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冬英
(福州市潘墩中心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新增了《学业质量》一章,明确了学业质量的内涵和学业质量标准,也提出了配套实施措施——《评价建议》。[1]然而,当前一些教师仍固守传统的阅读教学评模式,按照预设的阅读教案进行程式化教学,或是为了完成阅读任务而“蜻蜓点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的一体化,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课堂评价为导向,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温度、广度与厚度,涵泳文本深处,得言、得意、得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审美创造能力,坚定文化自信。
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展“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应结合学习任务群、单元语文要素,依据阅读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结合新课标和单元主题,可以设置短期阅读主题教学。如教师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进行阅读教学时,可将该单元的主题阅读归结为:结合课文阅读,认识及掌握该单元生字词;通过群文阅读方式,熟悉该单元的阅读主题;精读每一篇文章,理解积累好词好句,掌握写景方法与技巧,以读促写,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基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整本书阅读,可以设置长期阅读教学目标,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一、二年级学生可以尝试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三、四年级阅读整本书,初步掌握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五、六年级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周国平说:“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流。”[2]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时与作者交谈,与书中人物交谈,与阅读的自己交谈。
阅读要从娃娃抓起。从孩子嗷嗷学语开始,有声的阅读书就开启了孩子们的阅读之旅;当孩子们学会认字之后,绘本阅读就成了浇灌孩子阅读心田的雨露;从迈入小学的殿堂开始,课堂有声阅读就成了主旋律。有声阅读是一切阅读的基础,低年级小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持久性差,因而应以有声阅读为主。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应创设各种语境,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陶醉,在分角色朗读中体验乐趣,在课本剧表演中提升素养。如在“窗前明月光”的诗文诵读中,师生共同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在国学经典诵读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无声阅读是对有声阅读的升级与发展。无声阅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有利于获取关键信息,有利于感受文本的核心思想,从而逐步形成一种阅读能力。学生通过无声阅读更容易对阅读文本进行潜意识剖析与理解。比如阅读科普类、说明性文章,教师围绕一些篇幅较大、内容复杂、逻辑复杂的区域设置问题,学生就能在问题的驱动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师引导孩子抓住“小渔舟”这条清晰的线索,贯以全文,体会父爱的伟大。学生们在无声阅读中思考、提炼、升华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阅读能力,达到预期的阅读目标。
阅读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对阅读教学情况进行客观反馈,便于师生发现问题和不足,并以此为据改进阅读教学方式。教师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并注重对阅读的过程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根据评价者对阅读评价对象平时阅读的表现、状态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阅读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比如考查学生阅读兴趣、习惯、态度等,可以用等级、评语或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进行定性评价。如客观地描述学生阅读方面的进步和不足,可以运用积极的口头评价、客观的书面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阅读的定性评价,或侧重阅读与鉴赏,让学生在复杂情境中提取、归纳、概括文本信息;或侧重表达与交流,考查学生对整本书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的把握;或侧重梳理与探究,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以及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而促进高质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定量评价是通过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阅读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的价值判断、对其特性用数值进行描述与判断。定量评价具有客观性、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简便化等特征。
如对《三国演义》这本书的阅读教学,可提前一个月让学生阅读这本书,并设计科学的量化评价表,将阅读教学目标转化为一个个阅读学习任务。比如可以先明确评价标准,让学生分析诸葛亮、刘备、曹操等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可以小组开展合作探究,观察小组的分工方式、程序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处理;可以在倾听与交流中,关注学生的规则意识和交际修养,借助评价反思阅读的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任务完成环节的观察,在各项评价指标中打出相应的分数,然后以表格为依据,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定量评价可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如当一个同学说出阅读体验与感受,而其他学生也有同感时,可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感受,从而引发交流互动中的师生、生生的互评。教师在组织学生互评时,可对每一个星级指标中给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当学生根据标准评价后,教师对同伴评价进行再评价并提出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内化阅读评价标准,把握评价尺度,在评价中学会评价。无论是课堂阅读评价还是课外阅读评价,定量评价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并从中感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惊喜,继而开阔视野,增强文化底蕴,感受中国文化的自信。
“得阅读者得语文”,学生们要想提升语文素养,就得多阅读。[3]以新课标为依据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践,可有效引发学生思考、辨识真理,并让环环相扣的逻辑与气韵流动的灵气相合相融,构建出不断超越自我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