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新疆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2022-02-13 09:51闫炜炜
新疆社科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旅新疆融合

闫炜炜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决策,是建立起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国家认同、美好生活、平衡和充分发展等几大方面之间良好的理论关系和实际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文化的本质是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价值和分享价值,文旅融合就是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丰富旅游的内涵、拓展旅游的空间,推动旅游的特色化、品质化、效益化发展;反之,文化又依托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

作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文化和旅游部于2018年4月揭牌成立。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并不是职能上的简单相加,而是调配两者之间的“存量”,催生新的业态不断涌现,有助于产业、事业、文物、旅游管理的优化协同高效,有助于文化产业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文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统筹,推动业态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2018年11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挂牌成立。在工作思路上,坚决执行文旅“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政策,着力于资源、服务、项目、交流、平台等方面的有机融合,落脚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造福各族人民群众,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本质。

一、大力推进新疆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考量

(一)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讲好新疆故事、展示区域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目标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把文旅融合作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①文化旅游可以促进疆内外全方位交往交流交融,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传播,用文化旅游传播新疆声音,讲好新疆故事,展示区域形象。更为重要的是,文旅融合,不是简单连接,也不是全体合并,而是要“实现文化和旅游两大主业发展基础上国家文化身份建构的目标。”②一方面,文化让旅游具备了身份标签的符号意义,对于旅游者在此过程中体验的需求(生理及符号象征意义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另一方面,旅游又为旅游者建立个人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国家、族群的身份连接提供了平台和实践通道,“旅游不仅使游客获得知识体验,还能激起游客的怀旧、想象、回忆等情感体验。特别是承载着国家记忆和族群记忆的文化遗产和社会生活场景,能够使游客超越时空切实感受到集体(族群)归属感,进而创造民族身份和国家认同。这一过程既对旅游意义的生成产生积极的作用,又对旅游者身份定位和文化身份的构建产生引导作用。”③新疆形象的建构,作为一种国家叙事策略,是展示成就、阐释中国道路、塑造和平崛起形象、民族复兴的需要。这必然要通过文旅融合来深化人文交流,拓展传播渠道,架起一座对不同文化尊重和理解的桥梁,培根铸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旅体验中不断激发与丰富各族群众知疆爱疆的美好情感,并向世界展现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美丽新疆。

(二)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构建文化目的地的旅游体系,使旅游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社会目标

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所谓以文化人、文德教化,文化教化出文明的旅游人,并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是引导人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指向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旅游,究其本质是为着什么征召而来、有感而来,以满足自己天性的好奇。《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指出:“旅游是人类实现自我精神解放的重要途径。旅游的本质就是要让人们通过观光、休闲、度假等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实现精神愉悦。”④二者的“同一”性在于“为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便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价值追求为诉求目标。让人们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通过旅游这个载体感受不同文化的涵养和沁润,从而满足对不同文化知识和审美情趣的渴求。如红色旅游就是让旅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播的平台,从而注入新的活力,在新时代培育新人中感知中国的变化,展示现实生活的美好,真正契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旅产业融合带来的附加值要成为就业固民生之本,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从而助力民生改善,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最终成就的是民族精神的昂扬和振奋。

(三)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优化新疆产业发展结构,促进新疆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经济目标

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逐渐成为低碳经济时代世界主要国家优先发展的“绿色朝阳产业”“无烟产业”,也正在成为全方位驱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一支重要力量。文旅融合不断赢得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更大的利益,使文化和旅游成为新旧动能的转换器。文旅产业在扩大其产业发展边界的同时,重新调整和建构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立足于新生产要素和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挖掘市场潜力,释放效益红利,重塑产业链,孵化新业态,刺激消费,形成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热点。如时下比较盛行的农产品采摘、农家乐等形式都是农业文旅产业融合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文旅发展带动农产品和农民增收,这是普通农业电商不能比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展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兴一业旺百业”,大力发展文旅业是新疆最有潜力和比较优势的战略选择。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市场化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能不可小觑。文化旅游产业是新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型产业,是能够形成更大规模或价值链条更长的全产业链结构。对于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文化旅游消费显现出强劲的内需拉动力,为新疆经济调结构、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而达到“富民兴疆”的战略目标。

二、大力推进新疆文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艰巨性

(一)新疆文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新疆有着悠久的历史脉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旅游业提供了深厚的灵魂元素,具备极高的旅游价值、文化价值与商业潜质。

