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杨志鹏 徐洪
摘 要:文章从开展高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实际出发,研究分析“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政策背景,就高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中应当重点考虑的关键任务进行了初步探讨,建议高校在“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中重视人才培养任务、全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持续开展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工作、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及落实规划实施等关键任务。
关键词:高校;“十四五”规划;教育评价改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21-03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目标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各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学校迈入一流行列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谋篇之年,也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开启之年。对于高校而言,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将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发挥引领、动员、凝聚和规范的积极作用,对于有效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全面加快“双一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背景
(一)“十四五”时期是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时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每一所高校现阶段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新时代中国大学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十四五”时期是高校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完善大学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窗口期。
(二)“十四五”时期是高校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攻坚时期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引导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方案为高校“十四五”期间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指出了方向,明确了改革路径与具体举措,这也是“十四五”期间高校必须完成的攻坚任务。
(三)“十四五”时期是各高校深入落实《教育现代化2035》的关键时期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文件的发布也为各高校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2021—2025年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高校加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体制的关键时期。
(四)“十四五”时期是各高校继续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时期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未来五年是高校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所以各高校要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二、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应着重考虑的关键任务
基于以上背景分析,高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重点应当着眼于如何进一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国家教育现代化及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笔者认为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应当着重考虑以下几项关键任务。
(一)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积极创设高校“三全育人”体系
高校承担着众多发展建设任务,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等,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办好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核心理念,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我们坚决贯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理念,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在“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推动校内“三全育人”机制建设,强调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相关主体责任,形成院校协同的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每一位教师的参与度;为学校“三全育人”工作设立专项资源项目,重点支持与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学习、实践平台建设和与学生生活、健康相关的环境、设施建设,以及辅导员及宿舍管理员等与学生服务相关人员队伍培训和技能提升,其他高校特色育人项目;增强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育人工作思路和战略任务的认同感,通过多种媒介,推广宣传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思路和工作举措等,激发全校师生员工参与育人工作,充分发挥各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师生创新精神,有效推动育人工作有效实施。
(二)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早日建成教育强国,需要破解教育评价改革这个难题。这是每一所高校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就要面临的艰巨任务,要求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现状,充分聚焦影响学校发展的教育评价关键问题,扎实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
高校评价体系涉及学校整体评价、学术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将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融入每类工作任务,要在高校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工作中,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破除“五唯”顽疾,强调质量与贡献,推动学校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教学评价与科研评价、个人评价与院系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联动改革。首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评价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强对师德师风、教授上讲台的评价,增强对教育教学、一线育人工作实际工作成绩的考察,探索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全面评价。其次,要强调科研工作的学术贡献、社会贡献和育人贡献,将这一要求贯穿在各类评价当中,运用同行审议、成果多元化等多种手段来呈现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最后,要突出直接作用于教师、学生的学院主体性,在学院的评价组织工作中,优化完善评价办法,发挥指挥棒作用,真正体现最新的评价改革导向作用。
(三)坚持以资源配置为驱动,持续创新资源配置新体系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校“放权松绑”的政策,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但是与一线师生诉求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依然存在高校“用权不够好”的问题。高校内部权力责任机制的建设运行,需要进一步优化校院两级体系,发挥“关键中场”作用,加强二级院系的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创新带来的制度红利。
