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水》中大禹前后期形象对比分析

2017-04-20 22:23张莹
青春岁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禹权力

张莹

【摘要】《理水》是鲁迅在后期所写的一篇小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但与其不同的是,鲁迅笔下的大禹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大禹的前后期有了不同,前期的大禹有着实干家的精神,吃苦耐劳,而后期开始学会享受权力的快乐。这根本上是权力的影响带给他的变化。

【关键词】《理水》;大禹;前后期;权力

鲁迅的《理水》写于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原名《治水》,《鲁迅日记》二十四记载:“夜作《治水》讫,八千字。”同年十二月收入《故事新编》,改名《理水》。鲁迅主要选取《史记·夏本纪》中的记载,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框架,以虚构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在不同人物间进行对比,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大禹前期的实干精神,从大禹眼中揭示了官员的腐朽、学者的虚伪,以及大禹后期的转变,由于得到无上权力之后态度的转变。

《理水》的故事内容既反映了大禹治水的英雄传说,又穿插了与之对比的学者对大禹和广大民众的传统偏见,水利局官员的渎职贪赃,在大禹没有成为皇帝之前对上述行为他用实际行动进行了完美的回击。但成为皇帝之后,他似乎没有了之前那樣艰苦的精神了,学会了享受和接受赞美,究其原因,无非是得到权力之后的变化,这是无法避免的。

一、大禹前期的实干精神

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曾写到:“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可以说,“油滑”是鲁迅在艺术上的创新,在《理水》中也有体现。但鲁迅在大禹这个人物塑造上,基本还原了历史赋予大禹的光辉形象。

在大禹未出场之前,鲁迅以较多的篇幅写了各种各样的反面人物,为前期大禹形象作了反衬。作品中出现了两类官员的形象,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一直追随大禹踏实肯干,忠心耿耿为民办事、形似“乞丐”的随从。一派是满身横肉、“流着油汗”、贪图享乐、不办实事的官员。他们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似乎用更多的笔墨刻画了这些反面的官员们,采用“油滑”的艺术表现方式,展现了这些官员的种种丑态。作者对大禹的随从官员虽然着墨不多,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还是深刻的。大禹的随从们,都是一心为人民、不辞劳苦的实干家,他们的特点是沉默,但这种沉默胜于有声,既表现了对大禹的忠诚拥护,显示了铁铸般的力量,“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又表示了对大发谬论大员们的蔑视,给了那些丑类一种威慑的力量,这两类官员在互相映衬中褒贬自现,从而也体现出大禹的实干家精神。

作者也没有针对大禹治水之前的实地查访和治水过程中的艰苦奋斗的情况展开正面的描写,却从他治水前确定治水方针的场景以及治水成功后的盛况着墨。把他放在“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这水势巨大,白浪滔天的环境里,写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为了治理洪水,解救人民,栉风沐雨,不辞劳苦地考察灾情。在生活上,他艰苦朴素,与下属同吃同住;在作风上,他依靠群众,和“像铁铸的一样”的“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人们同心相连;在立场上,他坚定不移的说:“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可见他不因循守归,敢于创新。他的这种改“湮”为“导”的治水方案,并非是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他从调查研究中得出的客观规律,所以任何的奇谈怪论,都不能动摇他所做出的决定;在管理上,他能处理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不自恃清高,言语得体,官员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向大禹汇报,大禹向他弯腰致谢。对于其他治水的建议,禹心里想,“放他妈的屁”,但嘴上却说道:“我经过考察,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在态度上,他立功却不傲,治平洪水后回京,“前面并没有仪仗,不过一大批乞丐似的随员”。舜问他,他无骄纵之情,说出了他从不懈怠而取得理水的胜利的体会。如此公而忘私,正是他能战胜自然界的各种困难,战胜顽固保守派的阻挠破坏,治平水患,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

可以看出鲁迅主要用侧面烘托,正反对比的手法,塑造了大禹前期实干家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智慧和贤明,用踏实肯干的态度、清醒的头脑为人民谋福利、治水患,赢得百姓的尊重。

二、大禹后期的转变

之所以说大禹在后期有了转变,是因为鲁迅在《理水》的末尾处这样写道:

“我的天下,真是全仗的你的功劳弄好的!”舜爷也称赞道。

于是皋陶也和舜爷一同肃然起敬,低了头,退朝之后,他就赶紧下一道特别的命令,叫百姓都要学禹的行为,倘不然,立刻就算是犯了罪。

结尾的描写,表现了大禹的变化,他已经失去了原来的进步性,尽管他在初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但掌权之后,就逐渐脱离了人民。大禹“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上朝和拜客时候的穿著,是要漂亮的”,把“吃喝不考究”、“衣服很随便”这种良好的品质忘记了。大禹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地位变了,条件变了,逐渐丢掉了原来的好思想好作风,大禹这种生活上思想上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中的统治者在掌权以后便逐渐脱离人民这一普遍现象和规律。大禹成为当权者,没有了以前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没有了以前的谦虚谨慎的作风,变得会享受生活,享受权力。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没有哪个当权者可以完全做到像最初那样不骄傲自满,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一切事、一切人,不滥用权力,不以权谋私等等。

文章最后一句“终于太平到连百兽都会跳舞,凤凰也飞来凑热闹了”,作者更是用一句话的反讽进行概括,让我们看到本来具有实干家精神的大禹失去了最初的本色,开始他的掌权生涯。作者轻描淡写的把大禹的前后期形象做了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大禹的转变,看到了权力的可怕。

三、权力的使然

因为权力的原因,大禹的光辉形象受损,他不再是那个与百姓一起栉风沐雨、同甘苦共患难的那个大禹,他学会了权力带给他的快乐,但同时权力也遮蔽了一些他看不到的弊端。如果统治者和百姓可以一起同甘苦共命运,只能说这是暂时的,除非在没有真正掌权的时候,没有真正体会权力的滋味。当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时,他的想行为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大禹曾经没登上皇位之前,可以和他的下属、百姓同甘共苦,有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然而当大禹登上皇位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后,他的一些好的品质,和下层民众联系紧密的精神渐渐丢掉了。

福柯认为,权力作为人类天性,是一种控制、占有并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其他的潜在欲望。作为精神意念,这权力四处游动。一旦有人群之处,必有权力之争。进入现代社会,权力与高科技携手攀升,更是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无论是怎样贤明的君主,都摆脱不了权力的桎梏。

大禹的转变让我们体会到了权力带来的影响,从一个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具有的实干家精神的大禹变成了一个会享受的掌权者,估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会更能感受权力带给他的快乐。而这权力又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是一种控制、占有并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其他的潜在欲望。

《理水》从大禹前后期表现的对比,深入实际、公而忘私的前期表现与学会懂得享受权力的后期表现相比,反映了权力带给人的影响,特别是对统治者的影响。作者歌颂了正面人物,也鞭斥了反面人物,肯定了大禹前期的踏实肯干的精神,也警醒我们权力的桎梏对大禹后期的影响,通过对大禹前后期的对比,向我们精彩的展现了大禹这种变化的原因,虽然作者轻描淡写的在结尾表述了对大禹这一变化的对比,但我们仍然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权力的利与弊。

【参考文献】

[1] 刘铭璋. 《论理水》——《故事新编》探索之三[J]. 衡阳师专学报, 1985.

[2] 鲁 迅. 故事新编[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

猜你喜欢
大禹权力
生态环境我们改变了什么?
权力至上的蜂王
屈服权力
天下为家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领导权力的特性与影响
持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