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探究

2022-02-12 00:21刘影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现状

摘    要: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实施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最关键的是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能力,增强其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使其充分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价值要素进行隐性输入,完善能够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评价体系,多措并举促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升。

关键词:课程思政;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62-02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开始了对课程思政的广泛研究与实践。那么,何谓课程思政呢?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所有课程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可见,学术界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各有不同,而只有厘清课程思政的内涵,才能更好地予以推行。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打破了以往思政课“单兵作战”的局面,以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式显性教育”的模式。它不是另外增加一门课,也不是增加一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让专业课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激活其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知识的传授和价值的引领实现有机融合,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明确具体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国际形势仍较为复杂,多元思想与文化并存。中国正处于世界经济浪潮的中心,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矛盾和冲突,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者更应做好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者,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应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肩负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的历史重任。从专业课教师那里,学生不只是要获取到广博的专业知识,还应在无形中接收到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从而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二)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这样灿烂的文化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本土文化还缺乏了解,因而有必要通过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强化文化自信教育,使学生不断接受与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归属感。建设课程思政,提炼课程中的文化基因,是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一)专业课教师认知度不够,思政能力不强

长久以来,专业课教师更多地致力于其专业领域“一亩三分地”的教学与研究,更为注重“解惑”,而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多数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才是最为重要的,同时认为额外的任务设置会占用正常的授课时间,这样的认知使得在专业课的实际授课中,真正将专业课的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师占比不高。显然,课程思政教育观念只是局部入耳,并未做到真正入心。在短时间内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除了对课程思政的意义未能做到真正理解外,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强,也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一些专业课教师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储备不足,对在课堂上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技巧都不熟悉,对所教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何挖掘与融入较为迷茫。虽然一些高校也总结了一些较好的实践经验,但是课程之间的差异较大,不能“拿来主义”,可借鉴的也相对有限,这些因素都导致专业课或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或是与知识点的结合较为生硬,变成了“润物有声”。

(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与制度保障不完善

一些高校更多关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科研等方面,虽然也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但在实践上并没有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的考评,也是在教学质量、科研成果方面建立了较全面的考核评价制度,有明确的量化标准,这些标准可操作性也较强。相比较而言,教师育人的成效卻没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也没有作为教师的评价标准,教师既无动力也无压力,自然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思政上。甚至个别教师会存在追求个人职称晋升等,而对于学生的德育培养则是马马虎虎的情况。

(三)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化

对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认识的不足,导致很多高校在实践中陷入误区。他们错误地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多开设一些富有政治内容的课程,并致力于打造所谓政治精品课,并将这些与传统的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课程界定为课程思政的全部。而且很多高校还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即是将课程思政等同于多开展一些讲座或活动,进行“红色系列教育”,有时会比较刻意,认为这样大规模的活动就是课程思政。显而易见,这样的课程思政实践是将其形式化,较之前相比,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些形式而已。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推进的实践路径

(一)转变育人观念,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有效推进的根本是专业课教师育人理念的转变。如前所述,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呈现“两张皮”的现象,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因而课程思政首先就是要让专业课教师加强对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理解,提高政治认同,在思想上认同课程思政,认识到新时代开展课程思政对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有机结合的重要意义。课程思政不会削弱课程的教学效果,相反,会有效深化教学内容的思想内涵,赋予其更多的人文气息。只有这样,专业课教师才能真正接受课程思政,建立对课程思政的内在需求,并在行动中践行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不再让传统思政课唱“独角戏”,实现各科协同合作。

专业课教师除了要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以及要在实践中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外,还应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高校可以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理论研修,深入研究政治理论,并与思政课教师进行沟通。思政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一环,对课程思政有较强的引领示范作用,在育人方面有着长期的实践经验,因此专业课教师可以借鉴思政课教师的有益做法。其实,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有丰富的可供开发的思政元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业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多优势。专业课的授课规模普遍小于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深层次交流的机会,因而专业课的思政更能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绝不能为思政而思政,生硬植入,让学生有较强的突兀感。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申到知识背后的逻辑、精神和价值等,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因而需要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思政融入。一是可以将社会热点融入到课程。社会热点往往为时下热议的话题,被学生所关注。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典型特点,对学生关注的、与专业课程相关的问题予以分析与回应,渗透一定的价值判断,并注重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将道理内化于心。二是可以將地域文化融入课堂。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可以添加学科发展的历史及一些典型代表人物的事迹等,让学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向榜样学习。

(二)健全课程思政育人的评价制度

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引导教学活动趋向理想的目标,能够反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教学的进一步改进奠定基础,同时能够促进教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他们的潜能。因此,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制定奖惩机制,把在课程思政方面的表现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准,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在评奖、评职中都应该有所体现,占有一定的比例,否则,多数教师依然只会致力于论文的发表。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学生的评价机制。通过问卷、网络测评等形式进行评教。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参与者,其公正的评价是思政育人评价机制的重要指标。二是教务评价机制。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督导组,开展不定期的检查,并形成常态化模式,成为经常性工作。三是教学比赛机制。可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以赛促教,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82.

[2]杨守金,夏家春.“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5):101.

■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1-01-15                                                          修回日期:2021-03-11

作者简介:刘影(1982—),女,黑龙江双城人,黑龙江财经学院人文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现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