1.文化文物资源丰富

新疆是四大文明交汇地,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多民族聚居,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足,发挥了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科教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资源禀赋形态来看,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旅游者前来猎奇览胜。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奇特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三山两盆”、雅丹地貌、浩瀚沙漠、苍茫戈壁、胡杨林等,纷纷显示出新疆地域的绚丽多彩。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新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人了解新疆历史、探寻西域文化具有很高的教育和科研价值。三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饮食、服饰、音乐、舞蹈、文学艺术、文体活动等文化资源。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包括以下三个大系:第一,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胡杨精神”、军垦和屯垦文化中顽强拼搏的精神等。第二,品牌资源。如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商标等。像吐鲁番的葡萄、伽师的哈密瓜、库尔勒的香梨、阿克苏的苹果、伊犁的蟠桃等。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刺绣、桑皮纸、民族乐器手工艺品等已成为文化品牌,打造成一件件“新疆礼物”。自治区博物馆文创商店中,高昌王印章、手绘本等颇具新疆特色的高昌智慧系列文创产品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据《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显示,全疆共有不可移动文物9542处,世界文化遗产地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博物馆93座,各类馆藏文物45万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历史文化街区17个。新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640项,国家级名录83项、自治区级名录315项。

2.旅游资源独特富集

新疆旅游资源禀赋好、数量多、类型全、品质高、组合优。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资源分类,新疆六大类型资源齐备,在68种基本类型中至少拥有56种,占全国旅游资源类型的83%,居全国首位。同时,据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三五”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报告》统计,新疆共有旅游资源单体3190个,旅游资源类型涵盖了国家标准的8大类、30个亚类,涉及 130 个基本类型。全区优良级及以上旅游资源集合区322处,其中特级旅游资源区12处,五级旅游资源区47处,四级旅游资源区100处,三级旅游资源区163处。五级及以上旅游资源集合区59处,是自治区今后打造培育国家AAAAA级景区和世界精品旅游景区的重要依托载体。整体来看,新疆大多数优良级旅游资源处于待开发或者开发水平较低的状态,是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潜力区之一。2018年8月25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的新疆旅游发展大会首次提出大力实施“旅游兴疆战略”,这是开发利用新疆旅游资源禀赋、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居民收入、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扩大对外开放、展示新疆形象等的必然选择。

3.“十四五”时期文旅融合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新疆不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旅融合项目,形成了以石河子军垦城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项目,以自治区博物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融合项目,以喀什老城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融合项目,以克拉玛依一号井为代表的工业文化和旅游融合项目,以“中国新疆伊犁天马国际旅游节”等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和旅游融合项目,以新和县天籁加依景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项目,以《昆仑之约》《东归·印象》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十四五”时期,新疆文化和旅游业将迎来高速增长,秉持大文化观发展理念与大旅游产业视野,做“优”文化,做“强”旅游,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由门票经济向旅游综合消费经济转变,由文化和旅游融合向“其他产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转变。在2022年新疆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对2022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要积极推动丝路古道的开发利用,打造一批特色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加强文创产品研发,推动非遗传承发展;要在加强宣传营销上下功夫、要在推动旅游品牌建设上下功夫、要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等多措并举。同时,继续完善《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30年)》《自治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2018—2030年)》《自治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2018—2030 年)》《自治区公路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2018—2025 年)》 和《自治区康养旅游发展规划》等专项旅游规划,构建差异化发展的旅游目的地体系。⑤

(二)新疆文旅融合发展的艰巨性

1.对文旅融合的认识不到位,对文旅融合系统规划不足

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深、不透、不全面;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提升旅游品位,文化与旅游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等认识有待加强。深层次理解文旅融合,要注意引领“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向纵深发展,并且注意文旅融合发展不再是简单的概念相加,更不是一方对一方的消融解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借力、共生共荣,逐步实现深度融合。同时,新疆发展文化旅游有着地理、资源、环境、人文和机遇优势,但长期以来重点规划发展自然景区旅游,旅游规划未充分体现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对全疆文旅融合发展的长短期规划、目标定位不清晰不明确,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还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文旅融合景点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开发打造,各级政府指导参与力度还需加强。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怎样将文旅资源优势与其他优势有效整合、放大,让风险变机遇,是今后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2.文化价值彰显力度不够

在文旅基础设施硬件方面,还需规范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全面完善景区的道路、标志、标语、咨询、安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亟待构建畅达便捷的交通网络;“厕所革命”需扎实推进。在文旅基础设施软件方面,文化感和文化体验满意度不高。一方面,自然景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和一些文物文博景点没有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风情资源,没有讲好人文故事,没有多维度多途径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使游客记忆不深、体验不到位、感悟不深。一些文物资源还没有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把特色小镇规划混同于项目规划,为旅游开发而开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一味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没有真正发掘本地文化资源特色,反而破坏了民俗文化的原真性。

