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食鱼习俗及当代变迁*

2022-02-10 12:29刘润元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赫哲族鱼肉饮食

刘润元

(佳木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373人(据2020年人口普查)。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其先辈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内,约十七世纪向东迁移至黑龙江流域东部,后定居于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下游的三江流域冲积平原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为赫哲族生存方式和文化内容的形成与定型提供了独特的平台,世代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在渔猎采集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其中食鱼是赫哲族饮食文化中最具民族特性的精华。

目前对赫哲族的研究,学者们的著述多集中在族群延续、渔猎传统、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较为宏大的主题上,而对涉及“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社会生活虽有提及,但并不是重点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对食鱼习俗的研究更是零星。现有的对赫哲族食鱼习俗的研究成果要么杂糅在对赫哲族渔猎文化、饮食传统和习俗中泛泛而谈,要么只是罗列了赫哲族特色鱼类菜肴及其具体做法,缺少学理性的分析。以往对赫哲族饮食文化的研究多为静态研究,只是单纯论述赫哲族的民族饮食有什么,是如何形成的,缺乏动态研究;特别是对不同时期的赫哲族饮食文化进行纵向对比研究的更是几乎没有。因此,本研究选择从饮食角度切入,探讨赫哲族食鱼习俗的当代变迁,进而分析赫哲发展、文化变迁的现状及其背后的成因,对传承和发展赫哲族的饮食文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赫哲族食鱼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赫哲族世居的三江流域地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四季分明,冬季长夏短,日照充分,受季风影响较大,降水较多,蒸发量小,因此,三江流域水源充沛,水系发达,森林茂盛,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森林资源,特别适宜赫哲族在此进行渔猎采集的生产实践。捕渔活动是赫哲族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赫哲人总结出了丰富的捕鱼经验,能够根据地理气候、鱼类的品种和习性将捕鱼逐渐演化成规律的季节性生产活动,成熟的捕鱼生产为赫哲族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因此鱼产品是赫哲族最主要的食物原料,“产于松花江及混同江者,有鳇鱼、鲟鱼、白鱼、大马哈鱼、鲫鱼、鲤鱼、勾心鱼。有各种鱼,以大马哈、勾心两种最为盛,鳇鱼味最佳,鲟鱼次之,味尤优美”[1]295,赫哲族的食鱼由此形成。

(一)赫哲族的食生鱼

生食鱼肉是赫哲族食鱼的特色之一,这种独特的饮食习惯是与原始时期赫哲先民生产落后、生活环境恶劣的现实状况相关的。受困于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落后,维持存续是原始时期先民们至关重要的事情,世居地丰富的渔业资源使得人们只需花费较少时间和精力就能解决生计问题,“茹毛饮血”的先民通过生食鱼肉来维持生存。现今,这种饮食习惯一直延续并发展,成为了赫哲族独具特色的民族饮食文化。

赫哲族生鱼类的特色饮食制作方法多样,远近闻名的刹生鱼是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1.刹生鱼,赫哲语叫“他拉克啊”。这道菜的做法是以黑龙江生产的鲟鱼、鳇鱼、鲤鱼、草根、白鱼为原料,将活鱼从鱼鳃放血,将鱼头切下,剔下鱼肋两侧整片的肉,将鱼皮和鱼肉分开,鱼肉切细丝,鱼皮上火烘烤后将鳞片刮掉,切成丝,处理好的鱼肉丝和鱼皮丝放在一起再拌上如葱姜、辣椒和醋为主混合而成的佐料,以佐料的鲜辣酸甜中和生鱼肉的鱼腥味。2.生鱼片,赫哲语叫“拉布特克啊”。它的做法是将活鱼的鱼血放净、去鳞,然后将鱼肉剔下来,切成薄厚均匀的鱼片,不放其他的辅料食材,直接蘸着醋、盐和辣椒油吃。3.刨鱼花,赫哲语叫“苏日啊克”。这是赫哲族冬季生吃鱼肉的一种菜肴,原料多选择鲟鱼、鳇鱼、狗鱼、哲罗、细鳞、黑鱼等,特别是鲟鱼和鳇鱼,因为这两类鱼是软骨鱼,肉和鱼骨都可以食用。刨鱼花的做法是先将冻鱼剥皮,然后用刀子将鱼肉剔成薄片,越薄越好,剔下的鱼片形状如同刨花一样,吃时蘸着醋、盐、辣椒油等调味品调在一起的料汁,清凉爽口味道鲜美。赫哲族还有生食鱼籽、生拌鱼鳃、生拌鳇鱼骨、鼻、翅等生鱼食品。

