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集聚对南北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

2022-02-11 09:30李小帆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21期
关键词:南北差距面板

李 易,李小帆

(武汉工程大学 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直以来,关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日益缩小,但南北地区经济的差距却渐渐显现且不断在扩大,“南强北弱”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引起了许多学者专家的关注。对于如何解决我国南北地区经济差距的问题,徐林的看法是把环渤海湾大湾区的一体化开发、开放作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的“十四五”规划[1]。他认为,环渤海湾大湾区的发展是完全有能力辐射带动整个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甚至向西北扩散的。这里的辐射带动就让人思考,城市之间的集聚效应是否会带动范围内区域的经济发展呢?

在地理上,中国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我国对于南北地区的划分是采用传统的地理分界线,即秦岭—淮河一线。我国南方地区一般指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南方面积约占全国陆域面积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2%。而北方地区则是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3%。除港澳台之外,处在南方的省、市、自治区一共有16个,处在北方的有15个。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 865亿元,南方地区为63.4万亿元,而北方却只有35万亿元,南方是北方的1.8倍。从经济总量来看,近20年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特别是在近几年差距表现越来越大(见图1)。王哲认为,南方地区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都市圈,而北方地区,在京津冀城市群,北京一城独大,对周边县和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好[2]。那么南北地区的经济差距如此之大,是否与城市集聚的程度有关呢?

基于此,笔者接下来首先梳理城市集聚效应对经济影响以及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原因的相关文献。通过梳理文献,试图找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为解决南北经济问题提供新思路;接着利用中国分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南方和北方两方面探讨城市集聚效应是否是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最后基于所得出的结论,为解决我国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图1 中国南北地区GDP总量与占比变化情况

1 文献综述

从现有研究来看,已经有许多学者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展开研究,也有许多学者叙述了城市集聚效应对于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但仅有部分学者涉及南北问题,更是少有学者将南北地区经济差距的拉大与城市集聚联系起来,或者定量分析我国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基于此,以下笔者从两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一方面是对于我国南北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城市集聚对于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南北差异问题由来已久,以前也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但近年来,我国南北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成为“区域间平衡发展”新的关注点。牛树海、杨梦瑶提出近年来我国东西地区的差距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并且出现了区域分化等新问题,而南北差距也呈现出了扩大的趋势,却是仍低于东西差距的,并提出要促进区域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的话,必须对现有的区域政策进行合理调整[3]。然而这两位学者仅定性地分析了南北差距扩大这一问题,建议对区域政策进行调整,但没有进行实证检验,也没有具体说明如何调整。在历史角度,杨多贵、刘开迪、周志田比较分析了1953年以来我国南北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情况,将南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演变分成了4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为1953年—1978年的平衡发展阶段,此时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第二阶段为1979年—2003年的差距分化阶段,南方经济逐渐领先于北方经济;第三阶段为2004年—2012年的调整缓和阶段,差距又开始逐渐缩小;第四阶段为2013年至今的激增阶段,并表明我国目前的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形势十分严峻,需要加以关注和解决[3]。这三位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南北经济差距进行了分阶段研究,有利于我们对南北历史问题有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但未对解决现有南北差距问题提供思路与方法。

以上学者均从宏观层面对南北经济差距进行了研究,从整体把握南北问题是个由来已久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但也有学者从微观层面来探究,以下列举的学者分别从价值链分工、基于科技大数据的创新差距以及新旧动能转换中产业结构变迁差异来对我国南北地区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分析。李善同、何建武、唐泽地等从价值链分工看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的扩大,他们认为对于某一地区经济问题的分析,必须要考虑其他地区对这个地区的影响,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角度看,南北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在国内投资趋势明显放缓的情况下,严重依赖投资驱动的重化工产业价值链的北方经济缺乏弹性,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且难以恢复。因此,北方地区需要制定长期的经济转型计划,并着重探索重化工产业价值链转型、升级和重建的必要条件[5]。魏颖、耿德伟、陈天杰基于科技大数据对我国南北差距进行分析,从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来对南北地区进行对比,发现南北创新差距正成为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建议来提升北方创新驱动能力[6]。杨明洪、黄平从南北差距出现背景看,认为新旧动能转换中产业结构变迁差异是造成南北差距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测量了1992年—2018年南北地区的结构红利,发现南北地区具有结构红利的“倒U”曲线,并且南北分化在2011年之后出现。整个北方地区在“倒U”曲线拐点的右侧,是减速阶段,而南方地区的次级板块结构效应仍处于加速阶段[7]。