夜间消费的“文化IP”还不够。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是一个城市经济开放度、活跃度的重要标志,代表了经济的活跃度,是扩大消费和内需的重要途径,反映出年轻人的追求。当前,新疆难以满足游客对“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全天候旅游体验的需要。夜间休闲娱乐生活不仅仅需要烤串、鲜啤,更应关注打造夜间消费的“文化IP”。此外,红色旅游起到的是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启发后人、促进发展的作用。当前,红色旅游景区对革命故事挖掘不够,展陈方式守旧,没有把新疆现有的戍边精神、胡杨精神、兵团精神、石油精神等充分展示出来,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未让游客的心灵受到充分的洗礼,游客受教育启发不深。

3.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水平不高

全疆旅游特别是文化旅游宣传推介的力度有待加强,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等新技术进行宣介还不充分;对目标人群、区域特点、游客需求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有待更细致,不同年龄段的游客群体营销方式未实现市场细分,文旅产品开发不够,结构单一,品牌效应不强,宣传力度不够,使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够,吸引力不强。技术进步创新不足,文旅产品没有深加工、精加工,包装、标识标牌的概念不强,文旅产品销售的辐射性、规模性不强,文旅产品的运输成本高于产品本身价格等问题。

三、 大力推进新疆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

(一)以当地文化为主要动力,赋能社会与经济发展

在当今社会,相较于自然资源,文化创意在旅游业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是旅游最核心、最鲜活的要素,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1.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城市“文化基因”

历史文化资源和文物古迹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党中央强调,“文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 ”。⑥各地区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可以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创新历史文化旅游形式以及文化传承和表达的手段,让古老的历史文化和文物“活起来”。例如,以可可托海三号矿脉为代表的特色工业及红色旅游景区。

2.依托民俗非遗文化打造“地域符号”

民俗文化是指具有地域特色和特殊内涵的文化类型,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较大。纵观国内颇具代表性的基于民俗文化要素开发的文旅融合项目,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在民俗文化观光游的基础上衍生出民族特色美食体验、住宿、特色文化创意产品、风俗传统体验、民族风情演艺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从产业供给侧协调均衡旅游产品与经济水平、社会发展以及文化的适应性。如麦盖提县依托刀郎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刀郎文化园、刀郎乡里、刀郎画乡、刀郎湖、N39°沙漠特种游等景点;艾德莱斯绸于2008年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后的手工业”,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文化扶贫的重要抓手。

3.借助影视动漫文化培育“核心IP”

影视旅游是基于影视创作与特色旅游相结合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兴旅游文化概念。一般有基于影视、动漫IP开发的主题影视基地公园或综合娱乐园,以影视、动漫节活动带动的旅游发展、影视文化演绎的目的地旅游。2019年10月18日,大型文化旅游节目《新疆是个好地方》为新疆城市旅游增添了无穷的意蕴和魅力。2020年,一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使可可托海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

4.利用节庆文化创新“城市营销”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庆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共性,包括经过漫长民族文化积淀形成的传统节庆活动和依托本地特色资源衍生创新的现代节庆活动。节庆活动不仅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承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创造和文化凝聚功能。各地区应充分考虑体验经济时代下节庆活动的城市文化营销、娱乐体验、休闲旅游等多元功能,从传统节庆活动和现代节庆活动两方面着手,将节日“文化性”和旅游“观光性”有机融合,提炼地域“原真性”“本土化”的节庆品牌,打造极具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旅游”经济产业链。如“中国新疆伊犁天马国际旅游节”“新疆·伊犁杏花文化旅游节”“阿勒泰冰雪节”等。

5.基于养生健康文化布局“大健康游”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被称为“五大幸福产业”。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康养+文化旅游”的需求也日益提升。特别是以医疗护理、医疗保健、康复与休养为主题的医疗旅游增速最快,消费收益近乎是普通旅游的2倍以上,来新疆旅游的群体当中,近5%的是医疗旅游团队。昭苏就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中草药业”。

6.借力夜时尚文化赋能夜间经济

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鼓励“夜游”和“沉浸式”文旅消费。夜间经济是伴随现代城市人生活方式转变而产生的城市消费经济的时空延伸,涵盖第三产业中的餐饮、购物、旅游、娱乐、教育培训等多种行业,是一种经济与文化相交融的新业态。⑦“灯光+演艺+夜市”是打造夜间旅游吸引力的三种有力手段。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新疆有3个,对于促进夜间经济、提供就业机遇、展现地域特色有着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二)以需求为导向,营造文旅融合发展环境

