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秋 高 雅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3)
在21 世纪,校企合作不断加深,产教融合应运而生,校企联合打造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合理,整体实力强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对接产业发展的能力和吸收产业先进技术元素的动力以及企业兼职教师的教育敏感度和课堂教学能力,用高水平的“双师”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将简单介绍“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概念,以某院校为例系统论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并综合分析如何发挥校企合作对高职教育师资建设的助推效用。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中国发展特色息息相关,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相符。王义澄老师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得到了政府和教育界的认可,被写入教育政策文献中。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描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双资格。所谓的“双资格”包括“双证书”和“双职称”,前者是教师资格证书和其他职业资格证相结合,例如会计证和教师资格证的结合,教师在获取双资格证书的同时能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为培养职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后者是职业讲师和工程师的结合,具备双职称的教师可能是教师,也是工程师,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
第二,双素质、双能力和双层次。在这一领域,双素质和双能力是指教师应同时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与实践传教素质,拥有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双层次则是指教师应达到能力与素质这两个层次的标准要求,不仅能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将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第三,双融合。这是双证与双能力的紧密融合,也是“双师型”教师的最高境界,将“双证”作为形式、“双能力”作为内容,两者紧密结合。
第四,双来源。这是指“双师型”教师不仅是校内专职教师,而且是企业内生产型指导教师。
第五,双对象。所谓的“双对象”指“双师型”教师包括个体与整体两个层面,前者是指教师应具备双职称与双素质,后者是指教师不仅可以从事校内专职教师的工作,而且具备企业生产型兼职教师的能力。
从总体上讲,“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理论教学能力,而且具有专业实践技能传授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能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掌握生产技能。与此同时,“双师型”教师大多具备双职称和双证[1]。
就目前而言,产教融合的概念不是非常固定。从组合来看,产教融合由“产教”与“融合”共同组成,其中,“融合”是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不同实物融合在一体,促进这些实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互动,将产与教相融合。不同学者对“产教融合”的定义各有差异,陈志杰先生曾经指出产教融合涉及三方面的融合:第一,实现产业和教育的有机融合;第二,加强企业和学校的融合;第三,促进生产活动与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这三方面的融合属于点线面的递进关系,互相作用。在2013 年,国家所发布的相关政策中指出“产教融合”与“生产和实践、产教、工学、校企、产学的相结合及校企合作”关系紧密。与此同时,国家指出用产教融合制度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历经深入发展后,国家指出要对产教融合目标进行深化,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协同培养人才,实现多元办学,构建产业与教育良性融合的体系。产教融合战略非常重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导向,将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相结合,即为社会建设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虽然学者们对产教融合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却都以国家政策为参考,认为产教融合是推动国家职业教育的有效方案,在实施产教融合战略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产业链的特征和具体专业发展需求。从总体上说,产教融合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符,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产业链需求作为导向,注重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谨遵政府的指导,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有机合作,实现多元化办学。同时,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搭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多元化教育平台,通过开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促进学校教学、企业生产和社会建设发展服务的紧密衔接[2]。某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将产教融合方案落实于人才培养工作中,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然而,从总体上讲,本校的产教融合平台还需要完善,平台功能亟待优化,这给“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带来了不容小觑的阻力。新时代的产教融合平台是指由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建融合发展平台,该平台具有共享性,高职院校和生产企业能够通过该平台加强合作力度,促进彼此共同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运用产教融合平台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专业人才,让本校教师挂职锻炼,开展项目活动;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运用产教融合平台经营本组织活动。某高职院校虽然与合作企业建立了产教融合平台,却在平台运行中,理论和实践存在裂痕[3]。学校在平台运行中,注重实现强强联合,实现校企教学、培训、科研、生产一体化,企业以经济利益为首位,这样必然会使合作出现断层,平台运行效率偏低。其次,本校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平台融合范围对学校和企业的覆盖长度有限,平台资源共享并不充分,这就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能难以发挥。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均为融合主体,要实现融合发展,构建双方利益共同体,方能发挥融合力量,实现双方人才与资源的双向互流与互惠。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来说,在产教融合平台中发挥师资职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实现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培训服务资源与实践探索资源的共享。然而,因为当前平台资源共享并不充分,所以导致教师队伍对合作企业发展需求所形成信息的了解不对等,本校科研团队无法开展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与此同时,企业也无法准确反馈本组织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没有协同学校改善教学方式。这样无法发挥产教融合平台应有的职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会受阻。
