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广电媒体舆论监督的困扰与突破探索

2022-02-13 17:38梁小群
传播力研究 2022年32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广电监督

◎梁小群

(河源广播电视台,广东 河源 517000)

一、舆论监督的概念

所谓舆论,即民众对某一话题所表达的大多数的意见和看法,是多数人的议论和评价。《辞海》中对“监督”的释义是“监察督促”。综合分析,“舆论监督”就是民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表达意见,大多数人相近或者一致的意见、呼声的总和形成舆论,从而对社会上出现的现象予以批评或褒扬,揭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活动。

2022年6月10日凌晨,唐山市路北区某烧烤店发生一起寻衅滋事、暴力殴打他人案件。打人的监控视频曝光后,引起舆论公愤。公众纷纷向作恶者表达愤怒、对事发地的法治环境表示忧虑。强大的舆论力量,对打人事件后续走向产生不可逆的倒逼作用。在舆论的倒逼下,公安部、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最终“全民声讨”的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迎来了新进展,陈某志等28名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15人涉嫌腐败和当“保护伞”被纪委监委立案。既“斩草”又“除根”,对该起事件的报道彰显了舆论监督的力量。

2018年,河源夏季用水高峰提前到来,市区部分区域出现供水短缺问题,给市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市区供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河源广播电视台《民生一线》栏目持续关注这一情况,反映群众呼声。先后播出了《市区突发停水到怕 洗澡做饭成难题》《市区多处“常态化”停水 空巢老人爬楼梯提水》《今年供水形式严峻 新市区每日短缺2万吨用水》等舆论监督报道。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当地党委、政府加快建设两家应急水厂,缓解了市区供水紧张的问题。

二、目前地方广电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报道遇到的现实阻力及其原因

《民生一线》栏目是河源广播电视台开办的一档舆论监督类民生新闻节目,在本土观众中具有较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舆论监督报道是《民生一线》栏目的主要职能之一,邻里纠纷、拖欠工资、城市管理短板、房屋质量等民生话题都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做好舆论监督报道,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反映百姓心声是新闻媒体必须承担的责任。但是近年来,《民生一线》开展舆论监督报道举步维艰,导致监督乏力、监督不畅、监督不能,而这也是地方广电媒体普遍面临的问题。开展舆论监督报道为什么越来越难?笔者站在从业者的角度综合分析,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转型期地方广电媒体发展遇到瓶颈,“保饭碗”压力巨大,舆论监督报道“有心无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形成了巨大冲击。在融媒体时代,地方广电媒体靠广告盈利的传统老路已经走不通,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生存很困难。部分县级广电难以支撑下去,不得不重新吃起了财政饭,实行了人员全额供养。市级广电尤其是事业体制的北方广电有的也已经饭碗不保,工资难以为继,也期冀由财政供养。

市级广电媒体还在为保“饭碗”而努力,在生存线上挣扎,创收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在现行的“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下,一旦有涉及合作单位的新闻舆论监督报道,都需要认真考虑后果,权衡利弊,所以开展舆论监督报道的底气和精力不足,造成监督乏力。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舆论监督缺乏完善的法治保障

舆论监督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发挥着社会监督的作用,但是法律缺乏对于新闻舆论监督权利的规定,没有给予明确的法律保护,在我国仍然没有一部完整的《新闻法》。虽然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障舆论监督顺利开展的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相对比较笼统概括,实操难度大,当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报道的时候,缺乏法律的保护,时刻面临着风险。

(三)地方行政干预问题严重,正面报道的要求弱化了舆论监督的职能

首先,舆论监督报道的外部阻力来自地方的行政干预。地方广电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经常会受到来自于地方行政权力的干预。考虑到地方的形象,涉及到负面的题材,地方政府从当地的角度出发,鼓励媒体多进行正面报道。部分领导干部对新闻舆论监督认识不到位,欠缺正确应对新闻舆论的方式方法。地方广电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维护政府形象,这本无可厚非,但若正面报道与监督报道顾此失彼,会弱化媒体舆论监督的职能。

此外,舆论监督报道还面临来自广电媒体内部的阻力。比如,台领导与记者编辑的关系网,如果舆论监督报道涉及各方熟悉的人和领域,少不了“说情”,来自人情世故的干预,也会让舆论监督报道“胎死腹中”。2021年,《民生一线》栏目在报道一小区电梯事故频发的时候,就因为各方“说情”,虽然记者采访了解了事件的经过,但是最终节目并没有播出。监督报道“难产”的例子多了,会打击记者的积极性。

(四)现行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难以开展有效的监督

在我国,地方党委、政府与地方广电媒体在组织结构上是上下级的关系,地方广电媒体的财政和人事任免权掌握在地方党委、政府手中。因此,地方广电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报道、监督当地政府及一些职能部门的行为时,监督的内容、方式方法都要认真研究,否则监督不当就会造成有的新闻工作者开展了一些舆论监督的报道后,还可能被领导批评或者面临更严重的后果,这会极大地打击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削弱舆论监督报道的力度。

(五)媒体人员自身素质的原因导致舆论监督报道质量不高

目前《民生一线》栏目开展的一些监督报道,还停留在市民群众的报料,如各类纠纷、房屋质量、消费维权等低层次的监督层面。涉及群体性的事件,难以从事件表象探寻到真相,认识相对片面。其中采编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是一个主要的原因。缺乏深度的调研,以及全面分析和综合掌控力。而舆论监督报道对内容的精准度要求非常高,如果报道内容不准确、不客观,将严重损害媒体自身的形象。

