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方法对海绵城市水系空间构建的启示

2022-02-11 12:03:06朱超萍ZhuChaoping
华中建筑 2022年1期
关键词:理水水系古典

朱超萍 | Zhu Chaoping

随着城市的发展,全国各地普遍出现洪涝灾害现象,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海绵城市建设行动油然而生,虽然个别地方海绵城市建设已有立竿见影效果,但也出现了因盲目仿效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造成排水依然达不到预期效果,或出现了集中性、应对性、以单一功能为导向的建设现象,造成本土地域特色流逝、中国传统文化淡薄等遗憾,针对此种现象,我们不妨借鉴中国古典园林或古代城市大园林的理水经验,探讨如何通过历史文化精髓来创造兼备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又满足排水功能需求的诗画般生态海绵城市景观。

1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哲学精髓

现代海绵城市是建立在反思工业化城市建设模式基础上的新概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净化、自然渗透”的海绵城市[1],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渗水、调水”,干旱或需求时将水释放以调节环境和满足需求,转变“快速排出”“末端集中”为“慢排缓释”“源头分散”的方式,强调将大化为小、将排他化为包容、将集中化为分散、将快化为慢、将刚硬化为柔和[2],维持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解决城市洪患问题,这正是“海绵”哲学的精髓。

中国古代人民也饱受洪水、暴雨侵扰,但在处理水问题方面,城市和园林的理水已成世界典范,值得后人学习,比如传统聚落和城镇的依势而建、观形察势之依山伴水格局,又如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如天开”之如诗如画的自然山水园,其选址、蓄水、排洪、抗旱、形态、工艺等多方位的践行实线,或古朴质感、缝隙明显的砖石铺砌,都说明了古典园林理水蕴含着丰富的的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非常符合现代的海绵城市哲学思想。

学习现代城市治水的先进理念,同时也不能忽视我国古典园林理水的传承和发扬。

2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方法与特征

纵观中国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庙园林三大园林类型,不管何种形式,常用以下几种理水手法进行园林择址,以及水体形态、山水格局、文化意境营建等内容。

2.1 相土尝水、因地制宜

早期城市兴建于流域水系交汇处或发源地,《管子·仲马》一书中曾提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即要求城市选址宜背山、平原、不旱不涝,多依山傍水,便于城市用水和排水,该记载反映了古代城市理水的要领,也说明了城市与区域水系的关系。而中国古典园林选址与城市水系是什么关系?观察诸多中国古典园林区位,发现“不管是北京古都大型皇家园林,或是苏杭名城的小型私家古典园林”,园林选址一般与城市水系或区域水系相关联。比如“苏州城,以水系为脉络,水网格局分为“干河、支河、围绕全城千沟万壑的渠道,诸多私家园林又临河而建,园内外水系相通,便于生活和排蓄雨水”。古典园林选址往往因观区域水形而定位,也因察园内地势而理水,早在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提到“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点出园林理水“相地合宜,随形就势”、“宜山则山,宜水则水”的特点,从而减少土方工程量,并尽可能减少对基地生态水环境的干扰。由此可见,古典园林理水与古代城市内外水系都遵循“相土尝水、因地制宜”方法,二者一脉相承。这种布局也反映了古代园林理水具有了初步的生态意识。

2.2 师法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模仿自然中各类水系形态,应用借景、邻借、障景、开合相宜等方法,表达诗情画意的情怀,创造了源于自然之山浪峰涛形态,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到:“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3],描述了水体的型、声、动静等多元化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水型之美。“水随器而成其形”、“延而为溪,聚而为池”,借助水面的开敞闭合、水岸山石亭台树木的映衬,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立体画面,具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层层叠进空间感,也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一览无余宏伟境界,或与山石、植物、楼榭共同创造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园林意境。二是动静之美。中国园林理水着重于取“自然”之意,表达湖、池、溪、瀑、泉等多种形式的动态和静态之美感,则有了湖水之平静宽阔、瀑布之跌但起伏、高山流水之层峦叠嶂、溪涧之涓涓细流的水体景观。三是水声之美。“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借助听觉变化,赋予诗的意境。如苏州拙政园听雨轩则取意于“雨打芭蕉”,点明了水声之美。

2.3 诗情画意、巧于因借

历史上很多画家兼诗人的著名造园家偏好自然山水,《画签》中便有了“意中有水,方许作山”之说,古典园林理水则有“卧石听泉”、“曲水流觞”类似的历史典故,或借助命名题咏、对联点出意境,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不同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也是表达意境的常用方法,如梅花有“一树独先天下春”之诗赞;松柏有万古长青之情感等。

