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图像识读在培养儿童审美素养中的作用

2022-02-13 17:32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4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术图像

王 妍

(肥东县实验小学 安徽合肥 231699)

审美素养是一种能够让人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更多地创造美的基本品质,审美素养既包含对审美对象的感知接受和欣赏评述能力,又包含对审美文化的鉴别判断和创造表达能力。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五个核心素养中起到基本指向的作用。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审美素养的起步时期,也是关键时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儿童的视觉感知、理解、运用能力可以让儿童更真切地感受到美的存在,从而领会审美内涵。有关儿童审美感知的发展,根据加德纳的理论研究,可以依照小学阶段儿童的年龄分为两个阶段,7-9岁是“写实主义”高峰,9-13岁审美感受逐渐发展。图像识读能力得到培养会促使儿童的审美素养从基础层次逐渐深入,对儿童审美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浸润童心——拓宽儿童审美视野

在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是其他几项素养发展的基础,体现了美术学科教育的科学性。小学阶段儿童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在欣赏儿童美术作品时,人们往往会用“像不像”来进行评价,实际上这是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低年龄阶段儿童的绘画作品皆来自儿童对外界的感官体验,如若站在儿童审美的角度来看,图像识读就是他们凭借着自己独特的图像知识经验,根据一定的审美格律,对美术作品和图像影像进行独创性的审美理解和认知,从而构建自己的视觉经验,因此对儿童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在于拓宽儿童的审美视野。对于图像的识读路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给出了三个动词,即“观看、识别、解读”,小学阶段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可依据这三个层次,培养儿童对图像的识读能力,拓宽儿童的审美视野。

在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欣赏课是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引导儿童欣赏美术作品时,从“观看”层次入手。面对一幅美术作品,不同知识经验的人有不同的观看感受,教师要学会站在儿童的视角,走进儿童心灵深处去体会、去聆听他们的观看体验,这是儿童对于一幅作品最浅显,最直接的认知。比如欣赏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的抽象画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首次观看时,儿童的印象大多数是红绿灯、房间等,这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会不自觉地将作品中的内容与自己以往的视觉经验相联系。教师在聆听的过程中了解儿童已有的视觉经验,摒弃传统欣赏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鼓励儿童各抒己见,培养儿童“观看”层次的创造性思维,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到“识别”层次,可以通过联系、对比,进一步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肌理和空间等艺术形式特点,这是在观看基础上的深入认识。还可以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爵士乐的音乐可视化效果图帮助儿童去识别,引导儿童边听爵士乐边找出《百老汇的爵士乐》画作和爵士乐可视化效果图之间的相似之处,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儿童就会发现蒙德里安作品中的线条、色彩与爵士乐中的节奏、韵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样轻松有趣的“识别”既消除了儿童对抽象艺术作品的畏难心理,又关注了儿童的真实体验,激发了其自主学习的兴趣。第三层次的“解读”,旨在获得对图像的深入认知和理解,建构在解析和提炼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儿童的视觉思维和能力,使其获得审美感受,属于识读的升华阶段,同时在图像识读过程中又有“文化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参与。

二、文化引领——丰富儿童审美感受

提高儿童的审美趣味,就要提高儿童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这仅靠“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丰富儿童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图像识读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被动观看,而是引导儿童主动进行文化分析。“识读”体现出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即在识别、辨识的基础上读取图像或作品中的关键信息、寓意象征、文化意蕴等。从这方面来讲,美术学科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学科,需在一个开放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散学。因此“图像识读”与五大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因为有了文化角度的思考,“图像识读”才更有深度,“文化理解”也经由识读而有了具体的着力点,从而丰富儿童的审美感受。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文化领域需求越来越显著,因此有了众多优秀的传承文化的社科节目,儿童的审美感受也随着视觉元素的增多而越来越丰富。从一些优秀的社科节目中截取合适的片段引入美术课堂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比如在课堂中引入《国家宝藏》中有关样式雷烫样以及中国古建筑的解说,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古建筑的美,自由提问、表达想法,在轻松的问答讨论中使得儿童对样式雷烫样的艺术价值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通过对中国古建筑的欣赏提升儿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其文化认同感。

文化的渗透使得儿童的感情认知更加生动、感受更加丰盈。但仅有感触,与小学美术审美素养的培养目标还相距较远,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儿童感悟作品、领略文化的同时,更注重对审美感受的内化提升。例如在执教五年级“山水画”一课时,联想到因舞剧《只此青绿》而被大家熟知的《千里江山图》,于是在欣赏探究环节引入《千里江山图》的赏析活动。小学阶段的儿童在看到《只此青绿》时,直观感受除了“美”,就再无其他。美术教师作为儿童丰富审美感受的引导者,引导儿童从“青绿”二字入手,思考何为青绿,从而引出儿童对传统国画色彩的认识。从舞者的发型、舞姿引导儿童思考它们与山水之间的契合之处,从而引出山水画的山石走势特点。在文化引领下的图像识读,从整体的观看到细节的识别,再到深入解读,丰富了儿童的审美感受。

