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树
(吉林省磐石市教师进修学校 吉林磐石 132300)
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推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生活化教学是指将生活元素带到课堂,采用生活化的认识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对于小学数学教育而言,生活化教学能够在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当前,许多教师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对生活化教学做出了一定的尝试,但是由于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时没有把握好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导致生活化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在生活化教学环境中的学习体验不够深刻。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积极地优化教学设计,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角度出发,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充分地突出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通过对生活元素的有效应用,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独特魅力,并且在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影响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进步与提升。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驱动力,在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影响下,学生能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并且在探究和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积极地投入于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探索中。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能够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感悟,面对原本略显复杂的数学知识,基于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态度能够发生直接改变。在探究和解决数学学习问题时,学生的表现更加积极[1]。
数学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关联。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将贴近生活的教育元素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在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原理的同时,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全面进步与提升。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本身更加强调学生真实生活经历和数学教育活动的紧密关联。以生活化教学为导向,学生能够做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探究和思考数学问题时实现认知能力的全面锻炼和培养。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作为教学案例,并且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引。在课余时间,教师同样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选择适当的实践教学方式,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能够真正从根本上了解数学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且在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真实的学习感悟。
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数学教育本身蕴含着一定的人文教育功能,在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真正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时,渗透科学严谨的教育观念。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意味着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得到一定的优化,学生在分析和思考问题时,能够实现学习观念的及时转变。此外,在教师组织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影响下,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且运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以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
在尝试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活动时,许多教师采用的生活化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说教,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为学生分析生活案例,而没有真正做好对教育方式的大胆创新和优化。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够深刻,在参与生活化学习活动时的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调动。对于正处在学习能力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直接决定了他们对数学课程的态度,由于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真正投入于课堂学习,而是习惯于被动听从教师的安排,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生活化教学就是采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指导,而没有真正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科学严谨的设计。这样一来,学生在生活化学习活动中无法真正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2]。
当前,许多教师在开发生活化教学素材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习惯于讲解基础性的理论和案例,而没有真正关注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效判断,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不够积极地很难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转化为理解数学知识的依据。还有许多教师在开发教育资源时,只是照搬网络中的先进教学案例,而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个性特点,网络中的生活化案例虽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是很难真正满足学生自身的探索需求。在生活化素材资源开发与学生真实学习需求不匹配的情况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整体实施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和素质难以得到有效锻炼和培养。
在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活动时,许多教师一味地强调对数学理论的解读和分析,而没有真正把握好生活化教学中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这就导致数学教育中的实践活动效果较为有限,学生在分析和思考问题时的体验不够深刻。生活实践本身是学生加深数学知识印象,强化知识应用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是,在现有的教育机制下,教师却没有把握好生活实践的有效落实,一方面体现在生活实践活动频率较低,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生活实践活动形式创新性不足。教师开展生活实践活动的整体次数较少,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时,没有真正地把握好实践与理论的紧密融合,在有限的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干涉,过多地导致生活实践的整体实施效果受到较大的限制。
(1)利用生活实物提高课堂导入效率
课堂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格外重视课堂导入的作用和功能,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物品作为课堂导入的工具,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快速投入学习状态,让课堂教学整体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应当选择适当的生活导入工具,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对理论性知识的解读,尽可能地发挥课堂导入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及时地调整学习状态。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时间》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关于认识时间的教具,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钟表以及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通过日常生活中可以了解时间的这些工具,帮助学生快速地投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产生时间的观念。在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具影响下,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观察,以及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学生的教育,快速了解时间的概念,并且认识不同类型的钟表。在高效率的课堂导入活动影响下,学生能够始终处于生活化的学习氛围,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数学知识的高度探究热情。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对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快速投入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锻炼和培养。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握好对情境教学资源的整合,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同时也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素材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尽可能地体现数学学科和谐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开展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意味着教师需要利用音乐渲染气氛,借助图片和视频等材料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尽可能地带给学生真实的学习感受。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克与千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组织“逛动物园”的生活情境活动,技术信息技术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和视频材料,并且在展示相关素材后要求学生猜测动物对应的体重,了解克、千克、吨的重量单位概念。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学生能够展开大胆的联想,并且基于生活中的经验以及课外知识积累,快速说出答案,通过师生之间的紧密协作,营造积极且充满趣味的课堂氛围[3]。
(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素材
教材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对教材的有效解读和分析,充分了解教材中涉及的生活化教学素材,通过对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深刻内涵,并且在推动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调整的情况下,带给学生更加真实深刻的学习感悟。教材本身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在组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活动时,这是应当关注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与利用,能够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元素,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带给学生真实多元的学习体验。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长度单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展示的“拃”这一长度单位引出生活化教学的知识点。在古代,人们缺乏统一的长度单位,于是利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这样的测量方式由于人体存在差异导致误差较大,此时教师可以引出厘米、米这些常见的长度单位。在对简单的生活素材进行解读的情况下,教师能够快速引出数学的理论性知识,在合理利用生活化素材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2)在生活中开发数学教学资源
为了突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生活化教学资源,能够从生活案例着手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并且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尽可能地突出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特点。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关于商品买卖的活动,商品买卖活动与数学运算之间关联紧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对文具进行标价,并且尝试模拟商品买卖活动列出数学算式。商品的标价应当贴近现实生活,在关注学生真实生活经历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善于总结经验,并且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对相关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小数乘法》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需要对一些文具进行定价,一本笔记本3.5元,一支铅笔1.2元,一支圆珠笔2.5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扮演买卖双方,在提出购买需求后列出数学算式并计算结果,如需要购买3支铅笔、2支圆珠笔、4本笔记本共需要支付多少元,在支付50元后需找零多少元,学生能够快速列出“3×1.2+2×2.5+4×3.5=22.6”的算式,并计算出找零为“50-22.6=27.4”[4]。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生活实践活动,真正推动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将家庭月用水量作为学生课外探究的重要话题,鼓励学生在了解近6个月家庭用水量的情况下尝试计算平均数,并且绘制成对应的条形统计图。基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能够快速调整学习状态,在了解课堂上条形统计图的绘图分法后,尝试通过调查数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完成教师提出的各项要求。基于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都能够得到一定的强化,在有效了解家庭月用水量变化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原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既是提高数学课程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做好数学教学模式的合理优化,在关注学生学习特点的情况下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确保数学教育和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在一起。教师应当积极开发生活化教育资源,在深入挖掘教材并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带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感受,同时也要关注对教学手段的合理创新,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物品提高课堂导入效率,并且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目标,通过行之有效的小学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