1.要满足旅游消费心理需求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需求。需求是我们考虑文旅融合的出发点。把消费者参与率和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评价体系,发挥本地民营文化企业作用,利用新型技术对旅游活动、旅游资源和消费需求进行主动的感知,深入洞察消费者偏好,形成消费画像,优化人们的出游及消费方式。

2.要尊重市场主体的选择

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府制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着眼点是为市场主体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排除障碍。国家层面的政策如《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的颁布,自治区层面出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促进条例》等。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的布局、各地区的规划和空间布局等都在加速文化旅游产业的业态融合。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怎样在提升审批效能方面、在规范新业态发展方面、在实施精细化管理方面、在落实主体责任方面、在强化组织保障方面,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市场主体、简化监管程序、强调观念转变、凸显发展共享,需要深入思考。

3.要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

各地特点不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别。比如,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公共文化设施如何和公共旅游设施融合发展十分紧迫。而对非旅游地来说,可能就不那么紧迫。再有,有些旅游景点需要增加文化内涵,尽可能提供增值和衍生文化服务;有的旅游景点则需要保持原生态。这些都要视当地情况而定,不能搞“一刀切”。

4.要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为新疆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研发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务型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科学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制定专项政策和优惠措施,指导新疆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动“文旅+人才”培养,为文化旅游业发展输送急需人才;推动政校企合作,形成良好的政校企合作培训体系,在项目实践中集聚和培养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旅游人才援疆,拓宽新疆旅游人才培养渠道;加速文旅一线人员培训,重点加强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少数民族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型人员的培训。

(三)以文旅资源协同创新为突破,开展示范试点工作

2022 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下文简称《规划纲要》) 发布, 阐述“十四五”时期新疆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五项基本原则,提出了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的量化指标。《规划纲要》立足新疆优势特色,整合文化和旅游使命任务,提出全方位的发展目标。“文化旅游业” 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事业与产业。旅游业发展能更好地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发展也能更好地融合旅游的发展经验。⑧无论是文化价值传播载体还是支柱性产业,都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抓手,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区域经济新动能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新格局。因此,在这个基础上要积极挖掘文旅资源协同创新效能。

1.观念创新

文化旅游产业兼备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三位一体”的体系。一方面,文旅资源协同创新,人是主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人们参与旅游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文旅资源协同创新不仅仅是旅游服务行业的事,需要政府、企业、媒体、社会、公众各方的协同发力。

2.营销模式创新

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找准文旅资源与文化创意的最大结合点。通过精心策划和包装,把新疆文旅资源做成品牌,并建立健全常态化、动态化的“一部手机游新疆”数字化平台,加大对外推介力度,实现宣传域面的全覆盖。

3.内容创新

加强文旅资源精品建设,根据区域文化传统,提炼出旅游文化主题,推出一批极具地域及民族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精品,并相应设计制作推出旅游商品和纪念品,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提升新疆旅游业的文化品位。

4.形式创新

为适应人民群众的旅游热情,满足旅游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旅游形式的创新,努力实现旅游景区由单一带动型向景区、乡村和城市多元带动型转变;推动旅游由单纯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养生等复合型转变;由旅游、文化、生态相对独立发展型向旅游、文化、生态等“多位一体”的融合型转变;由偏重资源供给型向资源、市场结合型旅游转变。要发挥多元文化聚集的优势,形成旅游区的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提高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发展质量,提升新疆旅游的国际竞争力。

5.文旅产业空间布局创新

以破解新疆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区域不平衡的矛盾为目标,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引领作用,加快南疆丝绸之路文化与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天山世界遗产旅游产业带、阿尔泰山生态旅游产业带建设,培育新疆边境跨国旅游产业带,打造十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构建“一心、一地、三带、十线”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格局,提高全区文化和旅游产业集聚化、差异化发展水平。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少聚集、大空间”成为人们对旅游消费的新要求和新需求。新疆地广人稀,大多数景区辽阔空旷,各地积极把握和适应旅游消费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依托本地旅游资源,调整、创新和优化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开辟了更加适合新疆本地游客的聚焦周边、短途、低密度、不聚集,以户外游、康养游为主的自驾、自助游线路。力求在逐步恢复旅游消费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使各族人民实实在在地共享文化旅游发展红利。同时,在全疆范围内遴选一批具有新疆地域特色、文化特色,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旅游景点,从政策、资金、人才、项目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育扶持,利用3至5年时间将其打造成全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点,通过文旅融合示范点来引领带动其他景区向文旅融合转型升级。

