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视域下推进新疆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2022-02-13 09:51迪德尔古丽
新疆社科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疆建设文化

迪德尔古丽

文化是一个国家传承绵延的精神血脉,是孕育民族气质品格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①文化润疆是党中央根据新疆区情开展的一项以中华文化滋养和培育新疆各族群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文化惠民工程,更是助力推进新疆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规导和顶层设计。②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存在,是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或中介才能被人们感知、理解及接受,进而发挥其社会功能与价值。推进文化润疆,乡村是重要主体与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③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形态样式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文化作为农民重要的精神食粮,发挥着道德教化、经济助推、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等作用,在推进文化润疆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发展水平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是构筑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和反宗教极端主义渗透的坚实堡垒和基础。

一、文化润疆视域下推进新疆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及经济基础形成的乡村文化,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精神源泉和智慧结晶,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润疆视域下加强新疆乡村文化建设既是要各族人民享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各族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要用中华文化涵养滋润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世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融入新疆乡村文化建设之中,用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来促进新疆乡村文化建设,打造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平台,使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推动文化润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④

(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新疆乡村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种自信源自中华民族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根”和“魂”。乡村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绵延赓续的基因,蕴含本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精神意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及社会价值。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思想文化、民风民俗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传统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内在文化支撑和持续性精神动力。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一是从历史层面看,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中华文化是凝聚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受中原文化影响,新疆地区的蚕桑技术与丝绸织造取得了相当成就;最初形成于漠北时期的回鹘文化,深受我国北方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以及佛教、摩尼教等影响。”⑤文化润疆就是要用中华文化涵养滋润新疆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让新疆各族群众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携手奋进、共同繁荣的信心。二是从政治层面看,境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为了达到分裂、肢解中国的目的,蓄意歪曲新疆历史、曲解伊斯兰教教义、污蔑和攻击我国政府在新疆的民族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求大同的儒家经典思想,培育了新疆各民族仁爱之心、坚守诚信、匡扶正义、见义勇为等思想,涵养了新疆各民族大一统的家国情怀。因此,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核,防范错误思潮侵蚀,抵御极端、分裂思想渗透颠覆是新疆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三是从经济层面看,乡村通常是我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地和聚集地。新疆乡村的丝绸文化、陶文化、酒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本生动而丰富的历史书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记载了新疆各族人民文明前进的轨迹和发展趋势。努力保护新疆乡村留存的历史遗迹,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饮食、习俗和传统手工艺等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进行推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形成规模生产,将在带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等方面发挥巨大优势,不断助力新疆农民创业增收。例如,2016年在哈密地区成立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该工作站的成立培育了“密作”品牌,极大地提升了民族传统刺绣工艺水平,同时群众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二)用革命文化涵养新疆乡村文化建设

革命文化是推进文化润疆的重要方面。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在血与火的革命岁月,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人在新疆屯垦戍边、尽心竭力,涌现出感人的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新疆有着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如阿克苏地区的林基路烈士纪念馆、和田地区的王蔚事迹陈列馆、哈密市的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马兰红山军博园、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吴登云先进事迹展览馆等。

贯穿于用革命文化滋润新疆乡村的逻辑主线就是深入挖掘村情村史,认真宣讲革命时期的生动故事,发挥乡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致敬前辈、感召后人,让革命文化穿越历史的时空,融入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积极传播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事迹,讲好新疆故事,做好道德引领,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例如,库尔班大叔的后人把毛主席接见库尔班大叔的照片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都当作“传家宝”,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家风,在天山南北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要通过建设村史馆、乡村文化主题墙等方式,深度挖掘、运用和传播革命文化中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内容,在乡村做好积极引导,从细微处教育村民。在村民中树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朴素勤劳、刚健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过革命文化宣传,促使群众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养分、凝聚力量,在革命文化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进而净化乡村社会风气,促进乡村社会发展。

(三)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新疆乡村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文化需求在空间和层次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文化需求成为社会需要的重点,反映的是社会变迁与发展的一种走向和趋势。”⑥传统观念中一些与现代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陈旧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束缚着现代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缺乏开放意识、变革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思想观念仍然存在,这与现代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规则意识、自律意识、时间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现代价值观要求格格不入,严重地抑制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通过文化润疆,要将现代文明风尚传播到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各方面;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和教育村民,引导村民崇德向善,规范其言行举止,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激发村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变被动为主动,促进文化润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通过文化引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是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回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人们的价值观念之中,使群众感知、领悟、接纳,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农民的文化获得感,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其高尚的道德情感,同时规范和约束整个社会的行为,发挥文化“以文化人、以文启智”的作用,更深层次地引领各族群众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吸引、相互欣赏,不断涵养广大农民的精神世界,并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和文化润疆搭建桥梁,促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施文化润疆,乡村是重要阵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是灵魂要素。乡村振兴为文化润疆奠定物质基础,文化润疆是助推乡村振兴的科学之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离不开文化的智力支撑和价值引领。乡村文化建设是提高新疆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精神追求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立足地区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新疆的文化振兴和文化繁荣,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同时,乡村文化建设必须以党的坚强领导为根本保障,在政策、资金以及技术上都离不开党中央和自治区的支持。新疆乡村文化建设要紧紧抓住文化润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争取获得有力的政策、技术、资金支持,必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文化润疆视域下推进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文化润疆的提出既是文化治理边疆的历时性庚续,也彰显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深化和升华。“润”的关键是精神层面的滋润与涵养,这就要求文化润疆必须在春风化雨、持之以恒、潜移默化中栽下信仰之树、培植理想之苗,不断强基固本、培根铸魂。“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看农村发展。当前,新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农民的基本生活实现保障、各族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反恐维稳的红利初步得到释放,乡村文化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为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硕果累累

