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政策创新

2022-02-13 09:51蔡梅兰
新疆社科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老龄十四五人口老龄化

蔡梅兰

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将是基本国情。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新形势,整体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少子化、高龄化、老龄化并存将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大。“十四五”时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限窗口期和关键期,要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当下,加快构建真正高质量的养老保障体系;着眼长远,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主动作为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着力培育老龄社会发展新动能,对冲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意义

人口老龄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发展的人口基础,成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最为基本的认知背景和基础力量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最高层级的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之一。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做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专门部署。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积极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老年群体的共同富裕直接体现着共同富裕建设的成色和底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限窗口期和关键窗口期,要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新形势

1999年10月,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1.26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21年,60岁以及上人口2.67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9%。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着新的形势。

(一)整体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十四五”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1962~1975年)出生的人将相继进入老年期,年均净增长超过1200万人。我国将迎来第二次老年人口强劲增长高峰期,老龄化进程全面提速,老龄化将从轻度步入中度,并不可逆转地走向深度老龄化②。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35%,人口数量接近5亿,我国未来面对的是人口老龄化高原期。

(二)高龄化、老龄化、少子化并存将成为常态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增长一倍多,老龄化伴随着高龄化,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内部结构也发生着快速变化,高龄化趋势明显。近些年,我国生育水平持续走低,出生人口数一直处于快速下滑期,总和生育率降到1.3以下。2021年,我国出生人数是1062万,再创历史新低;死亡人口首次达到千万级,人口总量仅增加了48万,已接近“人口死亡交叉”线。面对老龄化、高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情况,低生育率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均衡发展的最主要风险。

(三)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大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水平城乡倒置现象日益加剧。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农村养老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最大短板,影响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地区差异加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最高地区(辽宁)和最低地区(西藏)之间,相差接近12个百分点,与2010年的数据相比,增长了5.28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在城乡、地区间差异的扩大,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复杂性。

三、当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SWOT分析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指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显著特点的人口老龄化基本国情,必然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因此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优势劣势也是并存的。

(一)挑战方面

一方面,人兼具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属性,人口的老龄化必然会对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产生重大影响。21世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口基础是从老龄化社会走向老龄社会,走向深度老龄社会。③在我国,老龄社会的三条“递减曲线”将表现得更加明显,会出现劳动参与率递减、劳动力供给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消费能力递减、人力资本递减等情况。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对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提出的巨大挑战,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可能将面临不可持续的危险,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人作为社会主体,社会主体年龄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必然要求现有的社会治理模式、方法等作出相应调整。如何保障大量留守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的老年生活将是巨大的挑战。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老龄化所引发的一系列民生问题不容忽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治理提出了适老化的全新要求和目标。

(二)机遇方面

首先,老年人群体本身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至69岁的低龄活力老年人口占55.83%,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巨大,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其次,“夕阳红”里蕴藏着朝阳经济。银发市场正在成为含金量最高、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之一。老年用品、老年服务、医疗保健、旅游、金融、文化产业等,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多元的银发市场。庞大的养老市场需求催生了老人陪诊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助浴师等就业工种,护理行业也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尤其是随着50后、60后人群进入养老阶段,我国老年人群体的消费观念开始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升级,银发经济或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最后,人口老龄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倒逼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利用资本、技术等要素替代劳动,加快转型升级。

(三)优势方面

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时具备一定的特殊性,甚至是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优势和大国优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标批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了根本遵循。我国经济总量、人均GDP进一步提升,使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基础更加丰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优化,民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边富边老”的发展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在我国,孝道是家庭伦理最为核心的内容,传统文化的优势体现为百善孝为先,这为老龄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文化伦理和稳定的价值理念支撑④。同时还有后发优势等有利因素。要相信国家有条件、有能力,也有信心应对人口老龄化,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

(四)劣势方面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老年群体快速增长的需求,整体上呈现出“未备先老”“边备边老”的状态。相对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应对老龄化的各种准备还未同步做好,人口老龄化承载基础仍相对薄弱。