(四)以科技革命为抓手,重构文旅产业链

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提升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聚焦文化和旅游发展重大战略和现实需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强化自主创新,集合优势资源,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能力。科技革命驱动下,数字文旅时代已经到来。2018年11月,自治区文化厅发布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助力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文化+旅游+科技”有机结合,走进大众生活方式。 5G普及结合人工智能、VR、区块链、人机交互、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革命等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以科技为基础的智慧旅游,可以通过信息化优质高效整合旅游资源要素,并且推动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减弱信息不对称,同时提升服务品质、创新服务模式,刺激消费体验,这种全方位的智能化举措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新态势下无疑是务实之举。虚拟现实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一些旅游公司已经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推广旅游产品,提前获取游客的服务感受评价,增加销售的成功概率。“新能源技术得到应用,酒店利用新能源节约酒店成本。人工智能替代劳动成为企业节约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如阿里巴巴的无人酒店、海底捞的无人餐厅等。”⑨“旅游智能产品”“旅游大数据平台”“全域旅游云平台”“旅游+美丽乡村”“旅游+新零售”“旅游+新民宿”“旅游+5G+VR”“旅游+5G+AR”等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现代科技手段,能够建立起科学的优质旅游发展统计评估体系。探索建立优质旅游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以旅游产业综合贡献、旅游投入产出比、人均消费水平及旅游企业财务指标科学评估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建立旅游统计大数据共享机制。积极推进交通运输大数据、公共安全大数据、通信大数据和银联消费大数据的共享和与旅游统计数据的协调统一,探索设立全域旅游发展大数据观测站点,优化、调整和丰富传统旅游统计模式和手段。”⑩

(五)以构建共生进化体为保障,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文旅融合不止于文旅。旅游作为新型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综合消费行为,它的实现涉及方方面面。乡村旅游、自然旅游、自驾车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户外运动等旅游形态的发展,仅靠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是难以实现的,也涉及农业农村、卫生体育、安监交通、自然资源、安全消防、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未来各相关部门之间如何构建旅游治理结构,直接影响到旅游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格局,也关系到文化和旅游对国民经济发展带动能力的发挥。

1.要积极寻找文化和旅游与各相关部门的对接点

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和制度优势,推动不同旅游形态健康发展。因而,文旅融合要形成合力,“在区域层面,应建立跨地区的文化旅游协调机构;在城市层面,要以不同主题形成城市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在社会层面,倡导建立多类型的跨地区的非政府组织。”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统筹考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兼顾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文化三个方面的长远利益。”可持续经济是指长远的发展态势,在文旅产业由粗放式模式向精细式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产生高附加值。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仍能够保持强劲的复苏势头。可持续生态是指对文旅开发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适度性、合理性,将生态安全与文物保护安全放在第一位,以人文关怀为主,在旅游过程中更好地享受自然之美。可持续文化是指对于文化资源的挖掘、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文化生态平衡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旅游业发展全过程中,使其不断地起到启迪民智、传播知识、思想教育、文化交流的目的。过度利用文物、遗迹,建设性破坏文化遗产等都不利于文化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以标准化的手段推动文明旅游建设。

2.要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找准结合点

新疆有特殊的区情实际,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注意意识形态安全,摸清底数,准确掌握哪些历史文化文物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民俗资源可开发利用;要考虑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中华文化的元素融入进去,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接受教育,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在当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提升精准防疫水平,把疫情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常量”来进行综合考虑;要生态优先,将其作为硬指标对标“碳中和”,释放文旅产业生态效益;要数字领先,强化创新驱动,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要以人为本,注重需求侧发力,激活文旅消费潜在效能。

注 释:

①《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EB/OL],http://news.cntv.cn/2013/03/23/ARTI1363991995416

363.shtml.

②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第89页。

③张朝枝:《文化与旅游何以融合: 基于身份认同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第162~166页。

④范玉刚:《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理念》[J],《北京文化创意》2020年第4期,第16页。

⑤《2022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EB/OL],https://mct.gov.cn/whzx/qgwhxxlb/xj/202202/t202202

22_931133.htm.

⑥《习近平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新华日报》,2016年4月12日,第2版。

⑦赵玉宏:《文旅融合时代,以文促旅的路径选择》[J],《文化产业导刊》2021年第1期,第23页。

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EB/OL],http://xj.cnr.cn/xjfw_1/xjyw/20220122/t20220122_525723248.shtml.

⑨任保平,岳利萍,郭晗等:《西部大开发2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83页。

⑩《实施新疆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EB/OL],http://www.xinjiang.gov.cn/xinjiang/gfxwj/201806/3389a8efb92c43458d92af207091b2e8.shtml.

猜你喜欢
文旅新疆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融合菜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