考虑到休渔期的食物问题,赫哲族还会在鱼产品多的季节提前贮存食物。在缺少盐和其他的防腐材料的情况下,通过晾晒以便于延长鱼类食用期限,这是赫哲族早期常用的贮存方式。经过处理的鱼肉会变成赫哲族生鱼饮食的另一美味:晒鱼干。晒鱼干,赫哲语叫“熬尔克奇”,制作晒鱼干多在气候干燥,温度适宜的春秋时节,赫哲妇女将新鲜捕获的鱼开膛、去头,清洗干净后切成方块或一指宽的肉条,将其穿在木棍上,放在木架上进行晾晒,晒干之后储存起来以备日常食用。食盐传入赫哲族地区后,赫哲人直接将鱼处理好后撒盐腌制后再晾晒,制成所谓的咸鱼胚子。春天晒得鱼多为狗鱼、怀头、鲤鱼、鲫鱼和鳊花鱼等,秋天晒得大多为大马哈鱼,除了大马哈鱼肉,大马哈鱼的鱼籽也可以通过晾晒进行保存。

(二)赫哲族食鱼的发展

人类用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初期。通过对火的掌握和使用,人类逐渐摆脱了落后生产与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开始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把火用于加工食物,不仅改变了之前茹毛饮血的状态,熟食还缩短了人类消化过程,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历史上赫哲族很早就知道如何取火[2]70-74,火的使用同样开启了他们加工食材、制作熟食的新阶段。如赫哲族会采用火烤鱼肉的方式制作易储备的食物:烤鱼干。烤鱼干,赫哲语叫“稍鲁”,是另一种赫哲族延长食物储藏期限方法的成品。赫哲人制作烤鱼干多在夏季,炎热的天气使得食物易变质腐烂,蚊虫苍蝇较多也不便于晾晒鱼干,所以赫哲人搭起架子,将处理好的鱼条、肉块和鱼披子架火熏烤,待鱼肉烤熟后就成了烤鱼干了。制作好的烤鱼干可泡水吃,也可用蒸、煮、炒的方式再加工食用,十分便利。

除了用火烤,赫哲族还颇有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木锅水煮的方法加工鱼肉。木制的锅具和餐具在北方渔猎民族中较为常见,不仅是赫哲族使用过,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民族历史上也都有其身影。煮肉时,将鱼肉和水盛入木锅里,把石头放在火堆里烤得发红后投入锅中,用烧红石头的热量加热锅中的水,反复多次水沸腾后,鱼肉也熟了。17世纪以后,在与外族的接触交往日渐频繁中,铁器炊具传入了赫哲族社会,铁锅的使用革新了赫哲族的食鱼的烹饪方式,炖、煮、煎、炸、炒的食鱼菜肴如炸鱼块、清蒸鱼、清炖鱼、焖鱼等纷纷成为赫哲族餐桌上的美味,这其中最著名当属赫哲族炒鱼毛了。赫哲族流传着一句俗语:“鱼不入海不能称做鱼,不尝尝‘炒鱼毛’就不算到过赫哲家”[3]63,由此可见炒鱼毛在赫哲族饮食中的地位。炒鱼毛,赫哲语叫“他斯恨”,炒鱼毛的制作方法较为复杂,首先选用脂肪较厚、体型较大的鱼类,如鲤鱼、怀头鲇、鲟鳇鱼、哲罗等,将鱼剖腹、去除内脏,再清洗干净后,切成大块放入锅内炖煮,炖煮的目的是让鱼骨和鱼刺从鱼肉块上剥离;将处理好的鱼肉捞出放凉,将鱼肉捣碎,再放入锅内翻炒,通过长时间的翻炒和打散,鱼肉逐渐变成颜色焦黄酥脆的鱼松状,即炒成鱼毛了。炒好的鱼毛会被存入坛子或桦树皮箱子中,并用鱼油浸泡,将其贮藏在阴凉处或地窖中,成为赫哲族招待贵客享用的美食。

