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城市发展与变迁

2022-02-10 17:31赵金辉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海拉尔呼伦贝尔铁路

刘 越,赵金辉

(呼伦贝尔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呼伦贝尔地处我国北疆,历史上就是游牧民族重要的居住地,被誉为“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清代是呼伦贝尔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1689 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额尔古纳河成为中俄界河,呼伦贝尔成为对俄防卫的第一线。为了加强呼伦贝尔的戍卫,清政府分别于1732 年和1734 年迁移索伦、达斡尔、巴尔虎蒙古等部来到呼伦贝尔,组成呼伦贝尔八旗,并修建了呼伦贝尔城,即今海拉尔。海拉尔从建城伊始就是呼伦贝尔地区的政治中心城市,并随着城市的发展,其城市功能逐渐多样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呼伦贝尔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海拉尔作为一座边疆民族地区的城市,其城市发展脉络具有鲜明的特征,因此,从长时段视角切入,系统梳理海拉尔城市发展与变迁,并认识其城市发展特征,对于进一步丰富我国城市史研究的类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即通过系统梳理海拉尔城市发展,探寻其城市发展的因素及其特征。

一、海拉尔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呼伦贝尔,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47 度至54 度、东经115 至122 度之间;总面积约253000 平方公里;是众多游牧民族的起源地,如蒙古,室韦,东胡,肃慎等民族皆是由这里起源。呼伦贝尔地区以大草原闻名全国,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有一颗璀璨的草原明珠,那便是海拉尔。海拉尔,位于呼伦贝尔中北部,自清代建城起便作为呼伦贝尔地区的行政中心。

灌溉于呼伦贝尔境内之河流,大多数由大兴安岭山麓发源,如喀尔喀河,海拉尔河及其支流伊敏河。海拉尔境内的河流包括海拉尔河和伊敏河,外围被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大山包围,形成了一个半包围式的结构,两条河流穿过海拉尔辖区,长达上千公里,一起构成了海拉尔于中国北疆独特的城市风格。海拉尔河流经城区北境,伊敏河将整个城区一分为二。

呼伦贝尔境内因有兴安岭横贯之,故在气候上观察实已将整个呼伦贝尔地区划为其二,其一部系具有绝对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之期,异常短促;其他一部,则因直接受海风之影响,颇形和暖,凡兴安岭以东地区皆属之。海拉尔地处寒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处中国最北部,邻近俄国,四周皆为陆地,再加上东部是大兴安岭山脉,使得其一大半面积都在西伯利亚的高压范围内,因此,该区域的气候有以下的特点:“春季降雨量少且大风频繁,雨水挥发量大;夏季气温较高但是夏季时间短;雨水易集中;秋季持续时间短,温度下降快;冬季严寒漫长,地面积雪不易融化”。这便是海拉尔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从自然环境来看,海拉尔并不适合城市发展和人类居住。所以地广人稀是这一地区的主要特征。

呼伦贝尔一隅,为国防边疆重地,位于黑龙江省之西北部,山河交错,土地广袤,东据内兴安岭,西南界喀尔喀部车臣汗,西及北临额尔古纳河,东北抵黑龙江,处处与俄为邻,前史不唯完全为中国领土,实包举今俄罗斯界黑龙江以东以南之土地。此即《呼伦贝尔志略》当中对呼伦贝尔地区地理位置的描述,呼伦贝尔地区在民国时期为边防重地,在历史上并不完全为中国领土,其自古便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呼伦贝尔临近北疆的地理位置为海拉尔发展边贸提供了有利条件,海拉尔距俄国最近国境线仅为110 公里,距蒙古国最近为160 公里,拥有着对外商贸的天然优势。

呼伦贝尔辟在荒服,山河隔阻,在昔久困交通,清代驻防三边通道,而外曾有驿台之布置,自铁轨贯入本境,邮电各机关亦复陆续并设。昔日的呼伦贝尔,僻在一隅,为蛮荒之地,困于交通,至民国时期,铁路铺设,呼伦贝尔地区的交通条件得到开发,“巴尔虎交通,陆路有东省铁路经过其境,水道则亦不乏河流,故水陆运输俱称便利”。海拉尔自此可由东省铁路通往哈尔滨和东北三省各地。在伊敏河左岸,中东铁道南,以近海拉尔河,又名海拉尔城。

