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理念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2022-02-10 17:31方腾亿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家庭

侯 睿,贺 剑,方腾亿

(1.宁夏大学,宁夏 中卫 755000;2.全北大学 教育学院,韩国 全罗北道全州市 561-756)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与日俱增。正确把握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全面分析协同育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初步探索协同育人策略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

一、学校育人、家庭育人、社会育人的基本内涵与辩证关系

(一)学校育人、家庭育人、社会育人的基本内涵

学校育人是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教师承担,在固定的场所,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大纲和明确的教学任务,以学习文化知识、道理准则、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教育。具有强制性、计划性、系统性特点。

家庭育人是由家庭成员承担,在家庭环境中,以培养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行为习惯为目标的个性化教育活动。家庭育人代表着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引导与期许,影响着孩子早期的成长和习惯,伴随着家庭成员一生。因特殊亲密关系决定了家庭育人具有长期性、自然性、亲密性特点。

社会育人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社会育人内容丰富、形式广泛、有好有坏、教育效果更是参差不齐,具有广泛性、多样性。

(二)学校育人、家庭育人、社会育人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校育人是主体。学校育人是由社会总体安排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育人,代表着国家对育人的总体要求,面向社会中各类受教育者,促进思想社会化的过程,决定着受教育者社会化的水平。在我国,在学校育人的基础上,家长及时根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来调整家庭教育的方向和措施,离开学校育人的科学主导,家庭育人和社会育人的效果也难以实现。

家庭育人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可以看出,脱离了家庭育人,学校育人、社会育人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家庭育人实际上是在家庭生活环境中对家庭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受教育者的第一所学校,影响人生早期的成长和习惯,又对学校育人起到补充的作用。

社会育人是延伸。社会育人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有人的地方,社会育人就延伸到什么地方,是家庭育人和学校育人所不具备的也不可能实行的。家庭育人根据受教育者的爱好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参加社会活动来发展特长,锻炼能力。学校育人也经常推动受教育者参与社会实践,将知识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提升自身能力。

总的来说,学校育人、家庭育人、社会育人是互相融合,构成了一个社会完整的教育体系,三者缺一不可,发挥不同作用。学校育人提升社会整体的知识与文化水平,家庭育人发挥“第一所学校”的基础作用,社会育人统筹利用好各类社会资源。学校要运用多种途径密切家校联系,切实加强对家庭育人的指导,并及时听取家长对学校育人的意见和建议,家庭也要及时全面地向学校反映受教育者的思想情绪和学习生活状况,社会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积极争取对学校育人的配合与支持。

二、教育现代化理念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过程。”只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学校家庭社会相融合才能发挥集聚效益,只有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方略融入家庭哺育、校园教育、社会引育全过程,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纵观我国在不同时期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追求,可以看出,我国始终把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摆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史鉴今,本文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对解决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协同育人缺机制

一是边界不清。围绕学校、家庭、社会应当承担的育人角色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长期探讨的问题,这也反映出社会面临的矛盾,从疫情期间校外培训机构倒闭引发的家长“退费难”问题,再到作业压力过重导致的睡眠问题,以及玩手机、玩网络游戏上瘾产生的手机管理问题,这些看似小事,实质上是未能理顺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角色和育人边界。二是机制不畅。协同育人本质是育人,方法是协同。但因缺少协调机制,致使三者各行其是。学校主体作用缺位,家庭基础作用越位,社会延伸作用错位的问题比比皆是,长期以来,中国家庭教育围着学校教育转,例如,本应由学校主导的知识教育反倒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相当一部分家长将大部分精力放到检查作业、监督学业方面,而忽视社会学习的积累。

(二)教育过程缺要素

一是教育目标“异化”。教育目标是唤醒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人文情怀,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并提升智慧。一直以来,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被“分数”怪圈所笼罩,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尤其是学龄儿童小学化、小学教育碎片化、中学教育格式化、大学教育中学化,形成学用脱节,教者无味、学者无趣。二是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国家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复合性人才,但在教育实践中,评价学校标准是升学率,好学生衡量标准是分数,多数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和“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养轻教”的现象。