(三)赫哲族食鱼的习俗

习俗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规范,是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在生产生活中世代沿袭、传承的行为模式,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言:“习俗在经验和信仰方面都起着一种主导性作用,并可以显露出如此众多殊异的形态”[4]5,习俗表现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各个方面。作为一种约定俗成、具有调节和约束作用的社会规范,习俗多是古老的、长期存在的,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与民族性。

赫哲族经过世代传承,也积淀了本民族独特的食鱼习俗。首先,赫哲族有“敬神供鱼头”的传统,多选用鳇鱼做为献祭饮食,会将鳇鱼头、鳇鱼骨作为供品摆放在供桌上祭神。赫哲族热情好客,每逢来客必美酒佳肴招待,在上菜时有着“请客敬鱼头”的习俗,会将鱼头对着客人以示尊敬,并且用鱼头款待客人,只有客人先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筷;还有赫哲族吃鱼必须先吃鱼头,如果不吃也要将鱼头挑开。其次,赫哲族食鱼的节令性比较强。在特定的时节和季节捕捞加工并制作某种鱼产品,这种习俗受到本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展形成的季节性捕鱼生产活动的影响。赫哲人将一年中捕鱼劳作的时段大致划分为解冻期、鱼汛期和结冰期,根据这种划分,在赫哲族的食鱼饮食上具体表现为:人们在解冻期捕获各类杂鱼,将多余的鱼类晾晒成鱼干、鱼块储备起来;在夏秋鱼汛期则多以捕捞大马哈鱼、鲟鱼和鳇鱼等体型较大的鱼类为主,在饮食上便可多食拌鱼籽、炒鱼毛和凉拌鳇鱼骨、鱼翅等;到了冬季,赫哲人在江面凿冰眼捕鱼,新鲜打捞的鱼类上岸后迅速冰冻,就成为制作刨花鱼的最佳原材料了。

二、赫哲族食鱼的当代变迁

《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中曾记载赫哲先民是“捕鱼为食……不识五谷,惟狗至多”[5]108-110,《吉林通志》卷二十七中记载着赫哲族:“其地性寒浆,春晚霜早,不产五谷,春夏取河鱼为食,秋冬捕野兽为食。鱼干鹿肉,家家堆积为粮焉。”[6]28由此可知,受到渔猎和采集生产活动的影响,赫哲族早期的饮食是以鱼肉和兽肉为主食,他们不事农桑,所以也没有粮食可食用。

到了20世纪30年代,凌纯声在《松花江下的赫哲族》中对赫哲族饮食的描述就发生了变化,“赫哲族世有食鱼民族之称,他们的食料以鱼肉为主……其次为兽肉”“米在本地,昔时并不出产,得之非易,常以之代菜肴;在更早的时候,只能在吃完了鱼肉以后,喝些小米煮成的粥汤”[7]56-57,此时的赫哲族饮食出现了粮食的身影,有了用米作“菜肴”的饮食变化,这表明赫哲族的饮食内容已经发生了改变,较为典型的是早期赫哲族所食的将鱼肉和小米共同熬煮的粥饭,被赫哲族称为“和和”饭、“拉拉饭”和“莫温古”饭,一般的制作方法是把小米与鱼肉一同焖煮,或者把小米饭焖熟后拌上鱼松、鱼油或野菜然后食用。

今天,赫哲人在饮食方面较之以前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笔者以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为例分析赫哲族饮食文化在当代的变迁情况。街津口赫哲族乡隶属于三江平原下游赫哲族主要世居地之一的同江市,建制于1963年,下辖渔业、卫明、卫国、卫星、卫华、卫垦6个行政村,街津口共有赫哲族201户(2018年统计,合计344人,其中街津口赫哲族乡的政府驻地渔业村有赫哲族199户,共342人[8]164-167。拥有如此多赫哲族人口的街津口赫哲族乡,赫哲族传统饮食文化呈现出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饮食种类的增多,饮食制作和观念发生改变。

