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怀东 许瑾瑜 庄霏霏
(1.厦门信息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9;2.厦门信息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9;3.厦门工商旅游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1))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在2015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2016 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中,“工匠精神”作为高频词汇多次被提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颁布和实施,各公共基础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明确,通识性教育与职教特色结合的更加紧密,这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而思想政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的课程性质决定其必然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公共课程。因此,以中职思想政治课程为切入点,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有机结合,能够为更好培育中职生工匠精神这一课题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也为实际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公共基础课因其学科性质,相比于专业课和实训课而言,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而《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2020 版)》的研制过程中,特别注重有机融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教育。例如,思政课程中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部分就有对工匠精神的专门解读,语文课程专门设置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专题等,这些都让工匠精神的解读和教学教材紧密结合,使得工匠精神的培育变得更加具象,更具可操作性。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内化融入各公共基础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夯实了工匠精神的培育根基,有利于强化公共基础学科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目的。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单单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灌输无法符合对新时代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的内驱力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恰好能帮助学生形成这一内在动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对中职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得通识性教育与职教特色更好地结合,让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配合得更融洽,从而把培养人的工作做得更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这既是学生自我能力和价值实现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更是满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2020 年11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16 个字高度概括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1]。而根据新课标的解读,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是思政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表现。在思政课中,首要考虑的是通过教学设计和活动把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但这并不意味融合工匠精神培育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事实上,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和培育工匠精神虽然在内涵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为“培育什么样的人”这一目标服务,都是对“怎样培养人”的具体实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职业精神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具有积极劳动态度、良好劳动习惯,具有正确职业理想、科学职业观念、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而这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强调爱岗敬业,要求做到乐业、勤业、精业。依托思政课,学生结合所学专业了解职业素养要求,并通过学习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内化职业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核心素养的达成也水到渠成。
中职学生的政治认同,主要表现在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高度认同。而工匠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爱国主义的凝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精神。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检验和锤炼“爱国”“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学生拥有坚定政治方向和正确三观,也是他们能真正将工匠精神化为自觉行动的前提。
中职学生的法治意识表现为具有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健全人格表现为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自信自律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公共参与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能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乐于为人民服务,承担社会责任。这三种核心素养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完备的人。而领略工匠精神,就是在强化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创新创造、服务奉献等作风和行为,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二者相辅相成,共融共促。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和学科核心素养是内在契合的,把工匠精神纳入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系中非但不会喧宾夺主,反而更能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工匠精神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当前,大部分中职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受限于现有教材和固有教学模式,在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思路方面创新尝试不够,思路仍较为受限,核心素养与工匠精神结合程度不高。对于教材内容与工匠精神契合度较高的部分,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等章节,教师在紧扣工匠精神方面做得较好,但是对于其他内容,如有意识地借助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案例、人物事迹来达成核心素养目标上做得较为一般,对教材的挖掘和处理思路不够开阔。另外,部分思政教师对教材依赖程度较高,运用信息化手段,搜集和利用与工匠精神相关的优质网络思政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的主动性还不够。
