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劲 _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北京市东直门中学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扎实有序地推进“双减”政策落地生根。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学校围绕“基于学生切身问题的解决”这一核心,科学把控作业设计的四个维度,积极统筹、调控各种作业形式与作业数量,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源,回应家庭、社会在“双减”背景下对教育的期待。
首先,解决了学生“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作业设计重点围绕学生切身问题的解决,把不同学生的现实问题分层、分阶段去解决,从而实现了作业总量的下降,体现了作业布置的针对性,促进了学习质量的提升。其次,解决了“减”与“增”的问题。“减”的是作业中的机械性和重复性,“增”的是作业的弹性、个性与综合性。再次,解决了“质”与“量”的问题。学校对作业管理明确提出“质”与“量”的要求,“质”就是要突出作业的代表性、典型性和精要性,“量”就是要合理,不让学生陷入“题海”之中,即更好地针对学生个性化问题进行纠正与及时巩固,保证学习质量。最后,解决了“统一”与“自主”的问题,即基础练习做到“统一”,发展性练习做到“自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是作业的梯度。作业设计中充分体现基础、中档和难题的梯度分层,作业管理实现弹性、分层和个性化。例如,化学教研组设置了三层作业模式,即“基础巩固作业”“合作探究类作业”和“思维拓展性作业”。所有学生统一要求完成基础性作业,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使用“合作探究类作业”或者“思维拓展性作业”来替代“基础巩固类作业”。数学教研组也将学生作业进行科学分层,将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应用性作业”布置给“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还配备了具有一定弹性的“思维拓展性作业”;将注重落实的“课后巩固性作业”分批、分阶段地布置给“吃不了”的学生。如此做法,既可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可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为学生搭好能力提升的阶梯。
二是要控制作业数量和完成时间的限度。学校明确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作业完成的数量和时间,建立学生作业熔断机制,避免学生作业时间过长,同时推行长周期作业,缓解学生作业压力。生物教研组布置基础性作业严格遵循“精选、先做”原则。“精选”,即突出学科主干知识与重点内容,减少学生作业数量,提升学习效率;“先做”即预先了解学生的作业难度,科学把控作业的时长。语文教研组给学生布置了长周期的“合作探究性作业”。例如,学生在阅读《灯笼》时,以小组形式,分别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艺术表现等不同方面,对“灯笼文化”展开调研与探究学习。这种作业方式拓宽了时间的限度,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还让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得到了增强。
三是要把握作业类型的维度。依据不同学科特点和学习要求可以设计体验性作业、生活性作业、层次性作业、体现综合学习的大单元(主题)作业等,使作业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历史教研组尝试以单元为单位,围绕单元教学目标,综合性地设计问题,让每一道题都有价值,让作业得到浓缩与精炼。大单元作业富有弹性,尊重学生个性,同时在实践任务方面提供选择性。例如,在任务单的引领下对学校周边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参与进行类似“假如国宝会说话”这样的小组实践活动等。另外,语文教研组在带领学生学习自己家乡的民俗时,除了传统的篇目阅读外,还布置了体现“生活性”“体验性”“综合性”的大单元实践类作业。学生调研了自己家乡的多项民俗活动,撰写了参与感受,拍摄了活动照片、视频,多方位、多角度地领略了家乡的特色民俗。随着作业类型维度的拓宽,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四是要把握自主学习实现的开放度。学校坚持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要求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实现作业设计的开放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例如,物理教研组在新授课后,统一布置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课后巩固类作业”,为学生布置了自主性更强的课外物理综合实践类作业,如探索生活中的丈量、发射一颗“酒精火箭”等。英语教研组进行模块教学时,围绕主题设计不同层次、融合不同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进一步拓宽自主学习的开放度。这些复习巩固类、拓展延伸类和综合实践类作业,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度,促进了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增强其自身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学校建立了教师、备课组、学科组、年级组、教学处在“作业布置与效果反馈”工作上的闭环管理流程(如下图所示)。该流程的设计与实施,提高了作业管理的效率与科学规范性,为学生在“双减”背景下的有效学习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学校拟定了《北京市东直门中学作业评价要求》,设计了《各学科作业抽查情况一览表》,以及时了解教学班作业情况和学生学习状态,并进行科学追踪与反馈。
有了作业问题的科学反馈,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下一步教学实践的改进方向。由此形成具有特色的“理念指引—教学设计—综合实践—作业评价—科学反馈”的教学闭环管理模式,促进了“教、学、评”的有机结合,让学校教学科学、有效,真正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赋能。
“负担减下来,质量提上去”是教育人的初心使命。做好“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的价值坚守和现实关照,是迎接教育当下和未来的时代主题。为此,学校将不断探索,继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