(一) 食鱼和饮食种类的增多

从饮食种类上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赫哲族的饮食种类不断增多。不同于早期以鱼肉和兽肉为主,辅之以野菜、野果的饮食内容,现在的街津口赫哲族日常的主食主要以谷物和块茎类食品为主,大米和小米焖的饭和熬的粥,面条、馒头、饺子、包子、疙瘩汤、油茶面等面食产品,还有蒸煮玉米和红薯等……在副食方面,由过去的靠采集获取的山蔬野蔌变为现在种类丰富的瓜果蔬菜和肉类,有黄瓜、冬瓜、西瓜、甜瓜、苹果、香蕉、梨等瓜果和白菜、萝卜、茄子、豆角、辣椒、土豆、葱、姜、蒜、香菜、菠菜等各类蔬菜,香菇、金针菇等菌类和牛、羊、猪、鸡等肉类。除以上这些,在街津口,赫哲族还能通过便民食杂店选购和网上购物的方式增添一些“稀罕”的食饮品,如糖果、糕点、茶叶、各类饮品、蜜饯、酱料等各类加工制品等。总之,现今的赫哲人在日常食用的饮食种类十分丰富,传统的鱼类饮食所占比重逐渐变小,鱼肉现在多被当成菜而非主食来食用。

(二)食鱼和饮食制作方法的改变

伴随着饮食种类增多和炊餐工具的更新,赫哲族鱼类饮食的制作加工也在不断的精进。现今街津口赫哲族的食鱼制作方法主要有生吃、凉拌、晾晒、火烤、水煮、熬、炖、煮、煎、炸、炒等烹饪方式,其中炖煮、煎炸和火烤较为常见。街津口赫哲乡在旅游方面重点打造了“中国渔猎民族第一村”“中国最小民族”的文化品牌,并且推出了宣传赫哲族传统食鱼饮食的“赫哲族十大碗”菜色,这十大菜色分别是:炖鲤鱼、鱼刨花、鱼丸汤、塔拉哈、刹生鱼、清蒸鳌花、溜鱼段、干炸大马哈、干煎白鱼和炖鳇鱼。

发生明显变化的是因为随着微波炉、电磁炉、电冰箱、电烤箱等电器炊餐器具和燃气灶、太阳能灶等能源烹饪设备的流行与使用,赫哲族在制作一日三餐时越来越多的使用炒的烹饪方式,反而一些制作步骤较繁琐的鱼类饮食较少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有时为招待亲朋好友才会在家烹饪,或者主人直接选择到外边的赫哲餐馆招待客人品尝赫哲鱼类美食。

新的加工方法和新式调味品不仅拓宽了赫哲人食鱼饮食制作的思路,而且还使传统的鱼类调烹有了质的飞跃。以刹生鱼为例,过去的刹生鱼佐料多以野生葱姜、野辣椒和野樱桃浆汁调和酸甜辛辣的口感,随着赫哲人掌握的食物原料和调味品的多样化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现在在街津口,刹生鱼的佐料十分齐全,配菜有细粉丝、绿豆芽、土豆丝、菠菜丝、白菜丝、黄瓜丝等,主要的调味品有味精、生姜、精盐、辣椒油、葱、蒜等,将鱼片与配菜、调料按一定比例烹调而成的刹生鱼色香味俱全,鲜嫩可口,深受当地赫哲人和游客的喜爱。

(三)食鱼和饮食观念的变化

随着食物种类不断丰富,饮食结构发生变动,赫哲族的食鱼和饮食观念亦已发生了转变。

首先是在日常饮食中,赫哲人以粮食为主食、肉蛋奶蔬菜水果为副食的饮食观念替代了过去以鱼、兽肉为主食的传统观念,现今的赫哲人的居家餐桌上,各类主食种类丰富,烹饪制作多样美味,荤素搭配健康营养。其次是在节庆饮食中,现今的赫哲人也会在不同的节日准备一些节庆饮食,如在大年三十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立春节气吃春饼、端午节吃粽子和鸡蛋、中秋节吃月饼等,通过准备和食用这些节庆饮食来增添节庆气氛。再次是饮食消费观念的变化,在饮食消费方面,现在的赫哲人完全摒弃了饮食仅仅是满足吃得上、吃得饱的“饱腹”传统观念,向追求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吃得快乐的饮食消费观念转变,安全放心、营养美味、绿色健康的食品成为人们在饮食消费中的追求。

