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运动配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心肺功能及下肢肌力的影响

2022-02-10 12:18杨春琴李玲霞王明明刘静静高东梅
河北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肌群有氧下肢

杨春琴, 李玲霞, 王明明, 刘静静, 高东梅

(1.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陕西 延安 7160002.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陕西 延安 716000)

不完全脊髓损伤(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ISCI) 多因高坠、交通事故等意外所造成,可使患者出现包括运动、感觉及排便功能障碍等严重残疾,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致死亡[1]。同时伴随ISCI急性期救治以及对肾衰竭、败血症等并发症医疗管理水平的逐渐完善,据统计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相关并发症已成目前ISCI患者病死首要因素之一[2]。ISCI患者易并发CVD主要由于脊髓损伤后运动障碍、BMI上升、机体各项指标异常、慢性炎症反应及生活不良方式等,使其心肺储备功能明显减弱[3]。故对SCI患者心肺功能的改善、提升在其康复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运动是改善ISCI患者心肺储备功能、运动功能有效措施之一[4]。Vivodtzev等[5]研究指出有氧运动可使ISCI患者峰值耗氧量得到提升,亦有研究表明[6]核心肌群训练于康复治疗中可有效提升患者核心肌力,核心肌群力量提高后在运动过程中向四肢、其他肌群输出动力增强,以达到稳定脊柱、骨盆以及维持运动姿势正确、躯干平衡的目的。目前,虽然我国虽有对于有氧运动、核心肌群训练单独应用的研究,但其已无法满足现代医护患需求,故本研究将摘选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8例ISCI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有氧运动配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心肺功能及下肢肌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纳排标准摘选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8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康复训练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其中行常规康复措施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基于常规康复措施之上采用有氧运动配合核心肌群训练的47例患者为研究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1.2纳入标准:①经MRI、CT检查确诊ISCI,且为均系闭合钝性挫伤所致;②ASIA评级评定C或D级;③年龄20~70周岁,病程1~12个月;④无有氧运动、核心肌群训练干预史;⑤经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⑥依从性良好,意识清醒、配合随访调查,具有一定理解和表达能力,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包括恶性肿瘤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类型疾病;②合并其他主要脏器功能障碍;③腰椎活动受限、严重疼痛等以及患肢严重痉挛、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导致无法完成训练。

1.3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①肌力训练:嘱患者对于可主动活动侧患肢行运动想象训练,加强器神经冲动传导,借助器具包括哑铃、沙袋等进行主动抗阻训练,每次10~20组,每天2次。②站立训练,借助站立床辅助进行,每次0.5~1h,每天2次,从而增强患者心肺适应能力、促其下肢血液循环。③平衡、转移功能训练:指导并协助患者翻身、卧坐转移、坐位平衡、床-轮椅转移、步行训练等;依据患者差异针对性制定运动处方,并根据患者锻炼时心率、次日疲劳恢复情况等进行适当调整。④持续牵张训练,采用适当力度缓慢且持续的主动、被动牵张痉挛肌肉,并协助患者开展髋、膝、踝等关节被动活动度训练。⑤物理治疗,包括电子生物反馈、磁疗等。连续训练4周。研究组基于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之上行有氧运动配合核心肌群训练。有氧运动训练,于室内行四肢联动功率车有氧训练,开始前做好髋、膝、踝关节及双下肢适度活动并拉伸,依据患者病情、年龄、BMI、性别等因素适当设定初始负荷、每组递增量、训练时长、组间间隔时间等,并根据患者实际训练情况进行调整,每次训练约20~30min,每周4次,训练量视患者最大耐受为度。核心肌群训练,①平板支撑:患者保持俯卧位,握拳、双肘弯曲夹角呈90度支撑于瑜伽垫或床面上,大臂保持与平面垂直,躯干及腿部保持平直,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要求患者最大程度使臀部、腹部肌群收缩,保持脊柱、骨盆处中立位,直视地面,呼吸均匀有节奏。②桥式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双上肢平直放于躯干两侧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屈膝屈髋置于床上或瑜伽垫上,缓慢撑起躯干,使躯干、大腿保持一条直线维持3s后,缓慢归位,循环往复。③侧方搭桥,患者取侧卧位,下方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均90度,支撑于瑜伽垫或床面,另一侧上肢平直置于一侧,双下肢平直置于瑜伽垫或床面,缓慢撑起躯干,使其与双下肢、头部呈直线,维持3s后缓慢下放,该动作分左右两侧。④猫式伸展,膝手跪位,同时抬高一侧下肢和对侧肢与躯干呈同一水平面,并维持;放松并在对側重复此动作也可俯卧于训练球上,缓慢抬高一侧肢或下肢与躯干呈同一水平并维持。训练前评估患者最大耐受程度,每次训练量控制在患者最大耐受程度80%左右,每天训练2次,每周训练5d,每周测试一次最大耐受程度,共训练4周。