海拉尔自中东铁路修建以后,城市便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由此可见,海拉尔城市发展,从气候条件来看,此地气候严寒,不利于城市发展和人口定居,而从地理位置来看,呼伦贝尔又辟在荒服,交通不便,但优势在于临近边境,可与俄国、蒙古进行边贸往来,发展经济。近代以来,随着海拉尔困于交通的劣势逐渐消失,海拉尔便成为境外至东三省的边贸桥头堡。

二、海拉尔城市发展与变迁

长久以来,对海拉尔名称的由来和含义一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墨的意思,还有人认为海拉尔是蒙古语海勒的音转,即融化的意思。此说认为,春天大兴安岭西坡冰雪消融,其水流入海拉尔河,故得春融桃花水之河名。还有一种说法与其类似,说海拉尔为蒙古语,指流下来的水;最后一种,也是最权威的解释称,海拉尔实为野韭菜之意,因为海拉尔河两岸生长着非常多的葱属植物,如多根葱、山葱、野韭菜等。这类植物饲用价值较大,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是牲畜抓膘和恢复体力的优质牧草,特别对小畜的饲用价值最高。根据蒙古人以动植物名称命名山、湖、河、泉的习惯,便称此河为海拉尔河了,海拉尔便得名于此。

海拉尔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中心,是海拉尔河与伊敏河交汇之处,地理位置优越,早在八九千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遗址。据考古发现,在海拉尔西山地区共计发现细石器遗存出土地点达几十处。更具代表性的是哈克遗址,发现了石镞、玉器和彩陶等,从这些发现中可以看出当时生活在海拉尔地区古人类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海拉尔地区虽然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并且在历史上众多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但是海拉尔城市文明起源较晚。

清代初议建城,于扎拉木台,雍正十年,将军珠尔海以扎拉木台霜降太早,暂作游牧及试耕场所,改勘海拉尔河一带,《呼伦贝尔志略》当中称海拉尔河一带水草丰茂,树木丛茂,禽兽繁殖,土地膏腴,可以开垦,形势利便,可以建城……名曰呼伦贝尔城,由此呼伦贝尔城始建。

有关呼伦贝尔城的建造过程,在《呼伦贝尔志略》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卓尔海奏请皇帝筑城后,并未及时筑城,“嗣因交易往来越兴安岭而至齐齐哈尔,道险而远,始于伊敏河左岸筑土房为围,划清街道,招山西行商市易,为蒙旗汇集场。以其地介呼伦、贝尔两湖间遂名呼伦贝尔城”。“城周四里许,就商户市房为垣,缺处间筑土障,高丈许。道光二十七年并建南北二门,起砖楼于其上。街心建中门一座,东西二门初以木栅为之。光绪三年改修土平门,并去街心中门。城内南北街二,东西街一,城外街道四。西门外南北街最长,南通孔道,北接站届新街。”[4]由此可见,海拉尔城规模较小,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空间适度拓展。

海拉尔城是作为政治统治中心而建造的,城内最为重要的官署为副都统署。“清雍正年间建设,副都统府与公署前后相连,周围各绕土墙,高六尺。公署原设有大堂、穿堂、印务处、左右司印房、银库、军械库、火药库、子弹库、册档房、各旗军械库、堆拨房、大门、东西栅栏门、演武厅、监狱房。都统府设正房、东西厢房、书房、二门、大门等项共三十一所,计一百零三间。”此外,还有清光绪三十三年修建的旧呼伦道署等官署建筑。