1.思想准备不足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共识尚未形成。一是有的把60岁及以上人口看成负担和包袱,对其群体存在认识上的偏见;面对老龄化过于悲观和忧虑;把老龄化简化为60岁及以上人口的养老问题,未认识到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各方面影响等。二是有的把60岁及以上人口的养老问题简化成物质保障,没有意识到其在精神保障、社会参与、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的需求。以精神保障为例,老年抑郁症是老年群体较为常见的心理疾病,现实中诱发老年人抑郁症的因素很多。例如,子女不在身边、伴侣突然离世、退休后失去生活目标、长期慢性病引起的继发性抑郁等,这都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在实践中,普遍对老年抑郁存在误区甚至是忽视,很大比例的老年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规范的药物治疗。三是有的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老龄社会的整体判断和治理选择。

2.制度供给不足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立法相对滞后、缺少专项法律法规,出台的文件多为“通知”“意见”“决定”等部委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较低,应急性凸显,前瞻性、系统性不足,难以有效应对老龄社会的风险问题。特别是当前政策重点仍主要集中于养老服务建设等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领域方面。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老龄产业、老年健康服务、老年教育等政策领域明显不足。

3.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养老服务总量供给有限、保障结构失衡、质量效益不高的情况仍存在,人均养老资源普遍不足,难以满足民众需求,长期护理险、老年健康服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等都需进一步完善。随着老年群体内部代际的更替,以及老年群体收入水平的普遍提升,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需求结构升级态势明显,对养老保障体系和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⑤。同时,养老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专业性护理人员缺口较大;养老服务设施不健全;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滞后等,影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

四、“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政策创新

“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把握一个基本逻辑,既要就老龄化谈老龄化工作,把全国老年人的事情办好,又要跳出老龄化谈老龄化工作,提前谋划、主动应对,从全生命周期视角、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来统筹看待“老年人”“人口老龄化”“老龄社会”,准确把握关键政策的创新⑥。

(一)加快构建高质量养老保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立足当下,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之事,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构建起真正高质量的养老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化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矛盾与问题。

1.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

健康是保障老年人独立自主和参与社会的基础,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是最急迫、最突出的需求。推进健康老龄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是一个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到安宁疗护等在内的综合连续体。一是老年健康服务建设要关口前移,更加突出预防先行。积极利用老年健康宣传周、敬老月、重阳节、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等契机,在城乡社区加强老年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提升其健康素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老年群体重大传染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二是补齐老年健康服务机构的短板。实施老年健康服务机构“三个一”建设工程(建设一批、转型一批、升级一批),加大专业性的老年医学中心、医疗中心、综合性医院的一站式老年医学科、康复机构、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等机构的建设力度⑦。三是深入推进医养结合。进一步加强居家医养,推动医养结合延伸至社区,让居家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健康体检、慢性病防治和管理、健康知识等基本医疗服务。持续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推广,扩大医疗机构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的范围,鼓励区域医疗联合体提供居家医疗服务等。

2.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兜底性养老服务网。坚持公办养老机构公益属性,强化公办养老机构兜底线、保基本的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通过列清单的方式来明确基本养老服务服务谁、怎么服务、由谁提供服务等问题,以此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需求的服务。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鼓励以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为依托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健康老人为失能老人服务,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二是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实施普惠养老专项行动,解决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服务时遇到的“买不到、买不起、买不好、买不安心”的问题。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引导地方政府综合运用包括规划、土地、住房、财政、投资、融资、人才等的支持政策,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专业化养老机构的建设。加大国有经济在养老服务领域有效供给、养老基础设施领域布局、培育发展以普惠养老服务为主责主业的国有企业等方面对普惠养老的支持⑧。三是继续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依托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为社区或居家生活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助浴、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多样化养老服务和产品,建立“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体系,为家庭成员提供物质支持、照护补贴、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就业扶持以及惠及整个家庭的购房优惠、户籍随迁等支持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3.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一是全力构建老龄宣传大格局,加大宣传力度,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国家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重点对象是党政干部、青少年和老年人。将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计划;在各级各类学校普及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加强对中小学孝亲敬老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将职业院校、高校学生参加为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等。二是积极推动适老化规划设计与改造,打造老年友好理念的生活环境。通过老年人体验馆的形式,模拟老年生活状况,进而在生活中更体谅、尊敬、孝敬老年人。三是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规定以及典型案例,鼓励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严厉打击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4.提升老龄社会治理效能