1.4观察指标:①心功能水平:行心电监测仪监测、对比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干预前后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②肺功能水平:行肺功能测定仪监测、对比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干预前后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最大通气量MVV(maximum voluntary ventilation)、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s,FEV1),同时通过对被检者年龄、性别、BMI等进行分析得出预测值,与实测值相比得出比值(实测值/预计值×100%),以此作为肺功能评估指标。③下肢肌力评估:行徒手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评估、对比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分值范围0~5分,分数愈高肌力愈强。④下肢运动功能评估:行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ASIA-LEMS)评估、对比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最高50分,分数愈高则下肢功能愈好。

2 结 果

2.1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RHR、SBP、DBP、SaO2、VO2Max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RHR、SBP、DBP、SaO2、VO2Max水平及对照组DBP、SaO2、VO2Max水平相较干预前存在明显差异,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RHR、SBP水平较于干预前差异不明显,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RHR明显低于对照组,SBP、DBP、SaO2、VO2Max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RHR、SBP、DBP、SaO2、VO2Max干预前后水平差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

组别例数SaO2(%)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后差值VO2 Max(L/min)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后差值研究组4781.57±2.4593.88±4.73*12.31±4.182.10±0.403.32±0.31*1.22±0.33对照组4182.70±2.1184.59±2.81*1.89±0.632.17±0.392.53±0.25*0.36±0.12t2.30110.99315.7950.82813.03215.791P0.024<0.001<0.0010.410<0.001<0.001

2.2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结果:组内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VC%、FVC%、MVV%、FEV1%相较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VC%、FVC%、MVV%、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VC%、FVC%、MVV%、FEV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VC%、FVC%、MVV%、FEV1%干预前后水平差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

组别例数MVV%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后差值FEV1%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后差值研究组4754.20±9.6665.51±10.23*11.31±3.4354.27±9.8668.88±9.76*14.61±4.59对照组4155.83±9.9660.73±9.53*4.90±1.0354.86±9.1960.47±9.58*5.61±1.50t0.7782.25711.5140.2894.06712.001P0.4390.027<0.0010.773<0.001<0.001

2.3下肢肌力比较结果:组内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股四头肌MMT、腘绳肌MMT评分相较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股四头肌MMT、腘绳肌MM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股四头肌MMT、腘绳肌MMT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股四头肌MMT、腘绳肌MMT评分干预前后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干预前后MMT评分

2.4下肢运动功能比较结果:组内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ASIA-LEMS评分相较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股ASIA-LEM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ASIA-LE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股ASIA-LEMS评分干预前后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干预前后ASIA-LEMS评分

3 讨 论

SCI属临床常见严重创伤,可致患者受损节段相应支配区域运动、感觉功能受损甚至丧失[7],如机体应激、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及交感神经失去高级控制等,最终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同时SCI患者由于神经损伤使机体运动功能下降、日常活动减少,最终造成心肺储备功能下降[8]。林荣等研究[9]提示,SCI患者全身活动的减少与其有氧能力下降、糖代谢异常、肥胖等均存在相关性。而张梓楠等[10]指出,适当有氧运动可帮助人体心肺功能得到提升。同时Cee等[11]研究调查指出,SCI患者股四头肌收缩力、耐力均明显降低,最大主动收缩力尤甚,并且下降程度与肺功能下降程度呈正相关。核心肌群是调控人体重心、维持躯干平衡稳定的重要肌肉,其中主要包括多裂肌、腹横肌、腰方肌等。国内有研究显示[12]核心肌群训练可达到提升脑卒中、脑瘫患者平衡功能的目的。由于目前该训练尚未广泛纳入SCI患者常规康复训练中,且单纯采用核心肌群训练虽能改善核心肌肉力量,但对患者心肺耐力改善效果不明显,故本研究将有氧运动配合核心肌群训练应用于SCI患者中,观察其对患者心肺功能及下肢肌力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康复训练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心、肺功能指标水平、下肢肌力、下肢运动能力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有氧运动配合核心肌群训练能够有效提升ISCI患者心肺功能、增强其下肢肌力、帮助患者恢复站立、步行能力。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通过有氧训练配合核心肌群训练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因长期不运动导致的肌肉萎缩,并减轻患者痉挛症状,从而达到预防其出现骨质酥松、关节挛缩、压疮等目的;有研究指出[13],行减重平板步行及上肢功率车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可使SCI患者心肺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另外,ISCI患者坚持有氧运动配合核心肌群训练可使其下肢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达到预防体位性低血压、深静脉血栓,并最终改善、增强患者心肺功能的目的。同时有氧运动配合核心肌群训练通过较高、低负荷训练方式,使患者机体表层、深层肌肉以及核心肌群中稳定、运动肌群均被有效激活,使ISCI患者核心肌群收缩能力得到提高,进而提高其收缩效能,加强四肢运动时力量传输,最终提升患者肢体运动效率;并且有氧运动配合核心肌群训练可使患者运动感觉信息传输得到增强,从而促进各肌群运动协调能力,增加躯干稳定及控制能力,进而有效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概而论之,有氧运动配合核心肌群训练相较于单纯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法,能够更进一步改善SCI患者心肺功能、增强其下肢肌力从而帮助患者恢复站立、步行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肌群有氧下肢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