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智,李儒银
(1.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图书馆;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图书馆,重庆 400000)
在近20年的阅读推广历程中,图书馆在创新阅读推广、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等方面,以及促进校园阅读文化氛围已经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如阅读推广基础理论研究、阅读推广影响因素、阅读推广评价研究等;还有关于阅读推广客体的探索,如阅读推广模式探索、阅读推广服务创新、新媒体阅读推广、数字阅读推广、阅读推广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等方面。相比之下,关于阅读推广主体的相关研究则较为少见。阅读推广主体即发起并承担阅读推广活动主要责任与义务的馆员,是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实践者[2]。阅读推广主体是正向影响阅读推广发展的主导型因素[3]。故而,本研究将以阅读推广主体——图书馆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阅读推广情境中,进行相关信息行为的探索。
在“三全育人”的文化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通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承载着学校的人文精神形成和文化建设传播的重任[4]。在阅读推广情境下,特别是在活动策划的整个过程中,图书馆员都会经历着或多或少的信息查寻行为,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并以此获得灵感、启迪智慧[5]。所以,本研究试图以高职院校图书馆员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在阅读推广情境中,作为阅读推广主体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信息查寻行为,了解其在策划、组织、实施阅读推广活动过程中的信息查寻行为,探索阅读推广情境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信息查寻行为理论模型,从而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合理安排信息查寻任务、提高信息查寻效率和高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建议,也为阅读推广人才的职业教育与培养提供方向指引。
研究者选取了重庆地区高职院校的12名图书馆员为研究对象,包括3男9女,年龄20岁~55岁。数据收集时间2019年3月—2020年6月,以期间举办的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为情境进行数据收集,具体的样本信息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信息 单位/人
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收集数据。访谈过程中,研究者进行录音或文字记录;同时,研究者也曾参与到阅读推广工作中,随时观察记录馆员们在策划、组织阅读推广活动中的信息查寻行为,作为访谈资料的补充。
扎根理论[6]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巴尼·格拉泽(Barney Glaser)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于1967年合作出版的专著《扎根理论的发现》中首次提出的,其目标是通过自下而上的、系统化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归纳出新的理论,适用于探索性或解释性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索阅读推广情境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信息查寻行为,故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深入工作情境收集数据和资料,从数据资料中归纳并提炼出概念和范畴,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
本研究在进行质性资料收集的同时进行文本资料的三级编码分析和整理。在开放式编码的过程中,使用被访谈者的原话进行编码,从中挖掘初始概念,并进行范畴化处理。由于开放式编码过程原始资料较大,本文仅列举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资料作为编码分析的展示,见表2。
表2 开放式编码的样表
关联式编码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分类、比较和编码,发现和建立范畴之间的各种关系,发展主范畴及其子范畴。笔者通过分类整合,最终形成16个子范畴和4个主范畴,见表3。
表3 关联式编码结果
通过进一步分析4个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将核心范畴确定为“阅读推广情境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信息查寻行为”,并通过描述现象的故事线把核心范畴和主范畴予以系统性联结,得出如下关系,见表4。
表4 主范畴和核心范畴的关系结构
为了检验理论饱和度,研究者又随机访谈了3名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员,执行扎根理论编码步骤,结果发现没有新的概念和范畴产生。因此,认为本研究理论达到饱和状态。
通过扎根理论编码,本文将核心现象定义为“阅读推广情境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信息查寻行为”,其中包括4个主范畴:“心理动机”“信息获取渠道”“信息内容”和“影响因素”。本部分将从这4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动机是促进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引导和维持人的具体行为的一种力量,人是否执行某项活动是由动机决定的[7]。研究分析得出,预设、比较、感知价值和自我效能是高职图书馆员在进行信息查寻之前产生的各种心理动机。图书馆员会预先设定信息查寻的方向,从活动的新颖性、创新性角度思考信息查寻的内容,还会在同类活动的不同展现形式上作对比,这是基于活动方面而产生的心理动机。如馆员4号说:“在查寻之前,心里大概会有一个方向的……也会重点考虑活动的新颖性和吸引性”。更重要的心理动机则是基于自我实现的考虑,希望能够办成卓有成效的活动,并得到读者和领导的认可。如馆员1号说:“一方面是想吸引更多的读者参加,还有就是刚参加工作不久,希望通过参与这次活动,锻炼自己,得到领导的赏识。”