海拉尔虽然是一座典型行政中心城市,但是其修建却与商业贸易密不可分。其一开始就被赋予了贸易这一经济职能。据《呼伦贝尔志略》记载:“清雍正年间,拨蒙驻伦(呼伦),所需茶布米物,须经兴安岭之险,至齐齐哈尔交易,各旗总管嗣以来往困难,相度地势辟海拉尔为市场,招来山西行商贸易,以后内地商人来者日众。”有关海拉尔贸易交流,最为有名的是旅蒙商八大家的传说。“海拉尔建城后,渐成为中国北方呼伦贝尔地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之一。牧民要从这里购买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同时,出售牲畜及畜副产品。北京城的聚长城、隆泰号、广泰号、晋兴号、鼎升号、大利号、天聚号、弘盛隆八家商铺被指定作这项买卖。”海拉尔成为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商业中心,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经济的繁荣。据《呼伦贝尔》一书记载:“商户市房小铺甚多,此为海拉尔繁盛之区。入蒙之车马往来,均于此通过之,蒙人之交易货物者,亦咸集于此。”[5]

虽然这一时期海拉尔城市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限于地区人口有限,城市规模较小,人口有限,其对区域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近代以后,海拉尔城市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这源于中东铁路(又称东清铁路、东省铁路)的修建。1896 年《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正式签订,中东铁路开始兴建,并于1903 年建成通车。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铁路干线西起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为沙俄连结欧亚两洲的西伯利亚铁路的一部分;铁路支线由哈尔滨至大连。整条铁路呈“丁”字形分布,是东北地区交通运输的主要动脉。海拉尔作为中东铁路链条上的重要节点,当时火车站被定名为“海浪”,是海拉尔的译音,随着火车站“新海拉尔”的开发,“海拉尔”的知名度渐渐提高,“呼伦贝尔城”的名称被逐渐取代。现代化的交通方式铁路将其与东北以及俄国有机的连接起来,沟通了国内与国际市场,促进了海拉尔城市的发展。1907 年海拉尔被辟为自开商埠,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之一。

中东铁路对海拉尔城市发展影响十分巨大。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空间得到很大的拓展。因火车站的兴修,沙俄围绕火车站建筑了铁道村,成为俄籍铁路职工的重要生活区域。铁道村外形与新旧海拉尔迥异,所见房屋均为同式,以备铁路员工之用者。他们多居住在以火车站为中心的“新海拉尔”。随着城市的发展,以火车站为中心的新海拉尔逐渐与旧城连接到一起,城市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

其次,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因铁路的修建,众多河北、山东等地修建铁路的劳工都 “携眷落户于此”。据《呼伦贝尔》一书载:“当地移植事业非常发达,揆其原因,系由于前来建筑东清铁路之华工,大都携眷落户于此,铁路敷设以还,地面兴盛,汉人之为商者,亦多前来,有以致之也。”另外,俄国人也开始进入海拉尔定居生活,其中以铁路职工和商人为主,人数曾多达四五千人,几乎占了当时海拉尔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汉族人口的涌入,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增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为了便于对他们的管理,1908 年设置了呼伦直隶厅,民国时改为呼伦县。副都统衙门、呼伦县以及中东铁路交涉局,使海拉尔一座城市出现了“一地三主”的特殊城市管理格局。

最后,城市经济取得较大的发展。铁路这一现代化的交通方式极大地便捷了海拉尔与外界的联系,使海拉尔逐渐成为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海拉尔者,东蒙地方需产物之销纳地,并握东蒙‘呼伦贝尔’地带繁荣之关键者也,故为东蒙商业上最关重要之地点焉。”海拉尔开埠之后,一些洋行进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当年在海拉尔新街市区有英国人开办的布拉文洋行、俄国人秋林洋行、俄国道胜银行等。20 世纪初期,俄国商人每年将价值160余万卢布的牲畜、皮毛、等运往俄国,并将俄国酒、装饰品、杂货等货物运进海拉尔。20 世纪30 年代以前,羊毛和皮张是呼伦贝尔输往欧美市场的主要商品之一。这是一时期的海拉尔对外贸易十分兴盛,出口的商品远销欧美一些国家。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毛纺、皮革等工业的发展。据记载:“在海拉尔的华人,大部分是营皮商、羊肠出口商,买卖羊草,往年各业都获利甚厚,据说每一小女工,做一种极简单的检皮工作,一日能赚哈洋一元五六,普通一个极无能的苦力,一月亦能赚个五十六十。”