某高职院校内部“双师型”教师有单独个体,也有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队伍。学校也针对不同专业组建了“双师型”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使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得以有效提升,推进了本校教育工作的发展[5]。然而,当前“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的目标并不明确,整个教师队伍的团队观念比较浅,属于松散型队伍。本校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分工,构建了各个子团队,然而,这些子团队之间的衔接也不紧密,很容易影响团队工作效果。另外,本校为教师团队所安排的任务存在交叉现象,科研、教学、实践工作均由同一教师负责,任务分工不明确。部分高职院校虽然针对“双师型”教师考核管理工作制定了相关制度,却并不健全,未明确考核目标,校企合作实践内容虽然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实际上在校教师所参与的实践技能顶岗活动比较少,合作企业接受本校教师挂职锻炼的人数有限,“双师型”教师覆盖并不全面,影响师资质量的提高。从本校教师的实践天数来看,教师的实训时间有限,通常只有一个月,这样很难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激励制度并不完善,激励是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组成,部分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通常只注重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嘉奖;对其他教师,会给予评职称的嘉奖,却没有物质激励,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3]。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深度落实产教融合理念,健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注重完善产教融合平台,发挥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的主导作用,谨遵政府的领导,学校和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平台,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优化产教融合平台功能,建立综合性平台,提升平台的灵活性与协调性,确保该平台高效运行,满足校企合作教学、生产实践、教师挂职锻炼、科技创新和复合型人才培训等工作。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共同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促进校企人员的双向流动。校企共同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制定人才招聘标准、新教师培养标准、专业负责人选拔标准、企业讲师遴选标准等,继续制定或者完善《校企人员双向流通办法及激励措施》《校企互聘教师管理办法》《学校教师企业挂职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员、高技能人才和学校教师双向流动,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构建双向互通的人才互补机制,由学校制定校企“专业双负责人”制,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工作;企业制定校企“项目双负责人”制,共同推进项目的落地与开展[4]。对于“双师型”教师来说,体验企业工作环境,不能仅依据实训教室或者实验室,而是需要产学研训一体化环境,这样教师方能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深入了解企业管理,学习销售,掌握平台维护技能,在参与企业实践工作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达到双能力标准。其次,建设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匹配的产教融合平台,离不开多元化制度的支撑,完善的产教融合平台应具备多元化功能,可以全面覆盖不同职位,让教师在参与平台的过程中增强职业技能。在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活动中,教师是合作企业的科技创新参与者,能够发挥多种作用,可以在创新实践中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本企业落实创新方案,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能够为合作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再次,发挥产教融合平台作用,优化平台功能,需要针对产教融合职责的履行制定协作制度,以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实力与文化习俗,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让该平台功能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经济文化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另外,可以将部分合作企业转变为科研机构,教师在参与合作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能研发更有价值的成果,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提高本校师资水平,必须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准确定位不同专业发展导向,根据本校各专业发展目标,规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首先,要为本校教师提供知识学习机会与环境,明确师资培训目标。结合教学型教师、科研教师与专业负责人等不同职务,制订针对性培养方案。对于青年教师,应注重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与此同时,要注重发展本校高层次人才,例如积极培养国内外访问学者,制订并落实培训计划。其次,要注意将教师实践学习与研究工作紧密结合,为教师创建更多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明确教师的任务与分工,注重树立教师队伍的团队观念,促进各个子团队的紧密衔接,努力提高团队工作效果。再次,高职院校应重视加强本校与合作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通过实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双向流动来优化师资结构,让教师能全面了解企业管理、产业园建设、技术创新等工作,并成立校企共建公司等,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平台。另外,提升高职院校师资水平,调动教师的创新动力和工作热情。校企双方必须注重健全“双师型”教师考核管理机制,明确考核目标,优化“双师”激励制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平衡积分卡理论与模糊综合法开展考核评估工作,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师德素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均纳入考核指标中,做好物质嘉奖与精神激励工作,以此确保考核工作的全面性,实现师资考核管理目标。
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理应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推进全员教师到企业的轮训工作。促进专人教师对产业结构与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随时学习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及技能要求与人才标准等,将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成果和案例融入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技术态度、技术文化和技术行为,推动教师感悟企业文化、学习工匠精神、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深化产业融合,校企协同育人[5]。
综上所述,发挥校企合作对高职教育师资建设的助推效用,首先要全面落实产教融合战略方案,健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重完善产教融合平台,优化平台功能。与此同时,要注重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准确定位不同专业发展导向,根据本校各专业发展目标,规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做好“双师型”教师考核管理工作。另外,要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价值作用。