三、感知情境——加深儿童审美理解

图像识读的第三个层次“解读”不仅是对画面内容的解读,更是对美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寓意的深层次理解。小学阶段的儿童受阅历的局限,对于图像的原典性知识储备不够,所以在解读作品时,对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缩影并不能完全体会,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儿童经常按照“画面之意”去简单解读图像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毫无意义,实际上其丰富了儿童的原典性知识、阅历。在识读过程中,巧妙运用情境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尹少淳教授指出“要在广泛的情境中认识美术”,生动有趣的情境能激起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更能加深儿童对美术作品的深层次理解。例如在欣赏李可染的《牧牛图》时,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儿童根据李可染的故事去思考李可染为什么喜欢画牛。儿童在思考过程中会结合李可染早年的生活经历,感受画家所传达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内涵。对比真实的牛的照片,并播放李可染画牛的视频,引导儿童感受中国水墨画的精妙之处,并体会作品传达的精神。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如果能够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则更容易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通过情境体验,提高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儿童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理解和判断。由此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融合了文化理解这一核心素养,同时也指向审美判断。

在情境创设中,根据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参与创设情境,激发儿童的探索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乡镇学校执教《昆虫记》时,鉴于昆虫是乡镇小学生熟悉的小伙伴,他们生活中经常见到,所以在课前让大家去生活中寻找昆虫的身影、观察昆虫,并将他们观察到的昆虫用照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课堂上的导入环节展示收集到的成果,并将这些成果摆放在黑板上提前画好的背景中,从而引出法布尔的荒石园,将荒石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有儿童参与的情境设计,激发了儿童自主探索的兴趣,在对昆虫的结构、花纹等特点进行识读分析时,儿童也更具主动性。

四、串联经验——启发儿童审美思维

图像识读是儿童感知世界的方式之一,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能够开拓儿童的审美思维。儿童在对审美对象进行识读时,对审美对象的造型、色彩、空间、材质等特点用美术语言进行分析,总结了审美对象的艺术特点。通过情境体验感受审美对象所传达的情感与文化,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产生了艺术寓意。将艺术特点、艺术寓意等用美术的专业术语进行整理归纳,形成评述内容,并提炼赏析框架,由此建构审美思维。

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审美思维基本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建构思维框架时要侧重于把握识读对象的直观感受。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启发儿童的思维,通过有趣的知识经验串联方式将识读信息串联起来,激发儿童的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等其他审美思维。例如在“画中的线条”一课中,欣赏作品时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串联知识点,以《放牧图画像砖》为赏析实例,用“气泡图”来建构知识框架,用画面主题气泡引导学生临摹作品局部,感受线条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欣赏思考,除基本作品信息、画面内容外,还可以探索作品表达的情感、创想故事、抒发临摹感受等,构建个性化的审美思维。

五、激活创意——提升儿童审美表达

在美术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既与文化理解、审美判断不可分割,也为创意实践提供了基础。儿童的审美表达来源于对以往审美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识读能力在知识迁移中的有效运用。美术教师要善于启发儿童的记忆联想,聆听儿童的创意心声。例如在执教一年级课程“瀑布的联想”时,由于之前在美术课上学过“我们身边的线条”,儿童对于运用线条表现生活中事物都有了一定的视觉和表现经验,因此他们在此课的联想十分有趣。

图像识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审美经验的迁移并非单个知识点的挪用,而是关注儿童整体审美意蕴的表达。在三年级的美术社团活动中曾设计过一节“建筑设计师”的课程,儿童在设计建筑时将之前欣赏中国古建筑与高迪的艺术建筑所获取的信息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图像识读这一美术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中,儿童审美表达的体现不仅在于作品的呈现,更在于图像的交流。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通过图像交流、表达,提高了儿童的美术鉴赏能力,并使其与图像达成相应情感共鸣。信息时代,图像鱼龙混杂,美术教育应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审视图像的内涵,提升审美素养。正如尹少淳先生所言,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素养时期”,只有好的文化空间,才能濡化出好的素养。

综上所述,图像识读作为美术核心素养中的首要要素,有其独特的意义。图像识读能够拓宽儿童审美视野,丰富儿童审美感受,加深儿童审美理解,启发儿童审美思维,促进儿童审美表达,逐渐培养儿童的审美素养,同时也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本质要求。对于基层美术教师来说,针对图像时代的变革,要积极改变观念和调整教学方式,为儿童审美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升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术图像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趣味数独等4则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