园林之佳者如诗亦如画,诗画般的园林,少不了先进的理论积淀和娴熟的工艺积累,计成《园冶》中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造园理论是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精粹,而水中设岛、邻借、应时而借则是表达“俗则嘉收”水景效果的常用方法。水中设岛,划分并丰富了水面空间层次感;邻借,比如借助远处高山景物或院内外水体相连之地利,达到空间的无线延展;而应时而借即借水的映射美,利用季相性植物、天空云霞、岸边亭台山石与水体映射,形成水中倒影,为水体增色,追求画坛中提到的“画水不画水”之美感,同时使园林变得宽广而深远,达到“小中见大”之意境。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当空间景物实际存在而位于园外,却于园内可观赏时,即为客观,此时具有空间的实际延伸感。而主观,指人的感受,比如“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缩小式盆景园林则为小中见大之写照,体现意境之美。

3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对海绵城市水系空间构建的借鉴策略

中国古典园林水系处理,不仅在师法自然水系的神韵、形态、功能、美学、空间、山水格局等方面,或在选材、技艺的生态型应用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论见解和实践典范,对现代海绵城市建设起到积极的启发作用。

3.1 城市整体“廊道”空间联合规划,城乡空间统筹布局

江南城市水网星罗密布,但很少受内涝威胁。通过分析古典园林与城市水系的空间形态,园址或城址多位于江河湖畔或河流的交汇处,园内外水系一脉相连,园内水系形态,自然流通,环绕全园,便于排洪泄水、防止内涝,如苏州城居于太湖流域,城内园林的水源之六七于引自大运河的城内水道[4]。由此可见,“区域水系、城市水系、园林水体”一脉相承,三者水系关系犹如“主干、次干、支干”的树形结构,在城乡空间内形成“蓝道”系统。由此得到启发,流水不腐,方能自然净化,为了促进水体流动、便于向外排洪“溢流”,现代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并盘活城乡水系,衔接城内外、园内外人工水体和自然水系,特别是池、塘、湖、渠等点状水体,应衔接贯通,否则易形成“死水”和内涝。但城市建设不能就水论水,俞孔坚教授提出,建设“海绵城市”需进行跨尺度的生态规划,将视野从水体扩大到汇水区域或流域以及景观尺度,因此有必要把城市中不同空间尺度的“廊道”链接起来(图1),城市中的“绿道(绿地系统)、蓝道(水系)、灰道(道路或管道)”是构成“廊道”的三大要素,协同建设“蓝道、绿道、灰道”的空间,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规划海绵体的空间组织结构,构建安全的自然防洪排涝体系(图1)。对于绿道、灰道、蓝道的统筹规划,在充分利用有利自然资源或保护天然海绵体时,人工的弥补也是必要的,比如,如果基地条件可行,可依据江南水乡因河网密布而大雨不洪涝、大旱不缺水特点,适当增加水网密度,包括雨水管布置或人工水体挖掘,人工管道与自然水路的结合。

图1 海绵城市跨尺度的“廊道”联合规划示意图

3.2 城乡空间构成要素——蓝道水系的规划建设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同样,自然之水顺应地形长年累月流动冲刷而形成的有机脉络则为水系,即反映了当地的山水格局、水文特征。比如,小至沙滩、河滩血管式或鱼骨状的水系纹理,大到河、湖、溪涧、渠的水脉链接,都显现“细流汇成大河,最后汇入大海”的自然规律,这是自然界中一种整体组织有序的自然排水体系。在这种有机秩序的水脉络中,物种发达多样,水流自净能力强,水系形态的干流、支流层次分明,排水效果既通又畅。同时水岸或水路周围地形地貌也千变万化,无一雷同,犹如自然鬼斧神功之作,令人如此赞叹的自然水系衔接模式和山水格局为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提供典范,古典园中便有了集自然美、生态美、有机秩序美于一体的流传千古的水体景观,从而为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留下一个得天独厚的现场范本。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海绵城市水体空间组织和水体自身形态规划(图2),应借鉴自然水体蜿蜒曲折、跌宕起伏、开敞闭合的水体形态结构,利于增加水道容量和缓解洪峰时的水流速度,正如俞孔坚的“大脚革命”理念中提到的保护自然岸线、反对过度硬化堤坝的做法一样,反对因河流人工截弯取直造成下游水量过多,压力过大,形成安全隐患;同时,为了提高水体净化污染物的能力和保持河流等水体底部自然渗透特性,尽可能创造水底竖向高差、避免水底铺装硬化也同样重要,以增加水体的曝氧面积,创造跌落状水底景观。

