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敏 肖仲喆
摘 要:本科生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方式,是本科生教育的有效补充和深化。文章以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项目为背景,总结了四年来的经验,并提出了一系列实践措施。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新工科;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17-02
一、本科生导师制概况
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基石。本科阶段处在人生中变化最为剧烈的阶段,一方面高中部分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大学以自我学习和自我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需要重新建立并逐步培养;另一方面,本科生在年龄上虽已成熟,但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尚有不足,心理素质还需要锻炼。
本科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阶段。在这一个阶段,学生初步建立对于学科的认识,并通过基础课、专业课学习逐渐进入专业体系,为后续职业发展作好准备。可以说,本科阶段是学生将自己兴趣与所学专业重新认识,最终达到有机结合并生根发芽的过程。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个性化指导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17年起实施了本科生導师制项目,以进一步促进学院本科生学风建设,加强学生专业认知,提升院内本科生科研水平和综合能力素养。学院自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本科生导师制方案进行重新修订,笔者在参与以及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多经验,本文旨在分享这些经验。
二、本科生导师制措施及思路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最初的想法是让学生能够尽早与专业教师进行紧密联系,而不仅仅是在上课时才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日常学习生活中虽然有专任辅导员负责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方向选择等事宜,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辅导员配备很难充足,另一方面辅导员一般为非专业教师,不具备专业性的指导能力。导师制实际上是将专业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优势进行了结合,可以在专业上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指导。同时导师可以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动态,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1)学生可以更早进入专业实验室,得到专业教师的系统化指导,同时,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实践更有助于所学课程的认知消化;(2)导师一般为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有科研潜质的本科生,若加以认真指导,既可以解决实验室人才短缺的问题,又可以选拔一些优秀的学生参加一些学科竞赛。因此,可以说本科生导师制是学生和导师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过程,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可持续的指导模式。
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实践
笔者经过了四年的探索,并以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测控系为例,在系内几位相关教师的总结摸索后,总结了以下实践经验。
(一)严格筛选导师,进行过程化管理
第一,加强对导师的筛选。本科生导师首先必须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强,遵纪守法,热心学生指导工作;在专业领域必须了解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了解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态势,在职称及学位要求上导师必须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
第二,明确导师职责,加强导师的管理和考核。本科生导师需要指导学生专业选修课方案制定,并与学生商议科研学习计划,明确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要求,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导师还应当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立项。就电光科学与工程学院来说,导师应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光电设计竞赛,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以激发其专业潜力。为了加强对导师的管理,学院还为每位导师配备了专门的《本科生导师制导师记录本》,用以记录每一次与学生的指导和交流情况。学院每年都会根据学生反馈和实际记录对教师进行考核,并作为学院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参与学生的管理与考核
学生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中心,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参与其中,以节约和充分利用宝贵的导师资源。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制定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法》,对参与学生的管理和考核进行了详细要求。
学生须在充分了解导师研究方向及相关科研要求后进行双选,原则上只允许选择本专业的导师;确定导师后,学生须服从导师的教育和管理,认真完成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参与导师制学生的专业选修部分须经导师指导并由导师签字后方可进行选课。
学生应该主动与导师联系,在工作时间向导师请教、咨询和汇报。每学期开学前两周内应该主动与导师见面,并根据导师意见与本人实际情况制订本学期的科研和学习计划。学生每两周不少于1次与导师联系,每次交流后由导师在记录本上进行签字;超过1个月不与导师联系者视为自动退出。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申报校内的各类大学生项目,以及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若因实际项目或参赛需求须选择其他导师进行指导,必须由本人原导师签字同意后方可加入;同时在指导教师人数允许范围内,鼓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
每学期末由学院科协统一组织考核汇报,学生结合自己的科研学习情况进行汇报,考核突出者给予评优奖励。
(三)发挥研究生传帮带优良传统
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是充分挖掘和发展研究生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由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一直都处于科研一线,对于自己课题有着更深入和细致的了解。因此,要充分利用研究生的这些优势,让其参与其中,直接与本科生进行交流,让本科生分担其课题的一小部分。这种传帮带的方式有利于共同进步,使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学习专业知识、加深专业认知。
同时,研究生与本科生年龄相仿,相对于导师,一般来说更容易与之沟通。根据笔者的经验,本科生心理或者生活上的一些困惑和问题更倾向于与研究生交流而非直接与导师沟通。因此,若导师能充分发挥所带研究生的作用,则可以更好地完成对本科生学术和心理上的培养和关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以學科竞赛促进本科生导师制良性发展
教育部门组织各类学科竞赛的目的是推动教学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特点是与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科竞赛对于本科生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学科竞赛,学生能将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这对于工科专业本科生尤其重要。
目前,光电和电子专业的学科竞赛主要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等。这些竞赛涵盖了本科生所学的大部分课程,且由于均是由国内专家根据本科生实际能力出题,因此,在内容和难度上更适合本科生参与,并在参与中将所有知识进行应用。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均鼓励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将竞赛成绩直接与保研加分等校内选拔挂钩,这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也间接提高了学科竞赛的竞争压力。本科生导师制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一方面,参与其中的本科生能够使用导师的更专业和更全面的仪器设备;另一方面,与之配套的研究生可以传授相关的竞赛经验,相对于自己摸索,立足于导师制这个平台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无疑具有极大的优势。从导师的角度来说,如果指导的本科生在学科竞赛中脱颖而出,他们便可以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这对导师自身的职业生涯是极大的肯定,同时对于其职称的晋升也相当有帮助。另外,通过学科竞赛的筛选,导师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本科生,提前为自己的实验室储备人才。
四、总结
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本科生导师制这个平台,进入实验室与导师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使学习的针对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虽然在实施中还会有许多问题,如多导师学生成果归属问题等,但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在各大高校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亮亮,雯博,刘辉,等.浅析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育差异[J].教育教学论坛,2020(37).
[2]俞林伟,施露静,周恩红.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历程、困境与未来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
[3]胡弼成,黄建红.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4]王根顺,王辉.研究型大学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途径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邬家瑛,钱辉.论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6]黄敏.“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专业本科人工智能教育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
[责任编辑 宋 宇]
收稿日期:2021-10-27
作者简介:黄敏(1986—),男,江苏徐州人,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声学探测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层闪存存储系统可靠性优化研究”(6180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