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娟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牡丹中心小学,甘肃 天水 741000)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启蒙的黄金时期,这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刚刚起步.学生还未熟练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需要在不同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积累阅读经验.就数学阅读而言,由于课程知识体系的理解难度较大,数学语言相应地呈现复杂性较强的特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时常感到比较吃力.因此,为扫清小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的障碍,教师需要合理规划开展数学阅读教学的方案,鼓励学生先建立扎实的阅读基础,再自如地应对不同的数学学习场景.
相比于汉字阅读来说,数学阅读的抽象性更强,小学生若想顺利阅读数学语言中的数字、符号与图表,则必须动用数学抽象思维.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阅读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不愿静下心来思考数学语言背后的含义.在此情况下,部分数学教师出于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常常会选择回避阅读难度较高的数学语言,直接将这部分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生活语言,使学生一再错过提升数学阅读能力的机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包括史料、背景材料、知识应用,以及课外活动题材等,供学生选择阅读或使用.”不难看出,阅读已经是数学课程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师应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积极主动地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之前忽视数学阅读的教学理念,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动用多种教学方法,增添数学阅读的趣味性,将学生带入更具乐趣的数学阅读氛围中,实现数学阅读效率和能力的双重提升.
以“公顷和平方千米”为例,这一课中的“公顷”和“平方千米”在数学语言中都被划分为“文字语言”一类,但二者的汉语读法稍显拗口,仅凭文字也无法显露“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数量级关系,此时数学教师可通过增添趣味要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兴趣深入探究.在面积相关的数量关系中,1 公顷等于0.01 平方千米,公顷有别于平方米与平方千米,是需要学生特殊记忆的面积单位.于是数学教师可以将公顷作为切入点,在数学阅读训练中加入趣味要素.课堂上,数学教师采用“拼图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面积单位的阅读练习,将颜色各异的标准大小的正方形卡片分发给学生,为学生设计数学活动规则:现在准备了大小不同的卡片,已知最大的卡片面积代表“1 公顷”,最小的卡片面积代表“1平方千米”,请你尝试思考不同的卡片应该如何进行换算.在整理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数学阅读活动获取关键信息,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加工.这一环节的数学游戏不仅要求学生计算,还要求学生进行理解,从“公顷”和“平方千米”两个概念展开辨析,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置于游戏中推进.除此之外,教师给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环境中展开数学阅读:现在有大小不同的卡片,分别代表“1 公顷”和“1 平方千米”,请你思考一下这些卡片所能组成的最大面积、最小面积是多少.这样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思考”的全新学习框架,用实际训练的方式去考查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保证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对其中蕴含的信息进行分析.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采取更加轻松活泼的方式带动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实现数学阅读能力的增长.
数学课程的知识体系由数学概念、定理与法则构成,这类基础知识既可以使用汉语进行表达,也可以由数字、符号与图表展示内涵逻辑,数学阅读最重要的就是无差别地理解各类表达方式背后的实际含义.在常规的数学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实际含义,创设了大量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习惯于观察具体的数学现象,而疏于数学语言方面的阅读.因此,在数学阅读能力的训练中,数学教师需要系统地向学生讲解数学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从宏观角度了解数学语言的构成,同时在不断积累学习经验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语言规律的把握能力,综合提升数学阅读能力.具体来说,不论是在新知识教学时,还是在习题讲解中,数学教师都可以围绕当前的数学语言展开阅读训练,要求学生对比阅读汉字、数字、图表与符号,判断不同表达方法是否指向相同的意思,让学生逐渐熟悉数学语言的表达特征,在阅读中形成条件反射,自动转化数学语言提供的信息.
例如,在“测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融合数学问题、数学材料的方法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增长,实现学生对数学阅读技能的掌握与积累.首先,重视文本的作用.阅读文本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给予了学生获取、提炼等机会,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整理数学知识:门口有一根旗杆、一棵大树、一座花坛,小明和小红一起展开测量,小红测量的结果为旗杆的高度为8 米,大树的高度为2 米,花坛的高度为0.4 米;小明测量的结果为旗杆的高度为800 厘米,大树的高度为200 厘米,花坛的高度为40 厘米,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数学信息? 低难度数学问题的阅读以助力学生信息收集能力与加工能力为首要目标,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高度”“8 米”“800 厘米”等数学概念,了解数学阅读要求:这一环节的阅读要掌握相关数学信息,从数学单位与数量关系入手进行阅读,提升收集信息的效率.教师借由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合理引导,让学生能够实现自身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从简单的了解到实际的应用.其次,学生对文本阅读能力的高低还反映着其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在学生完成对数学信息的收集之后,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重新设计:如果要求你进行测量,你会选择哪些工具、哪些单位开展数学测量活动?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设计思考问题,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助力学生汲取更多的数学知识,以此确定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时,要基于问题解决、信息收集、逻辑推理等不同的视角开展阅读,使学生不论站在哪一角度,都能高效准确地完成阅读,实现阅读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
阅读作为一种信息获取的途径,主要依靠视觉刺激来输入信息,学生在获取数学语言后需要通过大脑的思考理解其中含义,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同时,阅读也是一种主观行为,学生只有具备足够的主动性,才能从阅读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完成信息筛选,正确理解其中的数学公式、数学概念、数学符号、数学专业术语等内容.由此可见,主动思考的地位在数学阅读中是不可忽视甚至是不可撼动的,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要避免使学生陷入机械化阅读的误区,即完全按照阅读技巧的提示分析语言背后的含义,而不进行独立的思考,最终使数学阅读丧失活力.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中存在大量具体的问题,数学教师在阅读能力的训练中不妨结合具体问题展示数学阅读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就数学语言的内涵完成题目解析,实现读思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数学教师可以有效解决以往学生一遇到阅读量大的题目就无法静心思考的问题,使其习惯于充分阅读题目内容,继而在理解数学语言的基础上认真思考题目.