2021年6月4日,河源广播电视台《民生一线》栏目播出了一条《物流公司拖欠工资 记者助工人讨回》的监督报道。由于记者在写稿时,把该公司最后付给工人的“7 210元”工资写成了“6 300元”,再加上对事件“欠薪”的定性不够准确,应严谨表述为公司与工人之间的“劳资纠纷”,所以物流公司三番五次找到栏目组。这给如何准确客观公正做好舆论监督报道上了生动的一课。

三、地方广电媒体强化舆论监督报道的策略

面对各种因素的干扰,地方广电媒体舆论监督如何走出困境,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监督机制,成为融媒体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地方广电媒体正处于转型期、拐点期,虽然生存危机日益加剧,但也不乏发展的机遇。而通过改革,实现多业态的深度融合将是突破重围、摆脱发展“沼泽地”的一条必由之路。

(一)深化体制改革,加快转型升级,让地方广电媒体早日摆脱生存困境

为摆脱生存危机,地方广电媒体首先在政策上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政策支持、财政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确保新闻宣传正常运转,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走出生存困境。不实施改革,广电只有死路一条;不推进转型,广电将无路可走。

在广东就有改革非常成功的地方广电媒体。广州市番禺区融媒体中心由原番禺区广播电视台、番禺日报社组建而成,为正处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于2019年7月18日正式挂牌运行,是广州市首个挂牌的区县级融媒体中心。旗下拥有番禺电视综合频道、番禺电台、《番禺日报》“掌上番禺”客户端融媒体矩阵等多个媒体平台。它的发展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把融媒体改革纳入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成为“一把手工程”。由番禺区党政主要领导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抓改革发展定位、机构设置、人事调整、财政投入等问题,还给予了很多的配套政策支持。

因此,番禺区融媒体中心在改革中获得了很多资源,在全国首创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扫黄打非”基层站点“三中心合一”的宣传模式。2021年度番禺区融媒体中心上缴财政7 350.6万元,比改革前增长57.8%;2021年番禺区融媒体中心合同人员年平均收入达到17.98万元,比改革前增加135.6%。这也给在摸索中的地方广电媒体改革树立了标杆。

(二)加快新闻工作的法治化建设,让舆论监督有法可依

加强新闻工作法治化建设,是开展舆论监督报道的重要保障。舆论监督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就好像火车离不开轨道。为确保舆论监督的客观公正,亟须加快新闻立法的步伐。

例如,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了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特例,什么问题必须公开、什么问题不公开,对政府新闻发布的范围和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界限做了明确的法律界定;2007年出台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把我国近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处置中取得的重大进步法律化,要求各级政府及时、准确、客观、统一地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新闻信息,对于迟报、漏报、谎报、瞒报要追究相关责任,这些法律法规为开展舆论监督提供了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有新的历史使命,这对新闻工作领域的法治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新闻领域立法工作,通过新闻立法规范、管理舆论监督工作,成为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三)创新联合编审机制,形成监督合力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其监督政府工作的主要方式。但是因为地方广电媒体的行政级别不高,监督范围有限,这需要与相关职能部门合作。比如,湖北电视综合频道《党风政风前哨》栏目,在审核机制上,建立了湖北电视台与湖北省纪委监委领导共同审核把关的新机制。集中曝光发生在湖北省各地的各类党风政风问题,极大地增强了栏目的权威性。如果没有湖北省纪委监委的参与,一些党风政风问题会被屏蔽在公众的视线外。

河源广播电视台《民生一线》栏目也与河源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推出了《法庭内外》专栏,集中报道一些诈骗、交通肇事逃逸、盗窃等方面的典型案件,以案说法,开展法治监督。如果这些案件和庭审画面不是河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的话,很多线索作为地方广电媒体无法获取。

因此,建立监督联合机制,把新闻舆论监督同人大的权力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纪委的党纪监督、监察部门的行政监督、信访部门的群众监督和司法单位的法律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监督的合力,这样的舆论监督才能更深入、更权威。

(四)建立电视媒体垂直管理体制,增强舆论监督的独立性

地方广电媒体受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让下级监督上级,这样开展舆论监督非常困难。因此,建议实行垂直管理,即地市台由省台管理,省台由中央台管理。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改革媒体的组织结构,打破“下级监督上级”的尴尬局面,这样地方广电媒体可以更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也可以解除报道人员的后顾之忧。

(五)加强新闻媒体自身建设,强化队伍管理

面对媒体自身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理论和新闻业务学习。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高自身本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采编人员要深入一线,通过深入调查来获得翔实的报道内容,确保报道的客观准确。要把握舆论监督报道的立场——出于公心,要为党分忧、为民谋利,而不是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博眼球。要在宏观背景下考虑各方的立场,分清是非,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其次要加强队伍管理,坚持“严”字当头,严格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拉得出”、纪律上“过得硬”,老百姓“信得过”的队伍。

四、结语

舆论监督不仅代表着媒体的社会良知,更昭示着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地方广电媒体要从根本上摆脱舆论监督的困境,不仅要加快媒体融合的改革步伐,还需要我国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更需要媒体人锲而不舍的努力和敢为人先的探索。我们要始终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看待舆论监督,做好舆论的“导向器”、当好舆情的“稳定器”和“预警器”,不迷失方向,不失守阵地,与各界一起共同探索,建立一个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增强舆论监督的准确性,通过高质高效的舆论监督推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努力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广电监督
同心守“沪”上海广电人在战“疫”一线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监督宜“补”不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