根据受访者的描述我们发现,高职图书馆员的信息获取渠道主要是搜索引擎、图书馆网站、数据库和学术论文。图书馆员一般会通过搜索引擎直接输入所需的内容进行检索查寻;或者通过浏览同行院校、知名高校、公共图书馆的网站,获取机构的阅读推广活动信息。如馆员4号说:“首先,我会在百度上搜索一些相关的信息,也会看一些高校图书馆的网站,看看他们往年读书月都办点什么活动,可以借鉴参考”。部分图书馆员也会通过查寻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了解哪些图书馆举办了什么样的阅读推广活动,还会下载一些学术论文,进行详细了解,有些还会追溯参考文献,对比不同图书馆举办的效果和模式等信息。如馆员5号说:“我会查寻万方、百链、知网这些数据库,调研一些文献,感觉这样更科学”。
活动策划是为了活动能够顺利、成功地进行,对活动的全局进行统筹规划。本研究发现,高职图书馆员信息查寻的内容范围主要与活动策划相关,具体而言包括:活动方案、馆藏资源、现场实施和效果评价。图书馆员会对活动组织、策划、实施各个阶段的要素信息进行信息查寻,以获取全面的活动信息,包括发言稿、新闻稿、活动主题的命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应急预案、其他图书馆的活动举办效果等。如馆员3号说:“我文字功底比较差嘛,一般会搜索一些活动方案、活动背景这些怎么撰写,还有文采措辞之类内容,这样也避免自己空想会漏掉一些重要内容……也会看看馆内资源,合作书店的资源等”; 馆员9号说:“为了避免活动开展中出现尴尬局面,我会尽全力丰富自己的头脑,还有查寻一些应急预案之类的”;馆员 7号说:“我还会找一些类似活动的效果评价,再来决定本馆是否举办”。
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通过编码分析得出高职图书馆员的信息查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读者因素、系统因素和干扰因素。其中,个人因素是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由于接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以及专业背景差异,所表现出来的信息素养和检索技能水平,以及后天形成的习惯性行为特征。如馆员1号(图书馆学硕士)说:“我本身就是学这个专业的,在学校的时候接受过专业训练,检索技能还是比较高的”;馆员5号(10年以上工作经验)说:“因为经常帮助别人查寻信息,所以,我的检索技能还挺好的,一般都能查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作为阅读推广的客体,读者因素也影响着馆员的信息查寻方向和信息内容的获取深度。馆员8号说:“学生的喜爱和参与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我是觉得先得了解现在年轻人喜欢啥子,想参与什么样的活动,喜欢读哪方面的课外书”。馆员在进行信息查寻中,必然会通过相应的操作系统平台,系统的易用性、直观性、可操作性,以及查寻界面的友好性均会影响馆员的信息查寻体验。干扰因素是图书馆员在浏览和查寻信息时,往往会发现自己感兴趣或感觉有用的信息,也会经常遇到一些商业广告、网络媒体信息和相关度较低的信息。如馆员8号说:“有些网站挺好的,不仅能看到大量优秀案例,经常还会有意外收获,当然,不免也有一些广告之类的无聊信息”。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策略,以重庆地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12名馆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进行数据资料的深入挖掘和分析,调查了其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时的信息查寻行为,形成阅读推广情境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员信息查寻行为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阅读推广情境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
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并结合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对比,发现:①阅读推广情境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信息查寻行为的心理动机包括预设、比较、感知价值和自我效能4种情况,各种动机可以单独作用于高职图书馆员,也会交叉作用于高职图书馆员。②高职图书馆员的信息获取渠道表现出符合互联网思维下一般用户信息获取渠道偏向,也有其作为图书馆员的专业性特点,比如兼顾到信息查全率,图书馆员还会查寻一些图书馆网站和数据库。③高职图书馆员查寻的信息内容包含3个部分:前期查寻活动相关资料准备和活动策划方案等内容;查寻活动现场把控和应急预案相关的内容;查寻活动结束之后读者反馈。这正好与节事活动策划的3个阶段相吻合[8]。④高职图书馆员信息查寻行为主要受到个人因素、读者因素、系统因素和干扰因素的影响,深入探索这些因素有助于指导图书馆员更为科学、高效的开展信息查寻任务。
阅读推广作为一项专业极强的实践性活动,必须具备深入系统的理论支撑[9]。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互相借鉴如何创新阅读推广服务、提升读者满意度。本文选取了能够成熟策划、组织和举办阅读推广活动的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员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总结其在组织、策划阅读推广活动时的信息查寻行为、探索影响阅读推广活动成功举办的关键要素,能够为其他高职院校组织阅读推广的图书馆员提供有效地信息查寻方法指引,也能使图书馆员有指向性的针对阅读推广活动客体展开重点调研,从源头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效率和全局把控意识,指导阅读推广活动的科学、有效地开展,也能为阅读推广人才的职业教育与培养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