自治区党委高位推动“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以来,“结对子”“认亲戚”“勤走动”“常团聚”“关爱帮扶”成为当下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经常性活动,“民族团结一家亲”结亲周成为 “民心工程”。随着“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的开展和深化,各民族之间的互动拓展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各民族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思想、情感等。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各民族间情感沟通的桥梁纽带,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通过走访和联谊活动向各族群众传递了党的声音、宣传了自治区的各项惠民政策,在生产生活中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关怀和帮助,特别是“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将民族团结深入到各民族家庭中,打通了民族团结的“最后一公里”,为建立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根据党中央的要求,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结合新疆实际情况,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大力推进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近年来,新疆通过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统筹推进住房、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厕所革命”,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各族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地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自上而下地建立了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为确保国家扶贫政策切实惠及基层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深入实施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为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现有无线台站设备的更新改造,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全疆各地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选配出版物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出版物采购配送工作。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引导群众多读书、多看报,以便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查阅生产生活信息技术资料,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国民综合阅读率明显提高;在全疆公共图书馆启动“阅百年历程传精神力量”主题系列红色文献展览活动,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场馆和党史学习教育主阵地作用,实现覆盖全疆、直达基层;每年持续配备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保障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从2014年起,自治区创新实施了“四个一批”(即恢复一批、新创一批、下去一批、扶持一批)下基层文化惠民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声音、主流思想、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等送到广大农牧民群众身边,极大地丰富其精神世界;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开展“三下乡”,即启动“文化大院”示范点创建工作,“石榴籽”文化小分队深入基层开展惠民服务,“流动博物馆”巡展走进校园、社区、乡村、企业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文化润疆在基层落地落实。

(三)文学艺术作品持续繁荣

自治区各级文联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对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需求。一是深化“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千人大培训”等文艺惠民和文艺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服务各族群众,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采风活动,积极组织“十二木卡姆”演唱、“阿肯”弹唱、“玛纳斯”演唱、“江格尔”演唱活动,凝心聚力打造《金色的胡杨》《张骞》等一批舞台艺术精品。三是新疆作家立足新疆大地,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向全国读者奉献了一批佳作。例如,刘亮程的长篇小说《捎话》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李娟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铁来克·依布拉音和牙生·赛依提荣获第十二届骏马奖翻译奖等,极大地繁荣了新疆文学艺术创作。四是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于2011年启动实施“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近几年已搜集、整理、翻译、出版了多部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蒙古文等民间文学作品,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极大地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事业的繁荣,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学交流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文化润疆视域下推进新疆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推进新疆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作,既要考虑传统文化层面,又要从现代文化层面思考和准确定位;既要协调乡村社会关系,又要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村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基层文化创新发展人才队伍短缺等问题,影响了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步伐。

(一)村民科学素质有待提高

2015年,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3.97%,比2010年的1.20%提高2.31倍,虽然提升幅度较大,但与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6.20%的数据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2021年,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7.52%,超过了“十三五”时期的6.08%~6.97%的发展目标预测区间,比2015年的3.97%提高了3.55个百分点,新疆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但与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10.56%的数据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2022年印发的《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新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2%。这个结果与新疆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文化建设落后、科普场馆设施缺乏、公民提升科学素质的渠道单一等因素密切相关。公民科学素质偏低现状跟不上现实发展需求,将严重影响并制约公众获取应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的能力,致使许多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难以在农村推广和宣传,这对提升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不高

文娱活动是村民参与文化实践最直接的形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村民有了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但现有的文化配套设施限制了村民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虽然现有的农家书屋、农家文化大院、乡村大舞台等也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存在利用不充分、管理不完善、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文化产品不丰富等问题。大数据时代下的前沿性公共文化网络基础设施、乡村数字图书馆、网络教育中心等,尚处于起步阶段,移动互联网、农村宽带通信等在新型乡村文化产业模式打造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并且文化活动组织形式较为单一、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部分干部对文化活动的印象还停留在以文娱活动为主的阶段,不能适应当前农民的文化需求。

