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 彭洪 张辉
摘 要:新工科产生于智能互联时代,涉及跨界、融合、创新等。目前,部分高校存在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无法完全满足新工科建设需求的问题。文章阐述了新工科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分析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探讨了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策略。
关键词:新工科;育人感召力;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09-04
新工科产生于大数据、云计算、智慧互联时代,是传统工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再次决定在高等学校培育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为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新工科建设能否加速,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能否提档,关键靠教师,尤其是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师。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新工科建设的持续进程和质量高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工科建设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教学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学能力的实质是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解决程度和操作水平,它体现教师履行教师职责的适应程度和承受水平。日本学者小山悦司认为教学能力可以分为技术侧面和人格侧面。专业知识技术、创造力、应用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研究能力属于技术侧面;感觉性、决断力、灵活性、自律性、教育观、信念以及自我教育力等属于人格侧面。我国学者蔡宝来等人认为,教学能力可分为一般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特殊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是教师承担这一职业,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包括领悟教学原理、掌握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设计等能力;学科教学能力指教师在教授某一具体学科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特殊教学能力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个性与人格,或风趣幽默、或激情澎湃、或悠扬婉转等鲜明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风格。在新工科所处的智能时代,教学设备智能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活动空间虚拟化、学习时间碎片化,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延伸和扩展,新工科建设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具有强大的育人感召能力
当代大学生伴随着网络成长,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其心理、习惯、思维、认知容易受互联网影响。在网红当道、流量为王的融媒体时代,部分学生沉于网络、忙于刷屏、羁于琐事、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缺乏思想领袖、容易耗散斗志、不愿潜心求学,“网红”成为心中的偶像,网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削弱了教师的号召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强大的育人感召力,并借此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特质、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性需求和情感体验,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为学生的朋友,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持续不断、积极向上的影响,让学生尊敬教师、崇尚科学、向往学习,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做栋梁之才。
(二)具备良好的教育创新能力
教育实践的发展性决定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性。新工科出现于智慧互联时代,与过去相比,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教学内容上看,新工科是传统工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传统工科的外延,提升了传统工科的内涵。从教学手段上看,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终端、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了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既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不能与新工科教学内容很好契合。青年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创新,大力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整合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建立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有吸引力的新工科教育模式,将“知识传授”的教育方式改变为开发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创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育方式。
(三)具备良好的知识创新能力
新工科的價值取向是“新”,唯有创新能确保其“新”。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创新能力,才能与新工科同行,较好地开展新工科建设。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体现了其在专业领域里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新工科创新应用能力,体现了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也间接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教师要将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前沿研究融会贯通,不断地通过自身的科学研究,实现知识创新,让新工科保持其“新”。积极的创新意识能让教师不囿于既有的专业、学科知识,及时根据科技发展更新知识结构,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良好的知识创新能力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并及时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提供建议,将创新因素渗透到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确保新工科人才培养与时俱进。
(四)具备良好的跨界整合能力
教师的跨界整合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跨出”的能力,即教师从自身的知识领域、专业领域、工作领域跨越到其他领域;第二,“跨入”的能力,即让其他领域的物力、财力、人力等资源,跨越原有的作用边界,整合进入自己的领域,让其发挥并超越各自在原有作用范围内的影响力。其实,当要素从一个作用范围跨越到另一个作用范围,就涉及到与目的领域原有资源进行融合,跨界与融合不可分割。新工科的跨界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跨界整合能力。作为新工科建设的主力军,青年教师要打破现有专业边界、学科边界、学校与社会边界,要具有在工程环境中协调各个部门、统筹各项资源、综合运用技术与非技术的能力,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变革。新工科是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其知识难度大,内容纷繁复杂,如何促进学科间、行业间的对话、交叉与融合,已成为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必须回应的主题。