图2 自然界水体及海绵城市排水体系模式图

二是,水岸处理方面,采用自然式的水岸砌筑方法如石砌固岸、植物根系编织袋固岸、或“T”字型的驳岸形态、保持岸线曲折状地增加岸线长度等方法,可以为水中生物创造安全栖息港湾,从而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并丰富了岸线景观效果和减少生态干扰。另一种方法是对已固化、已垂直处理的水泥驳岸进行梯度改造或自然化处理,比如维持自然型的河流河岸、幔滩、河心的梯度变化等,为海绵城市的雨洪管理提供一个缓冲空间,也为城市居民临水亲水创造人性化条件,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场地改造理念。

三是,水畔空间格局和场地处理。现代海绵城市建设中,随处可见的方形或圆形点状塘池、平面化的下沉式绿地、一览无余的单调景观元素,造成了地方海绵城市建设毫无个性,或更无传统文脉可言的景观效果。为了避免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下出现新一轮“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在水畔陆地场地地貌营造时,有必要在尊重地域特色、满足生态安全基础上,利用现状地势高差,配合植物、山石、建筑物等要素,构建丰富的空间层次或文化意境。那么,如何构建场地空间层次感和表达地域特色?分析城市构成要素,借鉴古典园林理水常用的“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创造方法,成为水畔山水空间构建的重要手段,具体包括:第一,若现状地形高层明显,则应顺应自然地形,查找场地特征点如制高点、最低点、转折点,并依据当地每年暴雨量等气候特征,结合自然地形确定分水岭和汇水线、汇水面积等,因地制宜地进行场地竖向规划,满足排水安全需求(图3)。同时从景观空间效果角度强化场地地形特征,如在高处建亭或种大树或再堆山,宜山则山,宜水则水,进一步丰富空间景观层次,创造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第二,如果场地相对平坦,采用园林建筑、小品、植物划分空间,或借园外之景、缩小景物尺寸、空间的欲扬先抑等方法增加空间层次,如一弯曲水,源头隐入丛草乱石之中,其上浓荫蔽日,令人难测幽深,虽已到园界,人只是不觉。

图3 水系与地形竖向关系和处理方式示意图

四是,工程技术和措施的功能化和多样化处理。常用的有水中设植物浮岛、种植水生植物;尽可能保留和保护现状水路或水系形态等原生态海绵体;划定河湖等海绵体保护界线、并严格禁止开发建设;同时禁止或治理源头污染、修复污染水体、恢复已经破坏的海绵体。

借助古典园林道路采用原木、块石、透水砖、砾石、卵石等自然砌筑路面或拼接等做法,采用取之自然用于自然的生态型构筑工艺,打造园路、水岸、水底,达到海绵城市水体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等功能。

3.3 尊重地域水文化和传统文脉,保留场所理念

“有水则灵”,水脉是盘动园林环境的灵魂,是养育生命的源泉,也是承载城乡历史的记忆。“小桥流水人家,古藤老树昏鸦”,是我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是特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成长记忆的场所认同。所以,水系水路的建设或改造,应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为原则,以传承文脉、保护水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改造,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海绵城市水体景观,比如,如苏州显棋盘状,无锡显鱼骨状,绍兴七条护城河,嘉定城壕略显圆形,城中骨干河流十字交叉[5],这些城市园林水系特色各具个性,城内古典宅园也与城市水系共同构成城市水文化,具有地方烙印。所以,海绵城市建设时,不能采用一套切或模型式的设计理念方法,避免因几何化、机械化、统一化践行而造成重功能轻形式的一马平川呆板景观,因为取代式的建设方式或否定式的建设行为将无形中减弱或取代场所感,减少了历史痕迹,磨灭了人们对成长环境的记忆,切断了新生代对本土环境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特别是给那些少年离家老大归的游子带来陌生感和不安定感。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是经过历史发展和检验的文化精髓,保留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理水文化。传统园林理水方法在选址理念、水系形态、规划设计方法、意境表达或工程措施方面的成功经验,是以解决水环境问题为导向的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为海绵城市解决水安全功能需求、组织水系空间形式、创造水体景观效果、表达水文化、应用工程性措施等问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借鉴。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或改绘。

猜你喜欢
理水水系古典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8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怎样读古典诗词?
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12
明代常州止园理水探原
风景园林(2017年2期)2017-06-05 09:36:18
《理水》中大禹前后期形象对比分析
青春岁月(2017年5期)2017-04-20 22:23:44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北京西郊私家园林理水艺术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科技视界(2016年10期)2016-04-26 17: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