流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受众为本位并不等同于在表面上迎合受众,更不应该通过大数据和算法等技术手段对目标受众进行单一的数据抓取,进而描摹用户画像以精准信息喂养。电视剧不仅是具有娱乐和商品属性的文化产品,而且也是对社会有着教化意义的文艺作品,其中倾注了创作者的心血和精力,承载着高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要警惕其审美体验和丰富内涵在以流量为目标的传播中被割裂和消解。《人民的名义》《觉醒年代》《人世间》等精品电视剧的热播和良好口碑已经证明,唯有坚持正确文化艺术方向与价值定位,才能真正做到受众本位;只有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时期影视剧的制作模式和传播规律,克服浮躁心态和短视心态,才能真正制作播出更多优秀影视剧产品,以促进中国影视剧行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社群受众生产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社群短命七宗罪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