(五)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
新工科对传统工科赋予了新的内涵,是对传统工科的延伸、深化、融合和创新,具有集成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开展新工科建设,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娴熟应对复杂工程问题。当然,善于处理复杂工程问题,并不意味着严苛地要求某一个人懂得工程项目所涉及的所有理论和技术,而是要在复杂工程中展现团队领导、影响激励、工程合作、战略预见、危机处理、创新决策等能力。要有战略眼光、系统思维,能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更为宏观、全面、系统的层面出发,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和技术,认识、分析和解决现代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才能支撑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确保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一)育人感召能力不强
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育人感召力,对学生的影响力日趋低下,对学生行为习惯、理想信念等无法形成有效、持续的影响力,无法让学生在心理上对其信任与依赖。究其原因,第一,教师自身的原因。部分青年教师缺乏个人魅力,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课堂教学平铺直述,缺乏耳目一新的教学风格,不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师生关系淡薄,学生对其敬而远之,难以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第二,社会媒介影响所致。新工科处在多元文化氛围和网络信息环境下,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学生的认知不仅来自于现实中的课堂,还来自于网络空间中的虚拟社区。高校学生被“网红”所吸引,是各类“网红”的主力粉丝。“网红”所传播的内容,看起来形象具体、听起来浅显易懂、说起来朗朗上口,没有理解难度、饱含大众乐趣,给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找到了发泄口,迎合了学生的口味和价值偏好,削弱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对教师原有的育人感召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教育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教师教育创新能力表现为能在教学活动中求异、求新,能借助于互联网、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将纷繁复杂的新工科教学内容呈现得具体、形象、生动、易懂,用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资源整合、知识呈现、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等,响应当代大学生对智慧教学的需求。目前,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未能充分考虑新工科和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互动也只是互问、互答;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拘泥于传统“PPT+粉笔+黑板”的形式,不会或者不愿使用诸如MOOC、SPOC、翻转课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化教学形式;不适应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不能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方式老套、互动形式单一、评价方式陈旧,教育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三)知识创新能力受到束缚
高校教师知识创新能力表现为在学科专业领域内有所发现、发明或者创造。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民办高校教师,因为缺乏科研平台、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科研工作停滞不前,其专业知识不能与时俱进,知识更新速度慢,不能灵活应对新工科中的新问题。同时,民办高校教师中存在大量退休返聘人员,他们几乎不参与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成果趋零。另外,部分教师闭门造车,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不注重学科交叉、产学融合、国际合作等,难以找到知识创新的突破口,缺乏知识创新灵感,科研成果甚微。此外,學校在科研经费、科研时间、实验条件等方面的支持有限,难以支撑教师的科研工作,削弱了教师的创新欲望,减少了创新机会,束缚了创新能力迸发。
(四)缺乏跨界整合能力
新工科的跨界融合性要求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跨界整合能力。目前,大部分教师尚缺乏跨界整合能力,原因之一,教师自身不积极。在推动新工科跨界融合发展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自身不理解的知识和不掌握的技术,这时,部分青年教师往往选择课前不研究、课上不讲解等回避态度,不愿走出舒适区、跨越边界线,不愿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无法培养并提升自身的跨界整合能力。原因之二,缺乏跨界融合的条件。开展新工科建设,需要多学科教师通力合作,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推进。但是,无论是不同学科的教师间,还是学校和企业等不同参与主体间,都尚未形成利益共同体,缺乏利益交叉点,即使成立了基于多方的新工科建设团队,但各参与主体仍存在彼此独立、利益独享、各自为政的传统工程教育发展思维,严重制约了新工科的跨界融合发展,难以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跨界整合能力。
(五)缺乏工程实践能力
新工科是复杂的工程学科,所涉及的工程往往是复杂工程,该特点决定了新工科建设者、教育者必须具备复杂工程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够在面对复杂性、全局性的工程问题时,组建工程团队,创新性地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资源,通过分析、研究、评估、设计、实施等,妥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高效达成工程目标。娴熟的复杂工程应对能力的培养不能单靠书本和课堂,更需要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经历,需要在第一现场,通过反复实践锻炼习得。目前,部分高校缺乏这样的条件、没有合适的平台,青年教师鲜有机会参与复杂工程项目,复杂工程问题的应对能力低下。
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一)主动走进学生心里,增强教师的育人感召能力
为了增强青年教师的育人感召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走进学生心里,做学生信任的人。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人更容易受到朋友的影响,关系越亲密,被感染力度越强。青年教师多为80后,思想开阔,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学热情高,与本科生年龄差距小,彼此交流顺畅。青年教师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找到师生在思想探究与心灵对话的关联度和一致点,转换自身角色、转换相互情感,走进学生心里,关注其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学生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并进行心理纾困,增强教师对学生心灵情感的浸染力,让学生亲近教师、信服教师。第二,努力成为知识网红,适应学生对新媒体的偏好。青年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生追捧网红的原因,要善于运用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要善于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有趣、形象生动的生活知识,较好地契合学生的知识需求和理解能力,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吸收率和转化率,帮助学生爱上学习。
