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萍 陈武津
(1.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心小学,福建 福州 350100;2.福州高新区实验中学,福建 福州 350100)
大思政教育理念就是要坚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育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这一纲领性的重要论断也为新时代“大思政”视域下的教育活动确立了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而当前,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始终面临社会高速发展和教育高质量需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重点还是要回归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因此,准确理解大思政理念的核心要义,运用好城乡结合部学校大思政理念下的德育活动价值,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探索城乡结合部学校大思政理念下德育活动价值体现的实践路径,对于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基础教育发展,为新时代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就是强调学校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德育渗透于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力迈进。教育作为民族振兴、民族进步的重要基石,未来发展更显复杂,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年来,城乡结合部学校义务教育学段办学也对此做了很多有益探索,一些学校始终突出德育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学校在规划教育活动时坚定地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德育课程与课程德育相互配合的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提升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和学科育人的价值是城乡结合部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不容懈怠。
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阵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显得尤为必要,活动育人理念倡导学校德育活动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在唯分数论的导向之下,“只重智育轻德育”成为现行教育体制之下的普遍现象,“双减”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学校中小学教育工作还面临因不同地域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差异而影响教育成效的严峻挑战。传统说教的德育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通过多年跟踪城乡结合部义务教育一些学校,课题组成员欣喜地看到学校能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相适宜的活动,在实践中探索活动育人的路径。他们在小学学段开展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中育人元素的系列主题活动,进而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学段则注重榜样力量的示范引领,借助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电台、班级文化栏宣传榜样、学做榜样,发挥榜样的引领力量。将“活动育人理念”落实在学校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中,主题显、目标明,让学生的三观建立在育人活动中,在学校教育活动实践中显示越来越重要的育人价值。
对于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而言,要保证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树人教育“不缺席”、道德教育“不掉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迫在眉睫。
如,义务教育初中学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素养。但仅靠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无法实现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因此开展德育活动为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探索了新方向。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师更要注重依循教书育人和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学科特点,挖掘不同学科课程思政的育人元素,形成合力,开展以生为本的主题德育活动。例如,有的学校围绕“红色”系列研学活动,依据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元素,多学科参与设计活动方案,制定研学路线,撰写研学日记、分享研学收获,引导学生在研学中、在课程活动中逐渐提升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培养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以生为本的主体活动将学生的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课外,又通过课外的汲取丰富于课堂,促进了各学科课程思政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探索了新方向。
马晓君认为,“从公平性上看,德育活动价值未惠及每一个学生,德育工作逐步趋向于功利性”。就目前来看,基于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德育活动现状,特别是初中学段德育活动的功利性较强,诸多教师的德育活动价值观念缺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活动的形式化,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大多采取应付式的态度,轻视了德育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教育价值;二是由于“智育先行”这一根深蒂固的理念影响,教师在面临诸多教学压力时,不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注重德育活动的价值体现,更是偏失了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人公”身份定位;三是“德育为先”认识不到位,缺乏德育活动价值意识,甚至还存在“教学成绩与德育活动价值存在矛盾”的错误观念,导致德育活动价值缺失,不利于学生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德育活动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应付主义,使得德育活动价值无法真正体现。德育活动形式的“泛化”,主要体现在德育活动存在走过场现象,缺乏针对性。例如,某中学全体师生开展“今天我是学校主人翁”主题德育活动,从收集的策划案中就发现存在活动内容的形式化,活动没有针对价值体现的具体情况实施,而是以按部就班的形式代替实质;德育活动内容被选择性“轻视”,诸如此类常见的还有德育活动的内容不经筛选,直接从网上下载,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没有针对性;德育活动价值体现内容流于表面,不注重学生实际,没有考虑到城乡结合部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缺乏对不同学生群体的认识,忽视了德育活动价值的本质。在德育活动中过分追求德育活动的表现形式,轻视德育活动的内容,这不仅严重影响教师在德育活动中体现真正的德育活动宝贵价值,还容易使教师和学生都忽略德育活动蕴藏的内在价值,这不利于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
经过调查了解,大多数城乡结合部学校关于德育活动的实施标准不明确,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这也正是当前德育活动价值体现的一大软肋。首先,在城乡结合部学校已制定的相关奖励措施当中,超过85%的奖励与教学有关,而只有不到15%的奖励与德育有关;其次,在德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德育活动的评价具有随意性,大多是采用民主投票的方式来进行,在投票时诸多教师还是会以相关的教学成绩来作为评价标准,因而德育活动的价值性就不能得到其他教师的及时认同;最后,校各级部门对学生德育活动中的奖励与评价,依旧无法摆脱“唯分数论”的传统观念,常常存在学生之间的德育活动评价“模式化”,使得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参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德育活动的评价激励方式不完善,教师与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完善德育活动评价激励机制刻不容缓。
“德育为先”一直是教育倡导的理念,也是德育活动的价值体现,大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引,大思政视域下的德育活动不仅能够立德树人,还有铸魂育人的宝贵价值。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德育活动的引导者,明确师生的主体主导性,有利于极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活动的价值性,但是言大于行,尤其对于城乡结合部学校,想要扭转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德育活动观念,绝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坚持在德育活动中把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作为中心环节,贯穿德育活动全过程,并且德育活动不仅要在学校积极开展,学生要明确自身在活动中的“主人公”角色,家庭、社会也要重视、配合学校德育活动的全面开展,从而真正地实现在德育活动中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只有意识到德育活动价值的“观念缺席”,才能真正地找准“席位”入座,参与德育活动的各方人员,都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明确“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从而促进德育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新时代,核心素养下的教育,是和谐而全面的发展,是注重教学实际的教育,针对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现实资源成为德育活动的丰富源泉,结合时代大背景,在“大思政”视域下,针对不同地域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真正地凸显德育活动的价值。对于德育活动形式的设计,要针对德育活动价值体现的具体情况展开,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真实性,不能照抄照搬将别人的形式强加于学生;对于德育活动内容选择,要结合学校情况、师生情况经过严密的考虑和筛选,不能一味地效仿他人;德育活动价值想要发挥出最大的效力,就要将德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不能将德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割裂,也不能形成“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德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结合要体现出蕴藏在德育活动中的内在价值,从而滋养学生的心灵,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德育活动的评价是检查和激励的相加,一方面是为了检查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情况、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取得的效果,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激励学生对德育活动葆有“兴趣感”。首先,学校层面引领建立健全德育活动价值的评价系统,主要明确德育活动开展具体性情况、活动的目标达成情况、主体表现情况等,可以把德育活动的成效与师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挂钩;其次,制定针对性的、科学的、有效的德育活动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不仅要能够坚持德育活动取得的效果,还要能对学生的发展起激励和引导作用,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促进作用;最后,出台详细的德育活动评价细则,坚持评价内容多角度、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将德育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叠加,客观、全面地对学生德育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和共性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大思政视域下,城乡结合部学校不仅要承担为新时代发展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责任,还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小活动,大德育”的理念,在德育活动中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把教学“小课堂”同活动“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提高德育活动价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启智润心,激励学生把爱班、爱校、爱家、爱国行为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