四、教育现代化理念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策略

(一)确立育人理念,形成协同育人各方共识

确立协同育人教育理念。理念是根本的原则,是共同分享的价值观,是行动的动力源,决定实践的发展方向和持久时间。没有理念的指导,行动就缺乏统一的价值观,执行力量就会分散,就无法达成既定的目标。学校育人是主体,家庭育人是基础,社会育人是延伸。三者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发挥各自功能和优势,同时各有短板,相互之间无法替代,只有三者各施所长、协同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体育人效应,凝聚全社会的教育合力,提升教育质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分析协同育人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理清三者各自的边界和所发挥的功能,为全社会明确协同育人的价值导向。学校要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结合受教育者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协同教育理念,努力将抽象的理论转换为家长能理解、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学校要牢记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执着于教书育人,培养教师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精湛的业务能力,真正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引导和带动学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家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家庭育人的方式方法,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把家庭生活与家庭育人结合起来,做到既讲生命抚育又讲思想引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社会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育人同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二)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完善协同育人制度结构。协同育人要建立“政府顶层设计、分级管理、行业指导、家校合作、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治理结构。在协同育人外部治理机制上,强调中央层面的宏观指导作用,落实地方政府的主要责任,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特别是针对社会主体不明确的情况,要明确有关行业组织、群团组织、企业的责任,加强社会育人的指导。

完善协同育人职责体系。学校育人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结合生育政策调整和城镇化发展需要,大力建设配套公办普惠园。力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提升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推进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工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家庭育人要严格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参照《家庭教育手册》,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社会育人要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育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应当将社会育人纳入单位文化建设,支持职工参加相关的家庭教育服务活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定期开展公益教育宣传。

建立协同育人效果评估体系。高效的育人评估和是推进协同育人的重要制度法宝,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制度在制定并付诸执行后,对于政策的监督和评估是政策修订、更新的重要办法,呈现为“评估—反馈—改进—再评估”的循环过程。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要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针对学校育人评价,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标准,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要把家校联系情况纳入考核体系,把家校联系作为教师的固定工作内容和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评价指标。家庭育人评价要围绕成才观念、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遵循《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开展评价,原则上学校课程教育内容不作为家庭教育的评价内容。社会育人评估要围绕企业、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等主体,建立符合实际、导向明确、促进协同的评价体系,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政府、教师、家长、学生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突出过程性评价,不断优化机制,才能真正提升高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实效。

(三)运用科学方法,推进协同育人走深走实

更新教学内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要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及时补充现有教学内容、厚实教学底气,不能将视野局限于纯粹的专业知识,还要把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关于自然与人生的终极思考纳入教学内容,要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教育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改革课程设置,要更加注重音乐、美术、舞蹈、科学、综合实践、劳动、信息科技等内容,研制质量标准,增强三方协同指导性,细化评价与考试措施,注重实现三方的协同性。

培养实践能力。建立“学生-家庭-学校-企业”的“四对接”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应用实践人才”+“创新探索人才”的培养方式。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打造“家-校-企”混编师资团队,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课程体系,实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深入结合,共建实验实训基地与技能竞赛基地,开创创业实践和技术服务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共同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圈。

运用信息技术。一是要系统设计,促进优质均衡发展。要向家庭、社会育人主体提供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优势教育资源,扩大数字资源的供给,形成“全网互通、学段贯通、家校融通、教企联通”的智慧教育平台,积极探索“线上校家、线下校社”云端共同体模式。二是要创新举措,构建良好协同育人生态。探索“数字+双减”,帮助家长做好学生的课后辅导,开展线上“四点半课堂”,免费向家庭开放,方便家长线上找机构、找课程、找师资,满足家庭多样化学习需求。三是拓展思路,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推动教学精准化,为学生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档案,三方协作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要依托学校、企业智力资源,建立共享资源遴选机制,以体制机制创新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的重要要求。三者肩负着不同的责任,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统一育人理念,明确协同机制,确定科学方法,形成育人有机整体,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校环境、家庭氛围、社会风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家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家庭“煮”夫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恋练有词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