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林辉 卢碧燕 李 珍 罗秋婷 邓国金 黄媛媛 张 巍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卫生健康学院,广东东莞 523110
当代社会中,自杀是人类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我国自杀死亡的人数约占世界总自杀死亡人数的30%[2]。自杀死亡已经成为我国15~34 岁青少年人群首位死亡原因[3]。中职生作为新时期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特殊青少年群体,他们正处于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的高发期,受挫后容易出现偏激的想法和行为,甚至产生自杀意念。而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早期的心理活动,是自杀行为敏感的预测因素[4]。心理控制源是个体对行为或事件结果的认知归因方式[5],是个体在认知矛盾和处理各种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与自杀意念水平密切相关[6]。本研究旨在了解新时期东莞中职生心理控制源和自杀意念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防范中职生自杀提供依据。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2020年3月东莞市3 所中职学校(东莞卫生学校、东莞市技师学院、东莞商业学校),每所学校按年级分层,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3 个班,共21 个班,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开展线上调查。纳入标准:愿意配合参加调查的学生。排除标准: 有心理健康疾病并正在服药和治疗期间的学生。共有1162 名学生接受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80 份,有效率为92.9%,其中男生202 名,女生878名;校内学生(一、二年级)475 名,校外实习生(三年级)605 名;年龄14~20 岁,平均(17.1±0.8)岁。本研究已获得学生本人和家长的知情同意,并得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卫生健康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1 自编社会人口统计学调查表 内容包括:学生类别、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类别、自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养方式、参加户外运动频率等,学生根据自己个人实际情况填写。
1.2.2 心理控制源量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nternality,powerfulothers,and chance scale,IPC 量表) 此量表由Levenson 编制[7],包括3 个维度:内控性(相信自己可以驾驭生活的程度)、有势力的他人(相信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事件的程度)、机遇(相信机遇可以影响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事情结果的程度),每个维度有8 个条目,共24 个条目。该量表采用7 分制评定,评分从-3 分(很不同意)到3分(很同意),计算总分时加24 分以抵消负分,因此每个分量表的分值范围是0~48 分,分数越高,代表被测试对象越相信该维度在驾驭自己的生活。本研究中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2、0.79、0.72。
1.2.3 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elf-rating idea of suicide scale,SIOSS) 此量表由夏朝云等[8]编制,包括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和掩饰因子4个维度,一共有26 个条目,每个条目都以“是”或者“否”来回答,以绝望、乐观和睡眠三个因子的总分≥12 分作为具有自杀意念的划界点,以掩饰因子≥4 分作为测量不可靠。该量表内容简洁,易理解、适合各年龄段人群,能真正反映预想性的自杀意念内涵及快速有效地筛选或预测自杀。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6。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了解中职生心理控制源和自杀意念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职生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机遇得分分别为(26.36±5.54)分、(16.91±7.74)分、(18.87±7.28)分,自杀意念得分为(4.11±3.55)分(掩饰因子得分均<4分)。不同学生类别各因子得分的比较情况详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中职生心理控制源和自杀意念总分水平的比较(分,±s,n=1080)
表1 不同特征中职生心理控制源和自杀意念总分水平的比较(分,±s,n=1080)
心理控制源人口统计学指标 人数 自杀意念内控性 有势力的他人 机遇学生类别校内学生校外实习生t 值P 值性别475 605 26.01±5.60 26.64±5.47 1.86>0.05 17.35±7.79 16.56±7.67 1.67>0.05 19.16±7.44 18.65±7.15 1.15>0.05 4.12±3.64 4.10±3.49 0.08>0.05男女t 值P 值202 878 26.42±5.98 26.35±5.43 0.14>0.05 19.26±8.21 16.37±7.52 4.84<0.05 20.02±7.78 18.61±7.14 2.29<0.05 3.76±3.31 4.19±3.60 1.55>0.05是否独生子女是否F 值P 值129 951 25.53±5.36 26.48±5.56 1.83>0.05 17.93±8.42 16.77±7.63 1.60>0.05 20.42±8.16 18.66±7.13 2.58<0.05 4.66±3.96 4.03±3.49 1.89>0.05家庭类别双亲家庭单亲或离异家庭t 值P 值自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一般较差F 值P 值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F 值P 值参加户外运动频率经常参加偶尔参加几乎不参加F 值P 值998 82 26.43±5.49 25.51±6.05 1.45>0.05 16.93±7.53 16.68±9.88 0.27>0.05 18.89±7.21 18.65±8.06 0.29>0.05 4.03±3.48 5.06±4.20 2.54<0.05 478 545 57 26.72±5.66 26.12±5.35 25.67±6.11 1.97>0.05 15.73±7.26 17.36±7.62 22.53±9.61 22.38<0.05 17.82±6.65 19.22±7.30 24.37±9.26 22.70<0.05 3.47±3.35 4.38±3.56 6.77±3.60 26.51<0.05 753 143 45 139 26.80±5.45 25.16±5.77 25.44±5.44 25.56±5.51 5.22<0.05 15.57±7.21 20.53±8.20 21.27±6.94 19.01±8.08 28.10<0.05 17.57±6.67 22.13±7.92 22.33±6.19 21.45±8.06 28.82<0.05 3.42±3.19 5.64±3.74 5.44±3.95 5.81±3.91 33.91<0.05 130 774 176 27.78±5.78 26.30±5.52 25.59±5.26 6.07<0.05 15.28±7.98 16.66±7.59 19.22±7.69 11.35<0.05 17.08±7.61 18.49±6.95 21.86±7.68 20.57<0.05 3.44±3.35 3.93±3.49 5.39±3.68 15.24<0.05