(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既是新工科复杂的教学内容决定的,也是适应智慧互联时代的必然要求。青年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智慧教学的优势,适应新工科复杂教学内容和新时代学生的融媒体偏好。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将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法转变为参与式、讨论式等新型混合式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布置教学任务、开展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反思等。课前,通过智慧教学工具发布教学任务,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课前预习。教学中,教师运用启发、讨论和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实现知识内化和能力建构。课后,教师可利用智慧教学工具,监督学生学习,统计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和正确率等定量信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同时,教师可依据收集到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效果评估,开展教学反思,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三)积极搭建科研平台,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
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要激发内在自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并主动创造条件,通过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等,与其他领域专家交流、学习,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抓住创新的灵感,找到创新的突破口。各高校要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学研互动平台、校地合作平台等,为青年教师提供支持。青年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对新产业、新业态的扶持机会,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先后与成都纵横智控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重邮汇测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翰博光电有限公司、粤嵌科技等知名企业达成校企合作,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参与智慧物联网、云计算、5G通信等大型项目的软、硬件研发、生产及项目管理,在实际项目中让青年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一起发现技术痛点、解决关键难题,在应用现场挖掘下一个创新点,在研发一线建构科技创新能力,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知识储备。
(四)积极促成跨界融合,提升教师的跨界整合能力
跨界融合需要跨越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专业技术以及不同文化氛围,把原本毫无关联或关联度不高的元素、资源进行融合,涉及多个领域和多个参与主体。根据共生理论,跨界融合有效达成并良好发展的前提是融合过程符合各参与方利用诉求。因此,新工科建设各方,包括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等,要积极寻找利用交汇点,搭建共生平台,构建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共生体系,推动新工科真正跨界融合。同时,各高校要积极组建跨学科、跨专业、校企间的教学团队,通过组建团队推动人员整合,通过人员整合促进资源整合。通过专业间、学科间、校企间、校地间协同培养,形成教师跨界培养框架,提升教师的跨界整合能力。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为推进智慧物联网相关新工科建设,整合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学科专业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同时将学校与成都纵横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粤嵌科技等企业的部分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教师间相互学习、互相补充,校企间人员互派、资源共享等方式,搭建跨界平台、促成资源整合、推进学科融合,提升教师跨界整合能力。
(五)积极开展项目实践,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新工科的复杂性和实践性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了提升教师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第一,各高校可以以项目为载体,将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企业专家、技能大师与高校青年教师结合,组建项目团队,让青年教师参与新工科项目实践;第二,鼓励教师通过对外承接科研項目、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等方式,参与新工科工程项目实践,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探索处理理论先进、实践性强、工程量大的复杂工程问题。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之间、教师与工程师之间开展深度交流,通过能力互补、技能互助、经验共享、协同配合等方式,发挥群体智慧,提升教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先后选派多名教师参与企业智慧物联网相关工程项目,让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沉浸在复杂工程项目中,在工程现场锻炼实践能力,提升处理复杂工程难题能力。
四、结语
教学能力的多样性决定了提升过程的渐进性。教师教学能力的各个侧面均需要得到提升,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其教学能力提升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在教学能力提升过程中,必须分类实施、协调发展、整体提升。学校党政领导要率先转变传统的教师培养理念,通过舆论引导、氛围营造、校内外协作、校上下联动、多举措并进等方式,构建基于育人感召力、教育创新力、知识创新力、跨界整合力和复杂工程问题处理能力的评价体系。要加大经费投入、严格过程管理、强化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落实、成效累积,使青年教 师的教学能力得到稳步提升,有力支撑学校新工科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2020-05-15)[2021-0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2005/t20200520_456664.html.
[2]贾友军,綦群高.中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教育,2014(10).
[3]蔡宝来,王会亭.教学理论与教学能力:关系、转化条件与途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4]束仁龙.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提升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2).
[5]许智宏,李妍,董永峰,等.半开放式项目驱动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2).
[6]江爱华,施大宁,易洋,等.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师跨界发展概念模型、工作机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
[责任编辑 杨 波]
收稿日期:2021-04-09
作者简介:王玮(1979—),男,四川南充人,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通信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重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2019-GX-160);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2019年度教改立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YTJG2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