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南靖 363600)
创造美的能力是指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身和客体,创造新的作品和美好生活的能力[1],它包括艺术美的创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创造,是美育教育的目的之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2]为了达成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目标,美术教师要结合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素材,致力于开发课堂创新模式,营造良好创作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形成个性化艺术体验,培育创意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中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训练,通过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看法,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下面以小学美术《我设计的童装》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普遍比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学生们最能感受到的就是事物的美感和创造力。当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与他们的经验世界、生活实际相关联时,探究的兴趣就容易被激发起来。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创造良好创作氛围,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引导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与整合的过程中进行艺术感知,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自己丰富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为了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创作,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博物馆、图书馆或者上网寻找捜集有关“童装”的资料。比如不同年代的童装、不同国家的童装、不同地区的童装、不同材质的童装等,了解“童装”所蕴涵的历史、人文意识和艺术精神,感受千姿百态童装所呈现出来的美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学生就会对“童装”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有新的认识。课堂上,美术教师再引导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童装的资料进行交流展示,让同学们体会各地域童装的风格差异,比较童装的款式变迁和色彩搭配。这样,学生们就能感受到童装设计的趣味性和创意,进而体会童装与季节、性别、年龄、功能的关系,丰富他们对服装文化的理解,提高其感知美的能力,并由此而激发他们尝试设计的兴趣。
创意实践是艺术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创意实践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引导他们对创作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由此而生成独特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艺术实践强调学生个人的亲身体验,而无论多么精彩的理论讲解都无法替代学生的实践感知。所以说,美术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组织他们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创中学”。这样,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切实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在搜集资料、交流展示过程中,已经激发起学生们对童装的浓厚兴趣,学生们内心跃跃欲试,渴望自己能动手设计出别具特色的“童装”。这时,美术教师可以结合课件,根据服装的结构,分析童装的设计要素,引导他们从衣、裤、裙的基本外形(衣领、袖口、裤腰、裙腰、裙摆、裤脚、口袋等的变化设计)、纹样的装饰(简单、合理)、色彩搭配要领(邻近色、对比色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如家中废弃的布料、彩纸、颜料等,用画或剪贴的方法为自己或同学设计童装,让学生自主探究服装的创意变化、裁剪方法和设计过程。在指导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因势利导,使每个学生的创意尽可能表现出来。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情、自信,进一步提升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和认知水平。另一方面,有效评价可训练学生在美术课中学会欣赏别人创作的作品、学会用艺术语言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这也顺应了新课标“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学习任务要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让学生从评价中提升自己创造美的能力。
在《我设计的童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践裁剪,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童装,即由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介绍自己设计的童装。有的学生用不同的塑料片和纸质的硬片等做成环保服饰,然后进行涂鸦;有的用包装盒上面的彩色带子等缝合在一起,做成一条小巧的漂亮裙子;有的学生设计出用不同的扑克牌,结合毛线、纸、布等材料,做成一系列的成型衣物;有的学生设计出一幅妙趣横生的印花图案的童装作品。学生展示后,笔者引导同学们进行相互评价,请他们说说自己设计的童装漂不漂亮?漂亮在哪里?你们最喜欢哪一款?这时,同学们都踊跃发言,有的说喜欢用彩色带子做成的裙子,五颜六色的很漂亮,穿起来很有个性;有的说喜欢用毛线和布做成的童装,很实用,等等。通过这样欣赏和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教师可以使学生们感受材料质感的选择、色彩搭配的关系、图案装饰的技巧等,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们也能在合作和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起对美术设计的兴趣,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美育素养。
要想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此,美术教师要经常性地开展美术课外教学活动,结合真实情境巩固和强化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学校可以适时开展美术类专题讲座,以丰富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可以通过开展绘画比赛、举办美术作品展览、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
比如学习了《我设计的童装》后,美术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六一”活动中来一场童装秀,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的话,学生们就可以在自己原来童装设计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给学生们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如此既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让他们体会成功带来的喜悦,又使得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需要小学美术教师科学高效的组织引导。为此,教师既要注意营造良好创造氛围,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探究,积极开展交流展示,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学生才会在各种真实有效的实践活动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各种形式的美,在这个以我为主的环境中获得个性化的艺术体验,并因此而产生艺术创新的萌芽,不断提升艺术创新的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