中职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3.9%,其中男生和女生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单亲或离异家庭中职生自杀意念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和双亲家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的中职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低于专制型和忽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中职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高于自感良好和一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不同特征中职生自杀意念检出率的比较[n(%),n=1080]
中职生内控性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及绝望、乐观、睡眠因子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及绝望、乐观、睡眠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表3)。
表3 中职生心理控制源和自杀意念各维度的相关系数(r 值,n=1080)
以有无自杀意念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类别、自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养方式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 回归模型,赋值情况详见表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后,中职生内控性得分高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P<0.05),外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得分高则是危险因素(P<0.05)(表5)。
表4 变量赋值表
表5 中职生心理控制源对自杀意念的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n=108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职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3.9%,低于近期部分研究结果[9-12],显著低于较早前(2004~2005年)研究结果[13-15]。不同时期研究结果对比提示,新时期中职生自杀意念检出率相对较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升。这估计与现代社会家庭生活水平改善,学生教育受到更多的重视,社会和家庭对教育投入增加,以及人们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重视和关注有关。
不同特征中职生自杀意念检出率有所的比较,独生子女、单亲或离异家庭中职生自杀意念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和双亲家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表明,单亲、离异及再婚家庭会让青少年失去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家庭环境亲密度降低和矛盾性增高,增加青少年自杀意念的风险[16]。亲子之间的亲密度能够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 支持和理解,对自杀意念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保护性[17]。积极的家庭支持和同辈关系会削弱抑郁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18]。提示在家庭环境方面,应该尽量保持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避免家庭矛盾,尽可能为孩子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的自杀意念检出率低于专制型和忽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权威型家庭父母给予孩子更多情感关怀、理解和尊重,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使孩子对生活具有乐观的态度,对未来充满希望,面对挫折和失败更加具有韧性,降低其自杀意念的产生[19]。相反,专制型和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经常采用惩罚、忽视、拒绝、否定和过度干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对生活和未来更加悲观无望,增加孩子的自杀意念风险。此外还发现,自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中职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高于自感良好和一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于困境家庭会给青少年造成不自信、自卑和敏感的心理,因此,困境家庭中的青少年更易于产生自杀意念。
Pearson 相关性分析发现,中职生内控性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及绝望、乐观、睡眠因子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及绝望、乐观、睡眠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提示中职生心理控制源与自杀意念水平密切相关,心理控制源可以有效预测其自杀意念水平,与王仲星等[20]研究结果相同。因此,学校教育管理者可根据中职生心理控制源的特征,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提高学生的内控性,从而可有效预防学生的去个性化,提升其成就感。
心理控制源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结果之间关系的一种泛化性预期,是对影响和控制自己生活力量的归因,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是躯体健康和人的健康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21]。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职生内控性得分高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P<0.05),外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得分高则是危险因素(P<0.05)。内控的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他们把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更倾向于采取正向的处理方式,而外控者则倾向于采取负向的应对方式[22]。个体内控性越强,越相信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越关注自身发展,积极完善自我。相反,个体越相信机遇、运气等外因影响并控制自己,对事件及结果越有不确定感,成就感降低,动机下降,心理健康水平自然较差[23]。
综上所述,新时期中职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相对较低,但仍不容忽视。不同特征中职生均可影响心理控制源和自杀意念水平,心理控制源与自杀意念水平密切相关,并可以有效预测中职生自杀意念水平。学校应对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内控性训练,促使其认识到依靠自身努力才是结果导向的关键因素,逐渐使其由外控向内控转变,形成积极的自我归因方式,防范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