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方法“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以《技术条件与区域发展》为例

2022-02-10 12:29:44任国莉王雪乔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学

任国莉,谷 烨,王雪乔,张 武

(佳木斯大学 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时时牢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问题。在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是大势所趋,教育部颁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本科培养政治方向正确的合格人才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责任,更是高校每一位专业任课教师的责任。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佳木斯大学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佳大发(2019)40号)与区域分析方法课程实际,进行课程思政的相关教学实践与探索研究。

一、区域分析方法“课程思政”的特点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

区域分析方法是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核心课程。该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区域分析的基本内容、理论和方法,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很强的学科,是地理科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结合点与应用领域。因此,区域分析方法的“课程思政”同样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的特点。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结合当今世界的区域发展问题,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达到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形成正确科学的地理观和环保观,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区域分析方法“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与思政教学方法

(一)明确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的理念

为了使课程思政的效果落到实处,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利用地理科学核心内容和师范教育专业优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我国科技发展史、陆相生油理论、垃圾回收处理视频短片及近年的高科技成就如载人航天、蛟龙号探海、高铁等思政案例,对学生进行徳育教育,将区域地理基础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结合,塑造学生科学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为爱国、责任感、合作、创新、求真务实,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原则

1.依托课程,将“课程思政”建立在“区域分析方法课程”基础上。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体现课程的爱国、责任感、合作、创新、求真务实核心价值观,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三有青年”[2]。

(三)教学中多渠道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在每堂课的讲授中,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比如教师可以从通过技术的发展历史等知识点中内涵的价值观和哲学观中发掘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

2.结合地理专业和区域分析方法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发掘思政元素

比如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从地理学科发展史、李四光等地理大师成长道路和个人经历中发掘价值观;通过讲解陆相生油理论,鼓励学生汲取榜样的力量。

3.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发掘思政元素

教师在教学中以针对性问题为线索,提出当前的热点问题和难点,寻找解决办法,从这一过程中找到需要呈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比如结合“哈尔滨市--佳木斯市”快速铁路的开通,分析技术发展对佳木斯市发展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能力和方法,学会做事。

4.从前沿知识中发掘思政元素

课堂教学中注重授课内容和前沿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地理科学的一门专业课程,虽然一些基本地理知识是一成不变,但是可以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多关注时尚前沿的应用,比如可以结合“垃圾分类处理”这一新时尚,近年的高科技成就如载人航天、蛟龙号探海、高铁等思政案例,从创新意识方面启发学生,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采用融入、渗透和引导(价值性引导和执行性引导)的方法,将爱国、责任感、合作、创新、求真务实精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区域分析方法课程中涉及的实际内容较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区域认知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文献查询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家乡的自然资源概况、产业结构等进行调查,并利用翻转课堂的时机,鼓励学生就资源的现状、利用开发等方面进行讨论。通过区域认知能力的实训,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文献查询能力、实地考察等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科研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增强学生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鼓励学生投身到家乡和国家的建设领域,讲地理应用,讲地理大师故事,让学生对区域地理感兴趣,对自己的专业有认同感,并有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热情。

三、区域分析方法“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课程思政”元素教学案例的选择

本文结合课程思政的爱国、责任感、合作、创新、求真务实等理念,以技术、技术进步、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专业知识为载体,选取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和我国科技界为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我国现代科技的进步等案例来讲解,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对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讲授专业课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具体案例包括:近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陆相生油理论;“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如垃圾回收处理视频短片;近年的高科技成就如载人航天、蛟龙号探海、高铁等。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组织和实践

1.课前教学准备

明确本节课的在教材中地位,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思政教学方法,选定参考资料(包括思政资料),并布置给学生。了解授课环境,认识分析学生状态,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课中讲授探究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思政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师生活动,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思政目标。

由电影《流浪地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教师根据材料提前布置任务。引入讲解技术是人类控制或改变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技术来自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从青铜器、四大发明、到都江堰、长城等大型工程的建设,认识到我国科技在古代居于领先地位。内化爱国主义教育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技术分类中技术的软件指知识经验等精神范畴是技术的决定性因素。让学生了解现在学习的和未来要传承的是“技术的软件”。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要认识到“技术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传承”。认识到自己的为人师表的责任,培养学生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职业道德;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可以结合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建成讲解。引入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意识,融入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对学生进行价值性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为国争光;“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如垃圾回收处理,由视频短片创设情境引入资源观、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融入要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内容。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新科技成果,如高铁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培养创新意识,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树立学习自信心!

3.课后总结反思

课后思考题联系生活实际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灵活地掌握技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在实践中训练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有助于系统、完整地掌握知识,形成地理实践力。

4.课下延展

课下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思政教育。要求学生利用课下观看“辉煌中国”等视频资料,进行执行性引导,传递正能量。

(三)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设计

在教学实施过程,秉持OBE教学理念,运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探究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课程思政资料和网络环境等教学手段,紧扣思政目标,调整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比如用讲授法讲解技术的概念及分类。用任务驱动探究法探究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精神与团队协作精神。采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案例教学法指出技术可以改变资源的范围,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培养学生学会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环保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又重视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培养与塑造[3]。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翻转课堂、线上授课+线下自主学习+视频回放+辅导答疑(利用QQ群、钉钉、微信群)、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由单一的“教师讲授”形式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讲授+提问+学生汇报+小组合作学习+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能成为学习主体,能紧跟授课进程,参与其中,始终关注学生学习效果。

(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与考核

根据本课程特点,进行考核方式改革,以课前预习准备,课堂小组合作探究表现、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作业和课后活动的达成度进行成绩评定,引导学生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投入,真正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激发专业学习兴趣。除了常规的课外作业方式外,增加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内容,要求学生学会结合某一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如分析“哈尔滨市-佳木斯市”快速铁路的开通对佳木斯市发展的影响。同时鼓励同学们在课堂上对实践题目进行讨论和生生互评。

四、结语

通过对区域分析方法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回顾总结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选择什么样的思政教学案例才能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思政目标的统一?如何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德育与价值塑造等方面的效果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着力培养具有责任担当的地理科学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