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的宏大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及老年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完善“共建、共治、共享”老龄社会治理框架,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目标⑨。一是个体层面。应有效引导个体树立全生命周期的观念,积极倡导年轻的时候提前规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要积极为将来长寿的自己多做准备,包括思想、健康、物质财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二是政府层面。应强调发挥政府在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卫健委、发改委、民政部等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主动作为,真正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应对人口老龄化。更加注重长期人口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提高人口政策的前瞻性。同时,将老龄工作重点任务纳入工作督查和绩效考核范围,以考核倒逼政府在老龄社会治理体系中角色和功能的转变,推动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共同健康发展。三是社会层面。积极引导、培育涉老社会组织,为社会力量参与促进老龄事业发展拓宽渠道,补足社会组织发展不足的短板,发挥社会组织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促进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时要积极推动为老服务志愿文化建设。

(二)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主动作为延缓老龄化进程

新生人口的增多将有效补充未来劳动力,是主动延缓人口老龄化的关键,要积极推动应对人口老龄化由单纯地解决老年人问题向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现代化治理转变。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当下,更为迫切的是要加快生育支持体系的构建,建设一个生育友好型的社会。

1.延长生育休假,还需完善配套

截至2022年8月,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了相关条例修订,内容主要涉及产假和护理假的延长,这也是国际上鼓励、支持生育的普遍做法。适当地延长产假和陪产假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拓宽产假覆盖范围,尤其是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切实维护女性职工孕产期合法权益,保障其产假和育儿假。同时,延长女性休假时间与保障其就业权益存在一定矛盾,实践也证明女性休假长度和生育率高低两者间相关性较弱。尤其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稳增长压力大的背景下,由企业独自承担相应的成本,会让女性在职场中面临更大的不利。要推动形成女性个体、家庭、用人单位、政府间相对合理的育儿成本负担机制,切实维护女性就业权利。通过企业税收返还、优惠补贴等形式,或成立“生育基金”,由个人或企业自主申请。鼓励男性参与子女养育,延长男性护理假,强制父亲休假配额,缩小男女就业差距。

2.生育、养育、教育一体化考虑

影响生育决策的因素复杂多样,涵盖婚姻、生育、养育、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的一揽子家庭福利和支持计划。国际经验也表明,任何单独的鼓励生育政策对于生育率的提升效果都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现阶段,生育子女后的养育、教育面临巨大的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民众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个数存在落差,说明我国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任重道远。要进一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把育龄父母从各个环节巨大的压力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地起到鼓励生育、释放生育动能的作用⑩。鼓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放育儿津贴并相应地调整儿童津贴的金额。在孩子0~3岁期间,向母亲发放一定金额的生活补贴,减轻其经济和家庭负担,特别是缓解女性因生育带来的失去经济收入或收入下降的压力。进一步探索家庭全职服务成员职业保障制度,对家庭家务工作、“全职妈妈”“全职爸爸”支付服务费用,给予物质肯定等。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解决幼有所托、幼有所育的问题。积极开展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和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和引导、带动地方政府普惠托育基建投资和社会投资,支持用人单位、家庭提供托幼服务。同时,强化住房税收等支持措施,根据家庭未成年子女数量,在户型选择、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申请、购房贷款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鼓励积极推动多孩家庭子女入学(入园)“长幼随学”制度。