开展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学院办学实体地位,进一步扩大学校院系办学自主权的综合改革力度。提高院系行政班子管理能力,增强院系管理队伍学科建设意识,就是把握住了“关键中场”的“关键环节”;学校与院系进一步梳理可下放管理自主权权限清单,与院系签署目标责任书,给予院系充足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经费使用、资产空间等方面的资源支持,即落实管理自主权限。同时要进一步明确院系相应的责任和要求以及需要承担的学科建设任务,进一步增强院系的责任感,充分调动其办学的积极性,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实现“院办校”,这也是高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也是高校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战略规划的确定更有利于学校集中资源,发挥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以学科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持续推进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在对学校各类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摸底的基础上,破除路径依赖思维局限,重构资源配置思路体系,充分考虑学科需求,确立学科建设任务与学科建设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资源与任务匹配,权力与责任统一。推进学校资源有偿使用和全成本核算,运用经济手段充分考量学科建设成本与建设绩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益。科学设计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遴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确定投入与产出双向维度的评价体系结构,切实考虑学校各学科特点,采取分类评价办法,科学测算、合理赋值评价指标权重,提升学科绩效评价有效性。根据学部院系学科建设绩效表现,对全校建设策略进行动态调整。在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学科建设任务与学科建设资源相匹配的资源配置机制。
(四)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扎实推动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
高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完善学校制度体系、健全各类管理机制,正确协调处理好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形成的政治权力、校长负责制中体现的行政权力、教授治学形成的学术权力和师生参与构成的民主权力等四种权力关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应当构建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尊重学术权威、尊重民主管理的现代化大学内部治理体系。
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治校的治理能力。首先,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党委的政治引领力。在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中,党委重在谋划和决策,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校长重在实施和管理,全面负责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行使行政职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这就要求高校要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基本原则,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将党的建设工作与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学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其次,要进一步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校内学术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学术委员会在学校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发挥其在学校重大学术相关决策、学科建设、教师评聘、学术道德建设等事务上的主导作用。最后,要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建设,拓宽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和方式,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真正发挥师生员工在高校内部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五)坚持以实施为要务,着力强化规划管理体系运行
规划编制是“十四五”规划工作的第一步,是指导后续工作开展的首要步骤,规划实施阶段才是推动规划思路落地、保障规划指标完成的重要阶段。高校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到了五年规划编制年,规划工作非常受重视,但规划编制完成发布后,似乎规划工作已经完成,只要静待下一步五年规划编制时期的到来,造成重规划、轻实施的局面。
在实际的规划实施过程中,首先,在规划制定前期,多深入调研和沟通交流,充分吸收师生意见建议,最大限度集中全校师生智慧,最大限度凝聚校内共识,制定完备合理、可考核、可量化的规划指标,为规划实施定好方向、打好基础。其次,要形成完整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体系,用“全校一盘棋”全局观,整体把握,统筹思考。除高校整体的“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应从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改革与创新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发展、信息化建设、财务运行与资金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等涉及学校整体工作的各个方面,编制学校专项规划,学校各一级学科建设单位应编制学科建设规划,同时各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编制单项规划。应注重各级规划之间的内容呼应、相互支撑、有效衔接,在编制阶段有效提高规划的完整性、系统性、严谨性。最后,明确规划落实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以规划为指导的实施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机制、监测评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规划的执行力度,从而最终保障各项发展目标顺利完成。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工作机制,根据规划任务的分解情况,对规划指标和工作任务的落实开展过程监测。建立以推动规划落实为导向的绩效评价和考核管理体系,通过科学评估,可评价规划落实执行情况,从而指导下一步规划实施,同时可以将规划目标任务落实纳入各单位的年度考核,将规划实施成效作为调整各单位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
三、结论
“十四五”规划发展战略是学校抓住时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充分体现学校顶层设计,指导学校建设发展的关键举措。在深刻认识到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的背景后,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应当紧抓人才培养第一要务,在改革创新驱动下不断加强自身治理能力建设,创新学校资源配置机制,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夯实规划运行的各个环节,为规划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这样才能够在新一轮五年的竞争中积蓄后劲,保持优势。
[责任编辑 宋 宇]
參考文献:
[1]别敦荣.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5(5).
[2]袁占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保证[J].中国高等教育,2019(22).
[3]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1-04-02].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4]杜玉波.加快推进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N].光明日报,2020-04-07.
[5]陈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N].人民日报,2020-12-22(9).
[6]翁铁慧.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中国高教研究,2019(11).
[7]周巧玲,赵文华.大学战略规划在英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8]别敦荣.战略规划与高校的转型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5(1).
[9]赵鑫全.试论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作用、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2).
收稿日期:2021-04-27
作者简介:李佳(1984—),女,宁夏固原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