造成南北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微观原因有很多,但以上只有杨明洪、黄平的文章对这一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而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对于解决南北问题十分适用,通过整理发现,确有学者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多年数据进行面板回归。盛来运、郑鑫等对我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使用了2012年—2017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区域、生产和需求3个角度对南北经济增速的差距进行分解,并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多种因素对南北地区经济增速差距的影响程度,最后结果表明南北经济差距扩大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北方资本积累速度较慢[8];戴德颐使用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3年—2017年的数据,运用截面回归和面板回归的方法,同样考察了各种因素对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要素资源的投入数量以及效率差异[9]。

造成南北经济差距的原因太多,以至于不能在此一一列举完毕。本文主要探究城市集聚效应对于南北差距的影响,而王哲就提到与南方相比,北方的都市圈逊色太多。在京津冀地区,北京繁荣发展,但是对周边县市的带动效果并不好。北方省份要深化都市圈发展战略,采取先极化后溢出战略,做大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建立都市圈内产业互补格局。未来南北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将得到缓解[2]。这一观点与本文的猜测不谋而合,但该文章并没有搜集具体数据从实证研究来说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基于以上的不足,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来探讨城市集聚效应是否是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

至于第二个方面,城市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集聚是否以及何时会促进随后的经济增长呢?《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就提出过这个问题,它指出,随着国家的发展,经济生产的集中化体现在城市化中,但问题是,集中化(以及城市化)是否会促进繁荣[10]?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国外的学者展开了辩论,有些学者认为城市化的进程会促进经济发展,有些学者则认为不然,他们认为城市化或者城市的集中对于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这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持赞同意见的学者,Dupont表明,因为局部溢出,地理上的集聚会促进经济增长[11];而Jeffrey G.和Williamson认为由于集聚经济,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集中会在发展初期促进增长,但是在发展后期,主要是因为拥堵不经济,经济活动的集中反而会阻碍该地区的增长[12];Brülhart和Sbergami利用了1960年—2000年105个国家的跨国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达到一个临界水平之前,集聚有利于经济增长[13];除此之外,Bloom认为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取决于城市化的发生方式[14]。持反对意见的Fabrizio Barca等争辩说,经济的增长未必依赖于城市集中度的提高,也就是说提高城市的集中水平未必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而经济地理与制度的相互作用对于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15];Kim提到,城市化的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收入不平等增加现象可以通过社会和制度因素来加以修正,人口的迁移、资源从乡村到城镇的集中可以通过“病理性非经济因素”引起而不是通过集聚经济和更高的生产率,比如战争、种族冲突[16];Behrens和Robert-Nicoud认为,进一步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大型集聚区的增长(城市集中度)与不平等加剧有关,并且还可能导致拥挤不经济,其经济效益超过了集聚经济的收益[17];在David Castells-Quintana和Vicente Royuela的文章中,通过理论和实证的考察,最后得出结论,与世界银行(2009)所说的一致,对于发展中国家,城市的集中有望促进经济增长,并且这个过程是与收入不平等增加联系在一起的,而对于发达国家,情况可能会不一样[18]。在中国,针对集聚与我国经济增长或生产率的关系研究还相对较少。张艳和刘亮基于我国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经济集聚与城市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对于经济增长是有显著促进作用的[19];刘修岩、邵军、薛玉立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集聚对人均GDP和生产率的增加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集聚的正向促进效应会变成负方向,也就是会阻碍经济增长[20]。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国际上关于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多基于理论方面,而在实证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也没有取得非常一致的结论,而国内则更少。因此,通过实证来考察城市集聚对于南北经济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分析南北地区的相关数据,以及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检验城市集聚对南北经济差距的影响,使得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为解决南北经济差距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2 实证研究

2.1 模型设定

借鉴Brülhart和Sbergami[13]的做法,本文采用如下的动态面板回归模型:

pgdpi,t=αpgdpi,t-1+β1urbi,t+β2urbi,t-1

+β3urb2+β4edui,t+β5pii,t

+β6fdii,t+β7fiscali,t+ui,t

式中:被解释变量pgdpi,t是指年度地区生产总值,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总体情况;(pgdpi,t-1)是被解释变量的一期滞后值,表示上一期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用以反映该变量变化的延续性;(urbi,t-1)是上一期的城市集聚度;控制变量包含edui,t、pii,t、fdii,t、fiscali,t;ui,t是一个复合误差项,其中包含未被观察到的特定地区的影响、特定时间的影响以及一个随机误差项;同时还引进了urb2,集聚的平方项,以检验集聚经济是否存在非线性的特征。在控制变量中,参考刘修岩等[20]的做法,选取了edu、 pi、fdi和fiscal这4个变量。pi是反映物资资本投资的控制变量;而edu是反映人力资本的变量,用来控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fdi为外资变量,外资变量同样对国内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fiscal是财政支出变量。众所周知,合理的财政支出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和建设,但如果经济增长小于财政支出,则表明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之间存在不协调的关系。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将导致经济负增长,因此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以上变量的取值和数据来源将在下文给予详细说明。