(三)着力培育老龄社会发展新动能

1.加快形成新的人力资本综合优势

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持续保持社会活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下降问题,必须以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来进行对冲和弥补。核心是提升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和效率,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建议将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加快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加大高素质人力资源增量。实施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国家行动计划,提升和优化人力资源存量资源。同时,建设一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劳动者队伍,实现劳动力质量对数量的替代。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为充分的就业,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尤其是老龄人力资源的积极开发利用。发挥老年人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支持和保障老年人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专长,让老年人参与到家庭、社区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实现积极老龄化。从国际上来看,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目前,山东、江苏两省均已推出相关方案,开始进行试点。延迟退休的步伐已经渐行渐近。要坚持渐进原则和弹性原则,减少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劳动者个体的冲击和影响,避免“一刀切”。实施领取养老金“早减晚增”计划,鼓励老年人推迟领取养老金。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制度建设,禁止年龄歧视,完善老年人就业、再就业的制度保障,清理阻碍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的不合理规定。积极推动各地开展“银龄行动”,为老年知识分子继续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开启“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新模式,鼓励低龄老年人和其他志愿者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

2.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

创新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一是聚焦整体创新,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链附加值。顺应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趋势,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设备,实现劳动力替代及增强,推进技术替代劳动。二是加强为老服务创新,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水平。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多管齐下,积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在保留传统服务方式“兜住底”的同时,还要“能兼容”,重点紧贴老年人需求特点,开展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比如,广泛推广应用老年人居家必备科技四小件(智能水表、智能门磁、烟感报警器、红外监测器)等。继续鼓励创新开发智慧养老产品,包括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或自助式健康监测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等。收集、整理、监测全国老年人相关信息和养老数据资源,加强老龄数据支撑和开放,发挥老年人口相关数据在技术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信息共享。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提升养老服务供给的精准度、方便性,实现智慧养老。

3.激发老龄产业发展活力

随着老龄化逐渐到来和加深,社会的需求在变化,机会也在变化。未来万亿级的银发市场,需要更专业的商业力量加入,要积极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共同发展。一是加快建立健全老龄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重点是老龄产业发展管理指导、老龄产业行业标准规范等内容。发挥顶层设计、政策引领的作用,科学规划,制定老龄产业发展目标,实现合理布局。同时,加强监管,严厉打击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的消费环境,用监管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政府要进一步更新观念,认识老龄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养老服务市场的“放管服”,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公正、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针对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严重的市场主体,要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引导市场针对不同生活场景重点开发适老化日用产品、辅助产品、陪护产品,针对机构养老、日间托养、上门护理等需求,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精神文化等生活用品和服务的适老性能,推动老年产品和服务市场提质扩容。三是激发老年群体有效需求。进一步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稳步增加民众养老财富储备,保障和增加老年人的收入。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建设。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逐步缩减制度之间、各类群体之间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差距。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鼓励家庭、个人建立养老财富储备。稳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力求突破城乡限制,实现职工医保对象和其他城乡居民同步覆盖以及同筹资同待遇同服务,进一步体现制度建设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注 释:

①陈习琼: 《人口年龄结构转变视阈下昆明市人口老龄化——基于人口普查数据》[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年第17期,第39页。

②郑功成:《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22期,第22页。

④蔡昉:《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J],《劳动经济研究》2020年第6期,第5页。

⑤杨晓奇:《我国老龄产业政策的现状、问题及其完善建议》[J],《老龄科学研究》2022年第8期,第8页。

⑥周学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老龄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108页。

⑦高鸣:《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关键影响、应对策略和政策构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第16页。

⑧陆杰华: 《人口老龄化挑战与应对:从负担到红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第93页。

⑨刘芷含,吴玉洁:《“收放何度?”:中国特色老龄社会治理体制的生成逻辑及实现路径—— 一项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21年第1期,第125页。

⑩曹信邦,张静: 《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与企业年金最优缴费率》[J],《财政科学》2022年第6期,第135页。

猜你喜欢
老龄十四五人口老龄化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