但是海拉尔的城市发展进程却因日本侵华而中断。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关东军开始强占东北三省;辽宁、吉林相继沦陷,黑龙江及呼伦贝尔岌岌可危,江桥抗战失败以后,日军进入呼伦贝尔地区。当时,东北军将领苏炳文将军为哈满护路军司令,并兼任呼伦贝尔警备司令、海拉尔市政筹备处长。面对日寇的进攻,苏炳文将军等人并没有奉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而是积极履行自身保土抗敌的责任。1932 年10 月1 日,苏炳文在海拉尔头道街体育场(今海拉尔烈士陵园)召开万人军民大会,宣告“东北民众救国军”成立,举旗抗日,保卫国土,领导了著名的海满抗战。1932年12 月,海满抗战失败,苏炳文将军退走苏联,海拉尔、满洲里等地相继沦陷,开始了长达13 年的日伪殖民统治。至今海拉尔仍有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万人坑遗址见证着这段历史。伪满洲国政权将呼伦贝尔地区以大兴安岭为界划分伪兴安北省、伪兴安南省,伪兴安北省便以海拉尔为省会。

1945 年8 月8 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进入呼伦贝尔,经过激烈的交战,于18 日解放海拉尔。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赴东北接收日军投降部队,后来蒋介石一意独裁,不顾民意发动了内战。呼伦贝尔各族人民面对前途命运的抉择,毅然拒绝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道路。1945 年10 月,岭西地区建立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岭东地区建立纳文慕仁省。1946 年6 月,纳文慕仁省改称纳文慕仁盟,受中共领导的兴安省政府领导。中国共产党积极顺应呼伦贝尔各族群众的诉求,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1947 年5 月,纳文慕仁盟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1948 年1 月1日,原呼伦贝尔自治政府改称为呼伦贝尔盟,归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1949 年4 月,呼伦贝尔盟与纳文慕仁盟合并,简称呼纳盟,与今天的呼伦贝尔辖区大致相同。

三、海拉尔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原因分析

海拉尔作为一座典型的行政中心城市,其城市建筑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清政府对呼伦贝尔地区的统治。因此,政治职能一直以来是海拉尔城市的主要职能。海拉尔在承担政治职能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推动了海拉尔城市的发展。随着海拉尔城市的发展,外来人口日益增加,也促使行政管理体制不断革新,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裁撤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改设兵备道加参领衔,兼辖旗务。在海拉尔添设直隶厅,即呼伦厅。

政治因素在促进海拉尔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对其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近代以来,沙俄在呼伦贝尔地区势力扩张,导致呼伦贝尔政治上不稳定,先后出现了特别区域、中东路事件等一系列事件,政治动荡对城市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呼伦贝尔,致使呼伦贝尔城市发展收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海拉尔城市修筑的重要定位之一是为戍边呼伦贝尔八旗将士提供后勤保障的基地,因此,商业贸易是海拉尔城市的基本职能之一。清代,呼伦贝尔地区畜牧业虽然十分发达,但是限于较少的人口和相对偏僻的区位,商贸规模和范围受到较大限制。清代后期,特别是中东铁路修建后,极大地促进了海拉尔商业贸易的发展,提升了海拉尔的市场层级,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强有力的动力。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海拉尔地处呼伦贝尔草原的中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更是呼伦贝尔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清代海拉尔是呼伦贝尔驿站枢纽。当时最重要的一条驿路是从卜奎(齐齐哈尔)到海拉尔,共设有21 站,其中11 站在呼伦贝尔境内。此外,海拉尔与边境线上的卡伦以及甘珠尔庙、喀尔喀蒙古的车臣汗部各旗都形成了较为便利的交通联系。因为旅蒙贸易而形成的海拉尔到多伦诺尔和张家口的草原道路,在商贸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海拉尔城市发展产生最深刻影响的是中东铁路修建,铁路这一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引入,极大地便捷了海拉尔与俄罗斯、东北三省之间的联系,不仅沟通国内市场,而且也连接国际市场,海拉尔成为呼伦贝尔地区重要的转运贸易中心,促进了本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海拉尔城市发展过程中,沙俄等国际势力扮演了一定的角色。由于呼伦贝尔临近沙俄,沙俄在清代后期就逐渐将势力拓展到海拉尔。据史料记载,1886 年和1887 年,俄罗斯商人赴海拉尔和寿宁寺贸易的俄商竟分别多达119 次1132 人和133 次1171 人。在中东铁路修筑过程中,根据《黑龙江铁路购地合同》,中东铁路公司在呼伦贝尔境内从满洲里至成吉思汗在铁路沿线大小车站两侧购置土地,仅在海拉尔就购地六千五百晌。另外,铁路沿线俄国侨民人数大幅增加。1907 年,根据中东铁路局的统计,中东铁路西线呼伦贝尔地区境内各地俄国侨民人口总计15790 人,其中满洲里5577 人、扎赉诺尔1428 人、海拉尔4375 人、博克图2767 人、扎兰屯1643 人。另外,设立了一系列的洋行,从事国家贸易,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四、海拉尔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启示