三、赫哲族食鱼及饮食变迁的原因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力量,饮食文化中所包含的饮食种类、饮食生产技术、饮食消费方式、饮食观念、等均能反映一时一地的社会变迁,不断发展的饮食也早已超越最低层次让人果腹的生存之需,并与人类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甚至是观念型态上的享受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赫哲族饮食变迁的背后是民族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一)族际交流丰富了赫哲族的饮食内容

根据凌纯声先生的研究,明末清初的赫哲人是通过贡貂皮而渐与外界来往密切的[7]63-65,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1627-1642),统治阶级要求被招抚的赫哲人每年上贡貂皮,换回赏赐的乌林(亦作乌绫,满语意为财帛),在后来演变成清廷对赫哲族施行的“贡貂赏乌林”羁縻政策,这种贡赏形式一方面表明了赫哲族对清廷的隶属关系,同时又可以将其看作一项官方的贸易交换活动。等到后来的三姓纳贡时期,赫哲族与民间的贸易交换发展起来,赫哲人捕猎所得除上贡清廷外,其中貂、虎、狼等贵重皮毛和鹿茸、人参、虎骨等珍贵山珍被赫哲人用于与到三姓城的民间商人进行贸易。据《三姓档》记载:嘉庆八年(1803年),保定府人赵廷采从阿勒楚喀(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购买酒两万斤、食盐三万斤、麦面一万斤、黑豆一百仓石运往三姓城进行贸易[9]197-202。此后,这种民间贸易一直持续着,“赫哲人用各种兽皮(主要是貂皮)换自己所需的各种物品,如烟、酒、布匹、小米、食盐和铁锅、刀、斧、火镰等”[10]553。可见,赫哲人在贸易中所获取的多为自身生产生活所需的食饮品、物品和工具等,而这些交换而来的粮食、食盐和酒等食饮品,充实了赫哲人的日常饮食。

自17世纪中叶后,赫哲族先后经历了清廷征调、迁移和变动行政区划,大量的移民涌入东北地区,在与满、汉的交往互动中,农业生产在赫哲族地区兴起,赫哲人开始经营农业,种植粮食、蔬菜和烟叶等作物。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蔬菜主要有白菜、萝卜、豆角、茄子、葱、蒜、辣椒、马铃薯、菠菜、香菜、大头菜等[11]350。在调味品上,“随着盐、糖、酱油、醋、味素、香油等调味品陆续传入赫哲地区,可供使用的调味品数量越来越多。”[12]121,调味品的增加,为赫哲族饮食的处理与制作方面增添了不同的风味。

清朝中后期赫哲族受到俄国人的侵扰和分裂,人口流失严重;到民国以后,长期受到兵、匪、烟、疫病四害的威胁,以及在日军侵华期间遭受近乎灭族迫害;可以说,在新中国建立前的这一段历史中,赫哲族的社会环境是每况愈下的,生活艰苦,缺衣少粮。因为赫哲人农业生产的历史较短,再加之为社会环境变迁所累,大多数人仍未脱离渔猎生产,或以渔猎为主,兼营少量农业为生,因此鱼类仍是赫哲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但是从饮食内容上看,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赫哲人增添了很多食饮材料,丰富了自身的饮食内容。