2.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由于缺少西藏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数据,因此本文以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外)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短面板数据),选取时间跨度为2008年—2017年,分别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进行实证检验来比较。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和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年鉴。

对于被解释变量,采用的是年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对于解释变量,urb是对城市集聚度的度量,现有研究对集聚的度量有很多方法,比如有用人口密度作为经济集聚的度量,也有用城镇化率作为经济集聚的度量的,本文参考David[18]的做法,用城镇化率来度量地区经济集聚的程度,计算方法为城镇人口/总人口(均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受教育年限、投资率、外商直接投资和财政支出是本文的控制变量,人均受教育年限是按照现行学制计算受教育年限的,即大学高等教育水平按16年,高中12年,初中9年计算,小学6年,文盲0年。根据这个系数计算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这反映人力资本水平;投资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表示,反映物质资本规模;外商直接投资是由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的比重表示;而财政支出是由各地区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2.3 实证结果分析

由于经济增长存在路径依赖,故需选用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动态面板回归使用广义矩估计进行分析,具体可分为差分广义矩估计(差分GMM)和系统广义矩估计(系统GMM)。本文使用STATA 15软件对模型进行一步系统GMM估计,并对被解释变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取对数处理,以消除异方差。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在理论层面,GMM估计量(差分GMM和系统GMM)的一致性关键取决于是否满足各项假设条件,因此需要对估计结果进行Arellano-Bond的自相关检验和Sargan检验。表1的AR(1)的P值<0.1,AR(2)的P值>0.1,两者同时成立皆满足条件,说明该模型通过了自相关检验。表1 Sargan检验的P值都>0.1,表明该模型通过了Sargan检验,所有的工具变量都是有效的。因此,使用系统GMM的估计结果是一致且可靠的。

表1第一列是对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外)进行SYS-GMM估计,结果显示,当期的城镇化率(urb)对人均GDP的影响显著为正,当期城镇化率的平方项(urb2)对人均GDP的影响显著为负,这一结果与刘修岩、邵军等的结论一致,初步表明了城市集聚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有影响的,且符合西蒙·库兹涅茨(1955)的倒U假说。表1第二列是对我国南方除西藏外的15个省市自治区进行SYS-GMM估计,结果显示,当期的城镇化率对经济的影响为正,但并不显著,而滞后一期的城镇化率(urb)对人均GDP的影响显著为正,该变量的系数估计值为3.087 2,滞后一期的城镇化率平方项(urb2)对人均GDP的影响显著为负,该变量的系数估计值为-2.643 7,表明城市集聚效应对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有影响的,且这个影响存在滞后性,即上一期的城镇化水平影响本期的经济总量。

在控制变量中只有投资率对人均GDP的影响显著为负,而其他3个变量的估计系数均不显著,说明受教育程度、外商直接投资和财政支出对短期经济的影响并不明显。投资率的估计系数为-0.165 8,说明了投资并没有对南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投资理论上会通过要素投入等多方面来促进经济增长,但这里却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低水平的盲目投资、重复投资的问题,这反而限制了投资的效应,结果导致投资越多,经济反而没有显著增加。表1第三列是对我国北方15个省市自治区进行SYS-GMM估计,结果与总体SYS-GMM估计结果一致,当期的城镇化率(urb)对人均GDP的影响显著为正,当期城镇化率的平方项(urb2)对人均GDP的影响显著为负,同时集聚滞后一期的回归系数也是显著的,但是方向与南方完全相反,且当期城镇化率回归的估计系数分别为23.660 9和-19.116 6,可以看出集聚对北方经济的影响比南方来说要大。在2015年前后,南方城市群迅速发展,城市群内部的资本互投额甚至高达北方城市群的2.7倍,而北方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较弱,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人口吸引作用和交通连接度均不及南方地区。因此,根据这一实证结果,优化北方城市群的发展结构,建设北方中心城市迫在眉睫。而其他4个控制变量均不显著,说明以上几个因素对北方地区短期经济的影响作用不大。

表1 城市集聚对南北经济差距的影响检验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为切入点,使用我国各省2008年—2017年的相关面板数据,考虑到时间范围的影响,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城市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并从南方和北方分别研究考察城市集聚效应是否是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南北经济差距较为明显,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②通过实证检验,城市集聚确实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并且是南北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北方地区的集聚效应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比南方更大。结合城市集聚效应方面的影响,南北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可能在于北方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因此,为促进我国区域的协调发展,必须在努力缩小东西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发展北方经济,促进南北经济协调发展。除此之外,要提高北方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北方省份应抓住国家目前大力培育现代都市圈的机遇,深化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带动辐射周边城市。

猜你喜欢
南北差距面板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石材家具台面板划分方法
MasterCAM在面板类零件造型及加工中的应用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Photoshop CC图库面板的正确打开方法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高世代TFT-LCD面板生产线的产能评估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
南北冰雪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