2020 年公共基础课新课标的出台要求,在评价思政课堂有效性时必须坚持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作为新的评价标准。当前在听评课中,教师均有意识地从核心素养角度进行教学评价,但是对于是否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尚未被特别纳入评价内容中,因此对其培育成效的评估方面有所欠缺。另外,目前教学评价更多为关注课堂学习评价、结果性评价,但工匠精神的培育情况并非一朝一夕或者依靠纸笔测验就能够得到全面考察的。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专业教师和企业等不同主体的多元评价仍较为不足,全面记录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发展轨迹的过程性评价也较为薄弱。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仅局限在思政课堂上,专业课学习、下企业实践、社会大课堂体验等都是重要场景。当前思政课在培育工匠精神中更偏向于理论讲授,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同其他实践教学场景的结合不够紧密,课外实践活动组织较少,理论联系实际做的不够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和体会,也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深度和成效。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拓展思路,勇于探索,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师团队等各方面来尝试。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与行为表现,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活动和实践中的重要体现。思政学科独有的思想性特征必然要求它注重在教学中强化对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引领。因此,思政课要在内容上围绕“厚植工匠精神”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扩充和完善,为思政课教学营造富含高密度当代工匠精神的“空气”。
在课程讲授中,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教材知识,从核心素养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等学情适当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构和充实。例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注重在课程中强化其对工匠精神的认同,通过大国工匠、制造强国战略、职业教育发展、劳动模范、中国精神等关键词,大胆尝试议题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感悟内化,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思想基础和情感认同。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则侧重专业理论技能学习与思政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通过让学生在技能操作中融入思政引领,并在实践后进行思政心得交流,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从而让学生反复体悟工匠精神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此外,教师要更多地将社会关注度高、学生感兴趣、现实教育意义大的企业案例、人物案例、模范案例作为教学案例运用到课堂中。这并不仅限于《职业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这门与工匠精神契合程度较高的教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年级上)、《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一年级下)、《哲学与人生》(二年级上)三门教材来说,亦有许多可被挖掘的点。例如《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可引用相关案例促进中职生提高职业素养,形成职业能力和健康心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敬业”和“诚信”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关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一课中可以进行拓展性的探讨。“工匠精神”强调开拓创新、人生价值、劳动精神,可以借助《哲学与人生》中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等内容展开论述。因此,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时,建议将工匠精神融入程度单列并体现,促进教师有意识地强化在课堂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
上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尤其是打造鲜活的厚植工匠精神的思政课,需要开拓思路,合理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环境中领略工匠精神的魅力。例如充分发挥微课、慕课、云课堂、虚拟数字展厅、VR 互动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强国、《大国工匠》纪录片等资源作用,通过议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丰富教学形式,促进教与学的全面互动,提高教学实效。再者,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学生身边优秀校友、工匠型师生、地方特色的工匠精神典型案例和人物,融入学生感想感悟,二次创作成“微视频”“微电影”等作品,作为教学元素融入课堂,或者作为教学成果在学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展示,增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工匠精神的培育仅仅停留在思政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大思政课”是对传统课堂的拓展和延伸。专业技能训练、校外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优秀校友、劳动模范宣讲、校企合作培养等都可以成为厚植工匠精神的思政第二课堂,从而和思政第一课堂相互联动,从内容、形式、主体等方面共同构成思政课新形态。
在专业技能训练中,专业课教师除了看重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外,还要将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内涵贯穿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思政课内容的强化和运用,也可检验思政课的三维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是否达成。在校企合作培养中,通过顶岗实习、短期下企业实践、企业导师进校园等方式,学生提前体验真实的职场环境,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并亲身感悟工匠精神在企业发展和职业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在校外教育基地和榜样宣讲中,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讲座等形式,更立体地感受工匠大师、技能达人、劳模榜样的魅力和工匠精神的价值,从而增强弘扬工匠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思政教师善用“大思政课”,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让工匠精神的培育实现“在课堂中讲”和“在社会中讲”,从而使其更有深度和广度。
工匠精神与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有较高的契合度,通过多种形式手段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涵养的同时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过程。为此,鉴于新时代对思政课的新要求,应主动聚焦核心素养,注重更立体的评价方式来体现和保障工匠精神的培育质量。
倡导多元主体评价。在大思政课的架构中,思政课人人可参与,处处皆课堂。因此,更应该发挥教师、学生、学校、企业、社会等不同主体的作用,从不同视角进行评价,思政教师侧重情感态度观念形成、专业教师侧重实操中的态度实践表现、企业导师侧重实习顶岗的综合能力、学生侧重对工匠精神的体悟内化等,从而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
倡导多样化评价。由于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非即视性的特点,单靠纸笔测验和一两节课的考察来评价工匠精神的培育质量是不科学的,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课堂学习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相结合。同时,搜集学生在课内课外各种活动中的材料,如心得体会、访谈参观记录、学习测试成绩、教师评语、实践手册等,形成学生工匠精神学习档案,全面记录学生的发展轨迹,真实反映教育成效,这在一定程度有利于培育方式的改进和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培养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政教学团队对于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开展针对性培训、利用教研活动加大思政教师等公共课教师之间、思政教师与其他专业课老师间的交流学习、组织教师前往一线企业感受工匠精神、举办以传承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学能力比赛、提供机会让教师与技能能手、劳动模范访谈等,对教师都是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机会。而教师自身以身作则,在工作岗位上践行工匠精神,给学生做出示范,也是教师团队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当前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职业教育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顺应时代的教育诉求,对促进中职生职业长远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全方位、全过程渗透工匠精神,让二者更好地融合共促是思政课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这也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