(二)经济结构变迁引发了赫哲族饮食结构的变迁

生计方式是人类群体为适应自身生存环境所需要而采取的一种谋生的手段,赫哲人在三江流域富美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下形成了以渔猎生产为主的生计方式,打渔和狩猎的经济活动曾经满足了赫哲人的衣食所需和生存繁衍。但到了20世纪,传统生计方式发生了改变,最初是猎业经济的消失,随后单一的渔业经济也走向了衰落,发生这一改变的最主要原因是渔猎生产资料的减少和枯竭,使得渔猎经济难以为继。因为猎产品是赫哲人进行交换贸易的主要商品,所以人们主要狩猎的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猎物如貂、水獭、熊、鹿等,为追求经济利益进行的无节制地狩猎导致猎产品资源大幅度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开发北大荒,建设了各类农场、林场,再加之国家出台相应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赫哲人的猎业生产无法延续,狩猎的经济功能基本丧失,无法作为赫哲人的主要生计方式了。在猎业经济消失后,赫哲人的经济形式变成了单一的渔业商品经济,这种“只捕不养”的生计方式在过去满足赫哲人自身的生产生活是足够的,但在鱼产品商品后化情况发生了变化,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们开始对渔业资源进行掠夺式的滥捕滥捞,在松花江地区,“1966年,捕捞产量达到2570吨,占整个鱼产量的94%。”,在20世纪70年代后这里的捕捞产量逐年下降,当鱼产量因无节制捕捞而下降时,人们非但没有停止,“而是把精力投入到使用和开发可以更彻底的捕捞工具上来,使用‘绝户网’,利用土亮子、密眼箔、快钩等非法工具捕鱼以及毒鱼、炸鱼的恶劣行为横行无阻,愈演愈烈,一直持续20年”[13]1-4。这种涸泽而渔的行为大大超过自然承载力,最终使得渔业资源因捕捞过度而枯竭。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渔业经济走向衰落,赫哲族开始寻求新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之下,赫哲族开始变革经济产业结构,计划由过去的以传统生产方式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依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成了以农业生产为主、多种经营方式并举的多元经济生产结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今赫哲族的经济形式涵盖农、渔、林、种植、养殖、旅游、商贸、服务等,充分发挥民族和地缘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保护生态环境,自身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繁荣发展进程引发了赫哲族饮食文化的改变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建设,党和政府出台并施行一系列政策措施,经过70多年的努力,“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14]2。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赫哲族,其发展问题更是受到重视,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各类政策帮扶下,赫哲族摆脱了过去恶劣、落后的窘境。通过强化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赫哲族人居环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和养殖业,民族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和科学技术普及等普惠民生事业投入力度持续增强,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现代化程度高,赫哲族社会转型跨越成效显著,赫哲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经历了跨越发展的赫哲族,其饮食文化也做出了适应与改变。首先是伴随着生活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琳琅满目的餐厨具和炊具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方便了人们的饮食制作与贮藏保存,食饮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限制,刨花鱼不只限于冬季的美味,鱼肉的贮藏也不仅是只有晾晒一种方式了。其次是赫哲族的饮食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跟随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步伐,人们的收入也水涨船高,对于饮食消费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合理饮食结构是健康基石”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更偏好营养美味和健康绿色的均衡膳食;一些潮流饮食正在受到人们的追捧,新生代的年轻人对于连锁化的餐饮、外卖和轻食以及“他乡”的特色饮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各种品牌的奶茶、各类连锁的餐饮业和半成品食物都十分喜爱。第三是赫哲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品牌化和符号化。随着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赫哲族鱼饮食的商业价值被逐渐开发,推出了“渔家乐”餐饮品牌。为迎合旅游业和民俗观光业的浪潮,赫哲人对传统鱼饮食的食材、制作、烹调和呈现的方式进行调整,把鱼饮食归纳为“赫哲族十大碗”的十种菜色进行宣传,这种符号化的民族饮食更能吸引游客的眼球。

赫哲族的食鱼饮食在传承赫哲族渔猎文明、展现赫哲族民族文化多样性、承载民族集体记忆、发展民俗旅游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包括食鱼饮食在内的赫哲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有一大批赫哲族食鱼饮食被选入黑龙江省和佳木斯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遗产化”后的食饮品,除了具有其重要的文化资本,还具有相当的经济资本,能够为赫哲族及其所在地区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因此在抢救和保护好赫哲族饮食文化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赫哲族饮食文化的多元价值并将其转化成促进赫哲族现实经济发展的文化动能,激活赫哲族饮食文化的生命活力和当代价值,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赫哲族饮食文化。

猜你喜欢
赫哲族鱼肉饮食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何为清淡饮食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健康饮食
善良的美味
巧做鱼肉松
风味蛋白酶水解草鱼肉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