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教研铺就教师诗意成长之路

2022-02-10 03:46
江苏教育 2022年94期
关键词:学段诗意教研

卢 钰

费孝通先生指出:一个国家需要一种文化的“自知之明”,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迁移到教育领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教育使命,明晰教育目标,树立教育理想,这种专业自觉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前提,但文化自觉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教师的专业自觉同样如此。值得关注的是在个体实现专业自觉的过程中,团队的力量不容忽视,“传帮带”历来是教师这个行业发展中的关键词,先行者的引导显得至关重要,虽然从事不同学段的教学工作,但教育理念是相通的。

周静老师是我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一位引路人。在与她本人及她带领的“诗意思政”团队多番交流、合作后,我对课堂样态、师生关系、自我成长都有了新的体悟,也渐渐明晰了自己要追寻的方向:好的思政课就像一首诗,娓娓道来,浸润人心。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互动。课堂追寻的不是单调的重复性学习,而是用诗意去润泽灵魂、触动心灵,教师践行诗意教学同时也在追寻诗意人生。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实现的正是诗意课堂与诗意自我的双螺旋式发展。

教中生惑,研而释疑

2019年,我入职高校,教授“思想道德与法治”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授课之初,我局限于对高校课程及教材的片面理解,更多地关注学理性,将精力放在理论讲授与逻辑梳理上,但课堂效果并不好,学生缺乏参与积极性,课堂“抬头率”较低。如何将教材的宏观叙事转换为深刻但不失生动的教学语言,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成了我当时最大的困惑。适逢中央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我便萌生了跨学段取经的想法。于是,我找到周静老师,并参与到“诗意思政”团队的教研活动中,开始了“跨界学习”。

2021年4月,“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观察”的主题活动给了我颇多启发。活动中“服务社会”“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两节微课的内容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一章节的内容高度重合,学理性较强。两位教师的处理都颇具巧思,其中一位以诗导入,抓人眼球,全程用诗意的表达为原本形而上的内容注入独特韵味。诗意素材、诗意表达,这也是我最初对“诗意思政”的理解,但在持续探讨与深入思考后,我才慢慢抓住“诗意思政”的本质。周静老师在2021年10月名师工作室活动上的发言中提到:唐诗宋词仅仅是一种课堂语言,语言只是一个载体,真正富有“诗意”的是语言表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根脉,思政课教师应当从历史长河中“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唤醒文化自觉,突出文化自信。

研中有思,思而促教

基于对“诗意思政”的理解,我开始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着力将教材的宏观叙事转化为富有“诗意”、富有中国韵味的教学语言。“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是先民自我意识的觉醒,指向中国哲学中对“人本质”的探索;“敬德保民”是民本伦理的萌芽,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何而来的解答……这些都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腹有诗书,方能在课堂上诗意表达,定期举行的诗意阅读恰好提供了分享的平台,激发了我的内生动力,也无形中成为一种外部监督机制。

2022年5月,我参与“诗意思政”团队的教研活动已近一年。在此期间,我深感讲好中国故事、建构文化自信、成就学生诗美人生并不是某一学段就能独立完成的,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现实中学段壁垒仍然存在,思政课教学并未达成螺旋式的上升,我便萌生了贯通“诗意思政”,既突出各学段特色,体现区分度,又协调各学段关系,促进协同育人的设想。当月,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我牵头与盐城市教科院、周静名师工作室共同举办了“推进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加强新时代法治文明建设”的主题研讨会,邀请大中小各学段的教学名师依序进行教学展示,四位教师依循“法在身边—法不可违—人身权利—法理探析”的授课理路,从生活到理论,从抽象到具体,富有诗意的表达和设计,真正体现了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的阶段性、螺旋式上升,对各学段法治教育的实施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教研相长,是我在团队中汲取到的最深层的力量,相信在名师的示范、辐射、指导和引领下,“诗意思政”团队定能成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学段诗意教研
诗意地栖居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冬日浪漫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被耽搁的诗意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辨识学段特征,重视推理训练——李庾南老师“余角与补角”课例赏析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