海拉尔一地山河隔阻、辟在荒服,此为其发展的先天不足之处。清代建城之后,一直作为边镇,城市发展规模偏小。但从其历史沿革来看,海拉尔一直作为呼伦贝尔地区的行政中心,发挥着政治枢纽和商贸集散地的作用,这便是其发展的优势所在。而海拉尔之所以能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源于近代中东铁路的修建。中东铁路的修建,弥补了其交通不便的劣势,自此海拉尔外与俄国相通,内与东三省乃至内地相连,逐步实现了地方的跨越式发展。所以放眼海拉尔未来的发展,除了发挥其政治、经济优势以外,改善其交通条件也是重要一步。

综上所述,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海拉尔必须要加大公路、铁路、航空等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公路方面,要努力兴建海拉尔直接通往下属十二旗市的高速公路;在铁路方面,提高客运、货运效率及水平;在重点地区间修建复线和支线,如海拉尔到满洲里、牙克石修建复线,在海拉尔至阿尔山修建支线铁路;在航空方面,多开辟海拉尔直通全国一二线城市的直通航线;以改变往昔海拉尔交通不便的劣势,使昔日的边镇小城旧貌变新颜。

海拉尔的城市文化为多元文化交汇。这无论是从呼伦贝尔发展历史亦或是海拉尔城市变迁史上都能够体现。呼伦贝尔地区,自古以来便为游牧民族的发源地。海拉尔一地,从历史渊源上看,多受蒙古民族文化之影响。近代以来,随着汉族人口大量迁入,海拉尔亦受汉族文化之影响。由于沙俄在民国时期对呼伦贝尔地区进行势力扩张,海拉尔在一定程度上受俄国文化影响。因此,找准海拉尔城市发展的文化定位,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海拉尔是一座集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海拉尔要将城市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大城市的宣传力度,提高海拉尔的知名度,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来到海拉尔旅游,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结语

海拉尔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颗明珠,它的发展历程虽然短暂,但是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海拉尔相比较内地城市,建城较晚,经济相对落后,清朝时尚属蛮荒之地。进入民国时期,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海拉尔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俄国人、汉族人口大量迁入,带动了海拉尔城市发展和商贸繁荣。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海满抗战的失败,呼伦贝尔落入日寇之手,海拉尔的城市发展随之停滞和中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海拉尔的城区发展日新月异,但同内蒙古地区其他盟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海拉尔的未来发展,必须要发挥海拉尔作为呼伦贝尔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充分发挥海拉尔的区位优势,以游牧文化、草原文化为底色,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猜你喜欢
海拉尔呼伦贝尔铁路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海拉尔油田低产低效区块引效压裂治理技术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海拉尔杯”草原星第五届内蒙古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完美落幕
“海拉尔杯”草原星第五届内蒙古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圆满落下帷幕
银色的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之行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