(三)基层文化创新发展人才队伍短缺

文化润疆主体是人,优秀人才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新疆基层文化创新发展人才队伍短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基层干部数量不足,缺少文化建设专职干部。有的村目前尚未配备专职文化管理干部,多数村的文化干事由村委会副主任或村党支部副书记兼任,在管理村委会诸多事务的同时,难免对农村文化建设有所忽视和懈怠。二是村级文化干部自身素质和文化建设责任心有待进一步提高。受环境和教育程度的影响,多数村的文化干事并不能胜任文化建设任务,对于如何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清晰的认识,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村民提供服务。三是缺少农村文化建设骨干。近年来,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进入城市务工经商,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村里缺少文化程度较高且对农村文化建设有想法、有思路的文化建设骨干。

四、文化润疆视域下推进新疆乡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在新疆乡村文化建设中,如何以乡村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声音、主流思想、先进文化、科学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激发各族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凝聚各族人民群众的奋进力量,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认同,这既是当前宣传文化战线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基层干部、宣传教育广大群众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破解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推进文化润疆的紧迫需要。文化润疆视域下推进新疆乡村文化建设,需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通过共同参与、多措并举、综合实施,积极探索其优化路径。

(一)主动回应人民群众需求,提升服务人民群众水平

新疆各族人民是奋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实践主体,回应人民关切、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所在,也是衡量文化润疆的标准所在。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就要求精细化把握新疆乡村群体的特征、能力、需求,对重点及特殊群体进行思想上的指引和帮扶。二是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贴近基层、更接地气的优势,结合当地实际制作更多具有原创性的融媒体产品,让各族群众在主流渠道中获得信息,在主流声音中找到文化归属。三是要积极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温度、有正气的精品。打造一批正确反映新疆历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彰显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品,不断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用优秀作品和成果来引领风尚、匡扶正气、化人育人、培根铸魂。

(二)统筹乡村文化资源,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一是为乡村文化队伍配备相应的设备,充分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二是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农牧民感兴趣的主题活动,加强文化馆、图书馆、文化遗址、美术馆等阵地保护建设和使用。三是以志愿服务为抓手、以资源整合为重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着力拓展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四是探索开设地域特色鲜明、紧贴群众生活的智慧社区,健全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功能,提升乡村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五是建好用好公共文化服务云系统,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文化社区建设,加快发展新疆农村宽带通信、移动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等,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三)保护好革命文物,传承好红色基因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革命文物是珍贵的红色资源,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丰功伟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精神高地。一是新疆拥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加强馆藏革命文物的征集和保护,建立革命文物数据库,对反映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的丰功伟绩、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等的重大事件遗迹、重要会议遗址、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及馆藏文物进行调查研究和保护修缮,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进而激发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内生动力。二是创新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方式,推动流动博物馆建设,拓宽革命文物线上展示渠道,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制作手抄报、创作书画作品、撰写红色精神演讲稿、阅读红色书籍、观看红色影片等活动,多措并举深入推进红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四)塑造乡村特色魅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一直以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关联度和耦合性都极高。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开发全过程,既有利于实现文化传承,又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进而有助于扎实有效地推进实施文化润疆和“旅游兴疆”战略。近些年,从国家层面和自治区层面围绕推动和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新疆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随着经济结构优化和消费需求改变,同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新疆仍需大力挖掘本土文旅资源,鼓励各景区深度开发、积极打造具有新疆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和具有标志性的文旅产品,大力开展具有民族风格、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品牌,持续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二是积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文化+”发展态势,充分运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平台,创新打造新疆文旅知名品牌,提升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使乡村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做好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美育功能,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培养时代新人,持续推动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融合中枝繁叶茂,不断夯实全社会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文化基础。

(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确保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文化润疆落地落实。一是通过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确保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精湛的业务能力和优良的行事作风。二是通过参观学习、调研座谈、定向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乡村文化技术人员提升其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三是发挥好文联、文化馆(站)等在繁荣基层文化文艺中的带动作用,建立文化指导员队伍,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到基层一线教、学、帮、带,推动文艺志愿者与基层文艺骨干“结对子、种文化”。四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坚持业绩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职级晋升制度、薪酬分配办法,充分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五是通过择优引进紧缺人才、重点人才等手段,缓解人才缺乏问题,提供人才成长空间,不断吸引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投身新疆乡村文化建设,让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努力实现人才队伍最优化、效益最大化。

(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工具,文字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⑦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更是维系各民族关系的重要纽带。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权利。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不仅关系到各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自我积累、繁荣发展,更关乎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在推进文化润疆中,需结合新疆各地区实际情况,遵循语言文字学习的客观规律,因材施教,持续巩固和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注 释:

①《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20年9月27日,第1版。

②龚晓潇,孟楠:《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风险挑战和实践逻辑》[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第39页。

③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05页。

④刘明,郭世杰:《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J],《实事求是》2022年第1期,第96页。

⑤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EB/OL],http://xj.people.com.

⑥陆益龙:《乡村文化的再发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第93页。

⑦黄妙轩:《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国民族教育》2021年第3期,第36页。

猜你喜欢
新疆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