例如,在“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由趣味化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为学生设计数学趣味问题,通过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如下列数学问题所示:
林家鸭子有十八,王家鸭子占一半.
王家赶鸭回家中,李家鸭子来捣乱.
鸭子总数数不清,王李林家犯了难.
李家声称多一倍,一堆鸭子分给谁?
教师通过打油诗来提出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展开阅读,推导数学问题当中的数学关系:林家有18 只鸭子,其中包含王家的一半鸭子,根据这一数学关系来确定王家鸭子的数量;李家的鸭子比林王两家鸭子多一倍,对“比18 多一倍”进行计算;王家鸭子数量+李家鸭子数量+林家鸭子数量=鸭子总数.在趣味阅读过程中,学生解决“算什么”和“求什么”的基本数学问题,主动认知,自由探索,将阅读的过程转化为一个求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学生只有真正做到从思维层面领悟数学逻辑,才能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意愿遭到忽视,其在遇到理解障碍时得不到及时帮助,在阅读数学语言时也往往只能做到一知半解.动手实践是增进知识理解的有效方式,数学教师在改进数学阅读能力训练时,可以增添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手脑结合的状态下加深阅读理解.实际上,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空间等概念的一门学科,虽然其中的很多理论是由猜想与推导得来的,但是也存在广阔的实践验证空间,小学数学课程的许多内容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对应的现象,可以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依据.因此,为了让小学生高效地掌握数学阅读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数学能力的训练中引入手脑结合的教育思路,为数学语言搭配相应的动手操作任务,让小学生以动手操作的方式解决理解上的疑问,建立完善的多维阅读思维.
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借由“先动手,再阅读”的全新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数学阅读材料:有六个面积可变的四边形,现在这六个四边形正在开会,他们想要组成一个家.请你思考这样的六个四边形可以组成一个怎样的立体图形.在学生阅读问题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长方形与正方形,要求学生组合数学模型.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数学实践方案,回应阅读问题:四个长方形和两个正方形可以组成一个长方体;六个正方形可以组成一个正方体;六个长方形可以组成一个长方体.学生将阅读材料转化为直观的实践经验,在脑海中进行保存.此时,教师可设计新的阅读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现在有一个带有六个面的立体图形要分家了,请猜想一下可能会分裂出哪些图形.此时,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维的逆推,在脑海中建立几何模型,随后回答教师所设计的数学问题,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数学阅读压力,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成果不是即时可见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利用课堂内外的学习契机增加数学阅读时长,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使学生不断积累阅读数学语言的经验,感受数学语言的妙趣横生.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大多具有好奇心旺盛、自控能力差等特点,不愿长时间参与同种类型的学习,若是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完成数学阅读练习,则很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厌倦心理,因而课后阅读活动的形式与内容都要不断发生变化,以确保对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此外,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数学教师也不必拘泥于课内的理论知识与练习题目,而是可以有意识地收集数学报刊、绘本等课外阅读材料,及时更新课外阅读练习的素材,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不断向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数学阅读材料,以及随时关注其阅读能力的成长状况,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数学阅读视为其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分数除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课外阅读材料蕴含的趣味特色,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展开联想,启发学生的智慧,如下列阅读数学故事所示: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被唐僧逐出了师门,整日里郁郁寡欢.猴子猴孙担心孙悟空的身体,便拿来了一个西瓜给孙悟空解暑.孙悟空于心不忍,将西瓜平均切成16 份,与猴子猴孙分了,自己只拿其中一份,猴子猴孙见状,又在自己的西瓜悄悄切下一半,留给孙悟空.不曾想猪八戒来了,吃掉了猴子猴孙留下的西瓜.问猪八戒吃掉了多少西瓜?
课外阅读资源的引入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联想:首先,了解孙悟空分西瓜的过程,理解每一块西瓜的表示方法;其次,利用数字表示猴子猴孙留下来的西瓜,代表留下西瓜的总数.如此,学生便可以在阅读数学信息的同时,完成对文本故事的梳理,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与数量关系,为计算、阅读奠定基础,实现数学阅读技能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数学阅读保证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成效,学生只有读得懂数学语言,才能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原理,充分消化、吸收课内学习内容.在实现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升之前,教师要看到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等的具体掌握情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形成正向的数学阅读习惯,以此引领学生的思维成长,增进学生的逻辑理解,使学生在实践演练中不断提升数学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